当前位置 >> 新疆新闻

二度援疆意未尽,一诺千金不罢休

发布时间:2023-12-25 18:09:40

——三记两度援疆的日照英语教师王冰新

中新网新疆新闻12月24日电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两度援疆的王冰新以“学科工作室”为突破口,扎实落实青蓝工程,不走形式,给自己制定了明晰的目标。以任教5年内的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选聘英语学科的骨干教师作为辅导教师,为青年教师制定了总体培养目标:1年基本规范,站稳讲台;3年形成特色,步入校骨干教师行列;5年争做县市级名师。她对自己“徒弟”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主要听同学科的课,提倡跨年级、跨学科听课,以及学习线上优质课,并认真写好听课笔记;师傅每周听徒弟的课不低于6节,听后应注重听、说、评、纠、议、查;师傅一个月为“徒弟”做示范课或指导至少1次。半年多以来,“青蓝工程”成效显著。陈秀英老师经过培养,业务水平提高很快。在五月份麦盖提县教育主办全县优质课大赛中,陈老师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同时,王冰新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要求结对师傅从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课后反思、单元检测,试卷讲评、质量分析、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方面对新老师进行全方位指导、全程式跟踪帮扶,充分发挥师傅的“传帮带”的作用。余佩伦老师是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课堂基本流程不掌握,上课管不住学生。为此王冰新很着急,自己没课就去听她的课,手把手地教她如何管理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环节,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何设计活动吊起学生的胃口,持续提升课堂趣味性等等。然后通过教研活动一遍又一遍让余老师磨课,最终让余老师找到了教学的自信与乐趣。余老师说:“一开始我害怕、愁着上课,总是借口孩子的原因,不反思自己,现在我掌握了一些课堂技巧,找到了课堂乐趣,学生也非常喜欢我的英语课,我们班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让她快速成长,王冰新老师给她规划了“一年成型,三年骨干,五年名师”的成长之路。今年5月份让小余参加了兵团与地方学校融合同课异构活动,王冰新老师组织英语教研组一起备课、磨课,就在于老师讲课的前一周,王冰新老师身体受伤住院了,她躺在病床上还惦记着余老师的课,受伤之前她约好了周三磨课,很是着急,就想偷偷去学校,几次都被陪护同事劝阻,只好通过电话连线给余老师指导课:课标的落实、课堂目标制定、教材融合调整、课堂语言的精准、过度语的巧妙、课堂评价的有效、活动的设计……,每个环节她都一一考虑到,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及时解答于老师的一些课堂的疑惑。

9月份,五家渠和麦盖提县举行了一个小学英语同课异构的活动,她接到了县教研室的任务:指导县第一小学的柴晓雪和皮小红老师的课,参加和五家渠的同课异构活动。任务很重,两节课两个课题,两位老师要在完成平日的教学任务之外才能去准备磨课;时间极紧,只有一个周的时间准备。她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主动联系老师,和她们一起研究教材,备课,做课件、教具,磨课,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活动、课堂语言、过渡语等都给出了指导。活动结束后,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尤其是活动的设计不仅有效有趣,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教材整合也很巧妙,基于新课标理念整合教材创设绘本,在语境中、文本中学习、巩固、运用词汇和句型。

送教下乡,解忧排难显初心

到偏远的农村学校教学教研,一直是王冰新的一个心愿。她跟随同事多次去乡下学校了解学情校情,听课评课,送课下乡,心灵驿站服务等活动,她给学校献言建策:要坚持活动育人、文化育人,注重做好“五个通过”,通过国学课堂、经典诵读、演讲比赛、征文写作、汉字听写等系列活动;通过班会、国旗下演讲、专题讲座等规范学生行为;通过班级、楼道长廊、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凝聚力、爱国情操;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建设完善校本课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区联盟、三校联盟教研、名校共建,下乡包乡、送教下乡,课题研究,师徒结对等发挥援疆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每到一所学校,王冰新都极其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后进生,她不断地和孩子们谈心交流,用共情、倾听、引导等方法,和他们交朋友,详细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兴趣、志向和烦恼等问题。有的学生在与人交往中遇到困惑,她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目标,畅想未来,鼓励他们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王冰新老师每天就是这样扎扎实实、忙忙碌碌地工作着。她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她也没有自我宣扬人格道义的伟大高尚,只是恪守着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情操。王冰新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援疆人的无私奉献和大爱无疆。

友情链接:新疆政府网 | 天山网 | 自治区文旅厅 | 新疆是个好地方 | 最后一公里 | 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 | 第六届中国—亚欧博览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