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新闻12月28日电(全荃 梁瑞军)12月18日至26日,鄯善县委组织部、衡阳市第十批援疆工作队组织鄯善县结对村的16名致富带头人、乡村负责人、基层群众代表,赴衡阳县、韶山等地开展交往交流活动,对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进行考察学习。
考察过程中,代表团一行为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结对村在乡村振兴中取得的成绩深感振奋、备受鼓舞。在湖南衡阳市现代示范园湖南近山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鱼工厂”(陆基养殖暨鱼菜共生示范区)里成群的鱼儿在数十个钢结构养殖池内密密麻麻地游动着,这一景象着实颠覆了代表们对养鱼的印象。“吐鲁番干旱少雨,这种节能环保、高产量、便于管理的工厂化养殖很适合我们。”来自连木沁镇的克依木·海比布说道。
除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考察活动,还有频繁的课程安排与座谈交流活动。一连几日,每到一处,代表团一行都会与走访企业、农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探讨致富技能,学习相关课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罗芬教授,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村委会主任朱霞,湖南省人大代表、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党总支书记刘准,衡阳市委组织部驻明翰村第一书记康乐相继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大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现状、人才建设、历史文化等方面情况相互交流,一些代表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梅花村是我们村的结对共建村,结对后不仅帮我们在衡阳开拓农特产品销售渠道,这次来实地参观学习,很有收获。”连木沁镇巴扎村副书记蒋波说。
近年来,根据受援地基层工作实际,衡阳市开创性地实施“红石榴”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推进衡阳市与鄯善县两地特色村结对共建新模式。鄯善县乔克塔木村与夏明翰同志故乡衡阳县明翰村,鄯善县巴扎村与衡阳县梅花村分别于2020年9月、2023年8月开启结对共建模式。这些远隔千里的村落,在衡阳市援疆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结成了“亲戚”,促进了两地基层组织和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仅组织村“两委”成员、后备干部、致富带头人、群众代表到结对村交流学习,手把手帮带结对村青年农民学习致富技能,提高致富本领,还积极推动两地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互利合作,不断强化两地之间有机衔接纽带。为帮助结对村实现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援疆资金投入1500余万元建设了一批促进民族团结、彰显红色文化和促进当地文旅产业的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壮大和培育本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