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疆新闻

新疆且末有机枣业何以实现从“传统”到“提质增效”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23-12-28 19:56:27

中新网新疆新闻12月28日电(王小军 涂泽宇)冬至节气刚过,新疆南部民众为树枝梢头的“红果果”忙碌着。在且末县广袤的沙漠绿洲中,4.51万亩“有机”红枣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命运。从传统的枣业到如今的“提质增效”产业升级,一颗颗枣树不但为绿洲竖起了一道道防沙墙,还成了民众致富的“红果果”。 

标准化管理赋能红枣产业

在传统观念中,红枣种植往往依赖于自然条件。然而,在且末县,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为红枣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走进新疆且末县托格拉克勒克村有机红枣标准化管理科普示范园,红枣缀满枝头,打枣、采捡、装箱、搬运……枣农们忙得热火朝天。红枣示范园总面积238.6亩,分属45户枣农。2017年申报有机枣园。

“我们的枣品质非常好,是有机红枣,一点没用化肥。”枣农买合木提·玉素甫介绍,培育有机红枣的过程中,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防治病虫害,绝对不使用化学肥料等有机农业禁止使用的培肥物质。

当地政府,为提升种植户的红枣管理技术水平为抓手,强化红枣示范基地标准化建设,全园疏密改造、合理整形修剪、增施有机肥、科学水肥土管理、生物剂药防治病虫害等,打造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园,助力乡村振兴。

为呵护有机红枣的“区域绿色有机品牌”,且末县在加强有机红枣检测把关,强化枣农绿色生产意识上下足了功夫。

红枣致富普惠农民

新疆且末县塔提让镇色日克布央村枣农加帕尔·玉苏普是村里的致富专家能手,他经营着一家家庭农场,现有枣园面积150亩。

“去年红枣大概挣了20多万,农忙时,我都会雇佣村民,现在挣钱了,我也希望带着大家一起挣钱。”加帕尔·玉苏普在农场种植生产的各个环节,雇佣本镇富余劳动力,直接带动群众劳动增收。

“红枣可以收入5、6万。”图尔逊·库尔班有着十几年枣龄,是当地的红枣种植能手,依托枣园和自家住宅,准备经营起农家乐。

枣农买合木提·玉素甫介绍,为了让自己的枣树越长越好,时常向村里的种植大户请教,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如今,买合木提·玉素甫也成为了村里的有机红枣种植能手。

截至目前,新疆且末县红枣种植户达到1.3万户,全县红枣总产量达3.17万吨,农民人均红枣纯收入9000元,且末县有1.2万农村低收入群众依靠红枣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龙头企业为枣农“保驾护航”

作为当地红枣深加工的国有龙头企业,新疆且末小宛有机农产品有限公司在保证公司运转的前提下,积极帮扶“托底”,反哺供应枣农。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形式,与全县各农民红枣专业合作社签订红枣收购协议,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联结。

“在去年的努力下,我们还取得了近3000亩的欧盟认证和日本的有机认证。”且末小宛有机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蒋德军介绍道,公司每年都会牵头邀请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对县域内红枣专业合作社、有机枣园基地及有机红枣产品进行认证,未达标的枣农将直接被取消有机证书,三年内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种植,才有机会重新获得证书。

为了进一步降本增效,自2022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公司持续投入近1200万,大力改造基础设施,完成产线升级。目前拥有优质的红枣加工生产线,采取“除杂预分选—三次清洗—热风烘干—回软定型—光电分选—精选—包装—入库”的工艺流程,年红枣加工能力达到40000吨。

蒋德军表示,产能升级后,从之前一天满产16—20吨,翻升至一天200吨。2023年我们的产值不到2000万,今年我们基本上要达到6500万,相当于较往年翻了三番。

“公司下一步将深化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预计统筹利用撂荒地,化零为整,增加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帮助枣农承担市场经济风险、增加收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惠普当地老百姓,助力且末县有机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蒋德军说道。(完)

友情链接:新疆政府网 | 天山网 | 自治区文旅厅 | 新疆是个好地方 | 最后一公里 | 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 | 第六届中国—亚欧博览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