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疆新闻

老风口点灯人:共同守护灯火璀璨和欢声笑语

发布时间:2025-02-14 15:01:21

中新网新疆新闻2月14日电(王毅 王佳 李文涛)2月12日清晨,太阳刚刚透过山脊。国网塔城供电公司托里县供电公司配电检修班班长王旭推开宿舍门,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梨花白。又看了看手机:晚间大风蓝色预警。这明媚的阳光和手机中的信息,不由让王旭联想到夜里亮起的灯光。

“今天是元宵节,我们得把10千伏冬砖线大风区那段再巡视一遍,晚上放心一点。”王旭给托里县多拉特乡老风口供电所所长邱星游打去电话。

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戈壁荒滩老风口,飞沙走石雁不留,冬季风雪漫天舞,要过风口命难留。”而老风口供电所服务的辖区就在这条风道中,供电所也因此而得名。

老风口供电所担负着2个乡、18个行政村的供电服务工作,14条10千伏线路中9条就在常年大风区。王旭由于工作原因临时在托里县承担配网管理工作,但对所里的情况如数家珍。在这之前他已经担任了7年的老风口供电所所长,俨然成了老风口的名誉所长,与邱星游也共事十几年,多年的默契配合让这对“老所长”成为工作中的老搭档,生活中的好兄弟。

这几天正赶上春节后的安全培训,供电所人手不够,王旭便主动承担起了供电所的一些事务。

“今天的任务是对10千伏冬砖线30至50号杆塔进行巡视,注意防寒、防滑……”邱星游安排好工作任务后,与王旭、供电所员工也尔森·恰尔甫哈孜一起出发前往目的地。 

前往工作点的道路并不遥远,但就在这一眼可以望到尽头的道路上,却险象环生。道路被积雪分割成了一截一截的,一段是平坦的、一段被泥土与积雪覆盖、一段的积雪可以没过轮胎,三种路况相互交替,每当经过积雪覆盖的地方,车辆就像在冰上起舞,不听使唤地左右飘移,稍不留神就会滑出路基。

车辆最终还是停了下来。前方白茫茫一片,辨不清道路的边沿,没有参照物,车辆很容易翻下路基,巡线三人组便步行蹚雪前往目的地。

沿着杆塔,三人边走边观察,如同三个红色的不倒翁,一晃一晃地在雪地中前行,永远不知道下一脚踩下去是坚硬的还是松软的。远处几个零星的脚印还是上次巡视这条线路时留下的,很多地方早已被大风吹得毫无痕迹。风刮到脸上吹得人生疼,尽管穿了厚棉衣、厚棉裤、雪地靴,但很快就被冻透了。

“杆塔底部无裂纹、拉线紧固、横担无倾斜、绝缘子绑扎带紧固……”邱星游负责测温,也尔森·恰尔甫哈孜负责用望远镜观察杆塔顶端,王旭负责记录。三人认真查看每一基杆塔,从上到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发现的隐患将根据大小、紧急程度等返回供电所后分类汇总,及时进行消缺。

也尔森·恰尔甫哈孜已经在老风口供电所工作了15个年头。时隔多年,他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次巡线途中遇到的危险。2011年12月,在巡线时突遇暴风雪,根本什么都看不清。他们只能凭着感觉往回爬,邱星游在供电所迟迟等不到他们,电话也打不通,只能一遍遍呼叫,终于接通了电话。凭着对线路附近环境的熟悉,邱星游根据电线杆的编号,指导也尔森·恰尔甫哈孜继续往前爬,不远处会有一间废弃的民房,到那暂时躲避。他迅速开着车前来接应,最终看到了车灯,终于获救了。

“如果没有找到暂时躲避的地方,我们可能就回不来了。”也尔森·恰尔甫哈孜提起这些仍心有余悸。

据统计,这里年均大于8级大风的天气在150天左右。生活的时间长了,当地人基本总结出了老风口刮风的规律。比如,下雪时刮西风,下完雪刮东风,每一场大风的天数都是奇数等等。

维护好供电线路的同时,老风口供电所全体员工还加入了近20个网格服务微信群,做到“民有所呼,我必有应”。

该乡哈拉苏村的依斯汗·阿吾巴克尔奶奶由于语言和行动不便,供电所工作人员便会不定期上门去看望。当天是元宵节,王旭和也尔森·恰尔甫哈孜巡线结束后,前去探望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还为老人检查和更换了老旧线路。

托里县多拉特乡代志成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地一家专门负责玉米烘干存储的企业,该企业用电设备容量1880千瓦。这几天正在将仓储的玉米进行外送加工,正是用电的关键期。

“我们这可以存储5万吨玉米,目前已经外送加工2万吨,王所是老朋友了,每年用电高峰期都会提前上门帮我全面检查线路,有需求也会随叫随到。”该合作社负责人代志成说。 

多拉特乡居民收入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当地政府和供电所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确保了全乡4000多个家庭的生产生活用电。

多拉特乡党委副书记蔡瑶瑶介绍,该乡人口共计14300余人,2024年人均年收入达到2.4万元,当前正在通过招商引资、转移就业、加强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力争群众的收入每年有所增加。

随着一代又一代老风口供电人的接续努力,如今,辖区线路绝缘化改造已完成96%,大风区线路全部完成双拉线、双横担、双绝缘瓷瓶改造,无人机巡检线路实现全覆盖。

在两位老所长的带领下,夏特克·别地力汗、阿克乔勒·阿木勒哈孜、王昊、赵志辉等一批年轻人也成了守护老风口的新生力量。在无数个与风搏斗的日子里,他们共同守护着老风口的灯火璀璨和欢声笑语。

记者手记

王佳

元宵佳节,当万家灯火点亮团圆时刻,我们跟随老风口供电所的工作人员,走进了被当地人称为“鬼门关”的老风口。这里年均150天有8级以上的大风,积雪与狂风交织成白色迷宫,每一步跋涉都是与自然的角力。

“方向盘都打得快冒出火星子了!”我们和老风口供电所员工一起巡线的过程中,见到平日顽强稳重的皮卡车,在一道道“雪梁子”铺成的路上来回扭转着,不由得发出一阵阵惊呼,原来看着平平无奇的道路,竟然如此难走,车辆根本无法控制,最终还得靠人力。

巡视的线路蜿蜒曲长,电杆旁早已布满“陷阱”,坚硬或蓬松,等着供电人脚步的摸索。我想拿出手机记录这狼狈的爬行,却发现大风之下冻僵的手指只会让手机随着风向起舞。

“弯下腰走会更容易些。”老邱伸出手,用他的经验指导我走路,原来这样可以走得更轻松一点。

老风口供电所的日常,是无数个与风雪搏斗的24小时循环。他们用最朴素的坚守证明:在自然最严酷的角落,供电人永远是光明最忠实的守护者。离开时,记者在供电所墙上看到一行斑驳的标语——“光明所至,皆为家园”。或许,这正是这群“风区哨兵”一生的信仰。

来源:中新网新疆

友情链接:新疆政府网 | 天山网 | 自治区文旅厅 | 新疆是个好地方 | 最后一公里 | 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 | 第六届中国—亚欧博览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