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至6月30日,台湾少数民族交流团走进黔西南活动,在“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贞丰县唱响“两岸一家亲 布依风情浓”。
近30名台湾同胞走进小花江村、贞丰古城、双乳峰景区等地,通过参观考察、民俗互动,领略秀美山水风光,探寻温暖烟火人间,体验多彩民族风情,在古今交织中,触摸文化根脉,增进家国情怀,共促文化传承与发展。
交流活动以文化为纽带,以真情为底色,展现了“两岸一家亲”的生动图景。
“贞丰姑爷”以“李”相待
得知台湾少数民族交流团抵达贞丰,台湾农业博士、贞丰女婿杨先生将自己种植的贵州蜂糖李作为“见面礼”欢迎前来的同胞。甜香弥漫中,一场跨越海峡的“甜蜜对话”就此展开。
“这颗李子,是贵州的山水养出来的,凝聚着两岸农业人的心血,是我太太家乡的特产,既是贵州乡村振兴的‘致富果’,也是两岸农业人共育的‘同心果’。”杨先生笑着向交流团成员展示果实饱满的蜂糖李,分享自己在贵州“落地生根”的点滴,畅谈在黔工作、生活的感受,讲述两岸“新农人”农业技术方面的“甜蜜合作”,及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将美食体验升华为乡情共叙、知识共享。
杨先生因爱情扎根贵州黔西南,成为“贞丰姑爷”,以“台湾农业专家”身份,成为两岸合作的“技术纽带”。如今,他化身“甜蜜使者”,以果融情,以情讲心,用蜂糖李传递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创造甜蜜未来的期许。
浓浓的同胞亲情,带给交流团丰富的滋味层次。
“一颗李子种出亲情和机遇,甜的是果肉,更是我们的心!”交流团成员巴桂珍表示,当“台湾技术”遇见“大陆土壤”,当“贵州珍果”牵手“台湾同袍”,大家品尝的不仅是“果香蜜韵”,更是两岸融合的“幸福滋味”。
桥连两岸情更近
到达贞丰县与关岭县交界处的平街乡,交流团一行登上花江峡谷大桥建设现场。交流团成员、摄影师徐嘉宏按下快门,镜头定格夕阳下的花江峡谷大桥——主跨1420米的钢桁梁如巨龙横卧天际,工人与大桥的影子在峡谷中重叠,仿佛人与桥早已融为一体。
比壮美山水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是大桥从设计到施工的“硬核科技”。有关负责人指向远处,向交流团介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建设者攻克、破解多项世界级难题,将设计蓝图化为现实,以桥高为世界第一、主跨为山区峡谷桥梁世界第一,被当地人称为“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中国桥”,重塑山河、温暖民生。
“花江峡谷大桥采用北斗定位系统实现‘毫米级’合龙,是一座贵州投资、贵州设计、贵州施工的贵州自主品牌大桥。通车后,大桥两岸通行的时间将从两小时缩短到两分钟。”该负责人描绘“桥旅融合”蓝图:打造“以桥为目的地、以桥为文化、以桥为场景”的桥旅、体旅深度融合的特色项目,融入“旅游观光、民族风情、乡村振兴、桥梁文化、地质奇观”等元素,联动黄果树、龙宫、双乳峰和三岔河景区,形成一小时旅游圈,成为文旅新地标、新亮点。
“桥,是物理的连接,更是心灵的纽带。”该负责人道出大桥背后满载着的百姓生计和希望,期待交流团将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台湾亲友,“希望更多台湾同胞来贵州‘走桥’,更来‘走心’。”
一桥飞架通天堑,两岸同心共此时。
交流团成员郭汶玮、郭秉宏父子紧握桥栏,在一问一答间,叹服于贵州发展的加速度和基建硬实力,更感慨于背后折射出的“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温度”,动情地说:“真的了不起。这座桥让我们相信,无论山多高、水多深,只要携手同心,就能架起通向未来的路。”
当夕阳为大桥镀上金边,交流团成员久久不愿离去,不约而同举起手机、相机拍摄——他们记录的不仅是工程奇迹,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动图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更是一桥连两岸中最深邃的隐喻。
古城飞歌话同心
夜幕下的贞丰古城,灯笼在飞檐翘角间摇曳,将靛蓝染坊、银匠铺子、米酒作坊染成暖金色。吸引的,不只是不离故土的人,还有远道而来的客人。
交流团成员穿梭古城,了解历史文化、感受人间烟火之际,与布依族乡亲相遇,古井边、青石巷、榕树下,两岸同胞即兴开唱,歌声交汇碰撞出悠远回响。
当交流团成员利珍·妮卡儿、叶维玲唱起《娜鲁湾情歌》,布依族乡亲立即以《迎客调》的清亮山歌回应,从阿里山到好花红,这方把家乡唱给你,那方用歌声期盼团圆,从牵手在此到心连彼岸,唱出两岸一家亲的深切默契,唱出华夏儿女的拳拳之心。
“从前的时候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尽情唱出我们的歌声!”古韵如桥、民歌如脉,串起深厚的民族情谊,双方令人着迷的“忘我之境”一瞬间点燃现场,大家不分彼此纷纷围起一个又一个同心圆,一起唱啊、跳啊、拥抱啊,在欢声笑语中诉说过往、讲着当下、聊着未来,共举“两岸一家亲”手牌,留下一张张珍贵的“同心照”,定格心向祖国的时刻,也将彼此的心紧紧相连。
“海峡两岸同祖同根,我们就是一家人,歌根本唱不够!”利珍·妮卡儿眼含泪光说道,她喜欢大家手牵手、心连心的感觉,更爱在民族歌舞中呼吁和平的美好。
她告诉记者,自己创立的新世纪文化艺术团到访贵州、海南等地,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欢聚一堂、同歌共舞,加强文化交流,“大家都很亲切很友好,平等、真诚的自然交流,让我们看到更真实、更亲切的中国,也更理解彼此。”
画家刘玉玲等交流团成员将购买布依族服饰、蓝染商品列入“行动清单”,联结更广泛的同胞。“我们一定要穿着布依族服饰参加接下来的活动,展示布依族服饰之美。告诉大家:我们是一家人,应该常来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共庆“六月六”引共鸣
文化根脉的共鸣,同样在“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激荡。活动未启,身着盛装的交流团一入场,便引发大合唱,现场成为歌声的海洋。
鼓号齐鸣、糠包献客、盛情敬酒,热情好客的各族同胞为远道而来的客人献上独具仪式感的迎宾礼。交流团迎着鼓乐、歌声,参与民族服饰巡游,观赏非遗展演,同吃长桌宴,与滇黔桂三省区各族同胞乐享这场文化盛宴、团结聚会。
跨海携手,相向而行,歌舞飞扬,美食飘香,文化交流的蓬勃活力与炽热激情被尽情释放,共庆是两岸同根同源的最佳印证。
“强烈感受到贵州同胞的热情好客。”温和友善、烟火气和人情味,让交流团成员、摄影师林惠茹赞不绝口,她为了解和记录“两岸一家亲”而来,拍到了很多满意的风景照、人像照,热情不减地积极互动,了解更多文化,“我们专注于文化领域的积极互动和交流中的真实瞬间,希望通过我们能让台湾民众了解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次来到贵州的交流团成员巴桂玲直言体验感很好,她借助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与各族同胞交流互动,从初步接触到碰撞互动,加深认知理解,细织两岸情。
“台湾的‘丰年祭’与“贞丰的‘六月六’有相同之处,我们也敬天畏地,讲究忠孝仁义、勤劳节俭,无论是传统节庆、民间艺术,还是手工技艺,都有相似的地方。”巴桂玲表示,会将这里所有的美好带回去,还要再来贵州走走看看。
交流团团长林威城透露,此行促成了博物馆、台湾艺术家与贵州非遗优秀传承人的三方交流和艺术合作。
“非常荣幸,能将贵州蔡群、王菁老师的作品带回台湾,丰富汇集两岸同胞作品的艺术特展。我们希望能借此吸引更多少数民族同胞走进博物馆,能多回来寻根,促进两岸更好地交流。”林威城认为,这样的互动,让双向交流有了最好的土壤,让“两岸一家亲”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真真切切的情感共鸣和实际行动。
“这种交流更舒服,贵州值得一来再来,真的最爱贵州!”交流团成员、世新大学数媒系助理教授马绍阿纪一路行一路记录,直言此行圆了自己想再来贵州的梦想,“去年,我曾带学生到贵州参访交流,在行走间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但文化根基是相同的,文化血脉是割不断的。”
“交流越深入,就越会感受到贵州景美物美人更美,我们非常期待接下来的行程,让心更近。”徐嘉宏说。
两岸同胞赏美景品美食同歌舞,一路歌声悠扬,一路情深意切。离别时,交流团带走的不仅有鲜甜果蔬、醇香非遗好物,还有承载着美好回忆、友谊的视频照片。他们纷纷表示,要告诉台湾的朋友们,何惧狂风骤雨,两岸同胞的热情谁都浇不灭,贵州不仅有繁华,更有值得守护的根。
文脉赓续,血脉相融,两岸交流,黔台与共,一项项热络的交流活动,见证并推动着两岸交流走深走实,也不断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展示贵州着力扩大黔台各领域交流交往的强大热情,以及台湾同胞期盼开放与交流的强大意愿。
交流越深入,心就越近。每个人都是两岸交流的一粒种子。黔西南将充分挖掘州内特色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加油文化”、地质文化等资源,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平台,加大与台湾各领域交流交往,欢迎台湾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多来贵州看看,多到黔西南走走,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实打实合作,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中人更亲、心更近、情更浓,亲身参与两岸交流合作与融合发展。(黔西南台办、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