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西车辆段管内的戈壁滩上,钢轨温度已突破60℃。淖毛湖运用车间检车员寇荣强手持红旗,在热浪中精准完成联络、信号反馈等作业,湿透的工装紧贴后背。
近期,随着气温升高,企业用电负荷增加,疆煤外运车列显著提升,为全力做好迎峰度夏电煤保供工作,乌鲁木齐西车辆段紧扣“学战保增”活动主题,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各运用车间全面进入“战时状态”,仅哈密东运用车间日均检修量就达116列、6000辆左右,较平日增长近一成。
在准东运用车间,首次经历暑运的货运检车员马嘉欣每天要徒步20公里,检查10多趟列车。“以前看别人作业没觉得特别,自己上手才知道,每一步都很辛苦。”他抹了把脸上的汗珠,工装已能拧出水来。而在将军庙运用车间,7月3日午间气温达39℃,进站列车带来的热浪更将环境温度推至60℃,检车员们在无任何遮挡的露天作业场,重复着上千次深蹲、敲锤、起身的动作。
“一辆车的检查项点有上百个,一个班要检查80多辆,相当于每天给80个‘钢铁巨人’做全身体检。”将军庙运用车间工长刘永浩介绍,检车员的衣服在高温中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却没人停下脚步——因为每趟列车都承载着保障民生的重任。
在轮轴车间压装间,轮轴装修工毛香玉正与微米级精度较劲。尽管车间风扇全力运转,室温仍接近30℃,她俯身半跪,指尖捻动千分尺微分筒,目光紧锁游标刻度上的细微颤动。“轴承后挡与防尘板座的过盈量必须控制在0.018毫米至0.085毫米之间,比一根发丝还细。”她解释道,这个被称为轮对“膝关节”的关键部位,丝毫偏差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不久前,她在检查中发现轴承外侧油封边缘存在2毫米的细微倾斜。这个静态下几乎不可见的偏差,在高速重载、高温摩擦条件下,可能导致油脂密封失效甚至切轴事故。“毫厘之差,千里之患。”这是她从业12年来的信条,也是所有车辆检修人员的职业坚守。
科技手段为传统检修赋能。货车5T中心通过9525公里的安全保障区段和28个检车工位机,实现全天候实时动态检车,日均作业量从700列跃升至1000列,最高达1080列,用智能化手段延伸了安全防线的广度与深度。
面对高温“烤验”与运输高峰的双重挑战,各车间启动全方位应对机制。准东运用车间优化人员分工,组织管理人员下沉一线;阿拉山口运用车间党总支组建党员突击队,24小时待命处置急难险重任务,暑运以来已安全检修列车350列17500辆,完成大小件修253件。
在车辆供给前线,乌西修车车间开启货车应修尽修模式,技术骨干与作业人员协作,重点整治破损车地板、墙板。截至目前,已完成1200辆破损车整治,为货运增运增收提供坚实保障。霍尔果斯运用车间的检车员人均每班检车80余辆,日行3万多步,值班员紧盯运行图下达作业计划,车流密集时,检车员常常从接班忙到交班,连喝水都要见缝插针。
夕阳西下,奎屯运用车间的检车员鲁淳淳刚处理完闸瓦故障,用衣角擦去汗水,黄色工装泛出盐渍的白痕。望着安全驶出的列车,这个年轻小伙笑了:“虽然晒得脱皮,但看到列车安全出发,就觉得值了。”(高有鹏 魏鹏兵)
来源:中新网新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