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新闻9月26日电 皑皑雪峰下,铁塔巍峨跨越山河;无垠荒漠中,银线凌空纵横千里;广袤草原上,变电站星罗棋布输送光明。这张电网,不仅是电流的通道,更是昌吉各族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脉。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84年昌吉电业局组建。四十余载砥砺深耕,国网昌吉供电公司电网从“孤网微光”到“绿电枢纽”,织就贯通昌吉大地、连接天山南北的能源动脉,既点亮161多万昌吉人的幸福生活,更成为昌吉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电力引擎”。
绿脉纵横:从孤网运行到绿电枢纽
回望四十余载电力发展路,一幅波澜壮阔的巨变画卷徐徐展开。昌吉州电力工业的序幕,始于88年前的一次“点亮”——1937年,绥来(今玛纳斯县)商人购进1台55千瓦锅驼机建电厂,点亮了昌吉电力史的第一缕曙光。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55年自治区成立之后,电力建设的春潮开始在天山南北涌动。
“昌吉的第一度电,是1958年那根35千伏的玛昌线牵来的!”今年56岁的王志军,在输电线路上巡护了38年,他至今还记得师傅的讲述。12公里线路,木杆靠人抬,麻绳当拉线,工人们用肩挑背扛,将光明送进县城。1964年冬天,新疆首条110千伏输电线路——“三-昌-呼”线路建成投运,如同一条强劲的动脉,为昌吉电网的茁壮成长奠定了基石。
王志军摸过木质电杆上的粗糙纹路,也熟练操控着无人机的智能摇杆。“过去巡线,背着馕、踩着雪,棉鞋冻成冰疙瘩。现在,‘无人机+在线监测’半小时就能完成以往大半天的工作。”他的职业生涯,正是昌吉电网从“人拉肩扛”到“智慧运维”的生动缩影。昌吉电网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主网运维安全连续3年位列全疆第一,大大提高了电网运维效率与可靠性。
进入新世纪,电网建设的步伐愈发铿锵。铁塔如森林般在戈壁崛起,银线似琴弦般在天山脚下编织。一条条110千伏、220千伏线路延伸四方,一座座变电站如明珠般镶嵌沃野。特别是以750千伏电网为核心的主网架形成,昌吉彻底从能源“末梢”跃升为北疆重要的“绿电枢纽”。公司售电量从不足8亿千瓦时到突破300亿千瓦时,这条奔腾的能源动脉,已成为支撑昌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脊梁。
“十四五”期间,昌吉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从2021年吉木萨尔风电项目启动,到2025年奇台风电项目升级天山东环网,电力基建持续发力,带动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相关产业占全州GDP比重从2020年的8%提升至2024年的15%,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电擎轰鸣:坚强电网引领工业跃升
0.01秒!大概就是眨一下眼睛的时间,新疆电能已从西北“瞬移”三千多公里抵达安徽的千家万户。这一奇迹的背后,是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吉泉直流工程)的稳定运行。自2019年9月26日投入运行以来,截至今年9月9日,吉泉直流工程已实现2176天安全稳定运行,日均外送电量稳定在1.87亿千瓦时以上。
目前,吉泉直流工程已实现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打捆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逐年提升。自2019年投运以来,该工程累计向华东地区送电超过3600亿千瓦时,相当于安徽一年的全社会用电量,成为华东产业发展的“电力粮仓”。
充沛电力为昌吉工业开辟新赛道。在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架无人机从“莲花”状机舱腾空而起,沿着预设数字航线开展智能巡护。2024年11月,全疆首个“空地一体”智慧园区在此建成投运,为昌吉布局低空经济按下“加速键”。其背后,是昌吉“能源+算力”的整合优势。
在木垒县,东方电气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风电叶片生产线2025年上半年产值突破20亿元。2024年,全县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达66亿元,同比增长154%,形成从建设、输送到储能、制造的全产业链。
在昌吉市榆树沟镇,电力赋能下的“红色产业”更加鲜艳。“番茄从采摘到制酱仅需4小时,供电公司服务超前,从没因用电问题耽误过生产!”新疆红艳艳番茄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鲍骞克称赞道。近年来,国网昌吉供电公司累计投入4.32亿元用于农网改造,支持番茄加工产业发展。如今,昌吉州14家龙头企业年产番茄制品40万吨,占全疆35%,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
产业链延伸离不开电力基建“强支撑”。2021年吉木萨尔风电项目带动30余家本地企业参与;2023年准东风光互补项目通过吉泉直流外送绿电45亿千瓦时;2024年呼图壁光伏+储能项目落地,年节约成本超2亿元。2024年,昌吉光伏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电力以“乘数效应”推动工业结构优化,为昌吉的工业画卷描绘出最生动的色彩。
电暖乡野:从煤油灯到智慧网的振兴答卷
“现在村里民宿取暖、做饭、洗浴都用电器,环境干净舒适。来旅游的人多了,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生活越来越好!”9月16日,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族乡坎苏瓦特村村民阿拉古力·努尔兰说。曾以放牧为生的她,如今成了民宿工作人员——这一转变的背后,是2021年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玛纳斯县供电公司投入120.1万元推进的该村电气化改造。如今,坎苏瓦特村已有32家餐饮民宿、4个露营营地,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彻底改变。
“以前点煤油灯,辣眼睛还看不清;现在电采暖、电炊具样样有,还能开民宿赚钱!”吉木萨尔县新地乡石场沟村牧民阿汗·乔开的话,道出昌吉乡村的用电变迁。
1998年,昌吉州启动第一轮农网改造,准东供电局接管吉木萨尔县平原乡镇,解决农灌高峰期“用电荒”;2014年底,“户户通电”工程收官,昌吉实现无电人口为零;如今,农网改造仍在升级——吉木萨尔县供电公司原庆阳湖供电所所长杨永军记得,改造前石场沟村户均用电负荷仅1.5千瓦,只能满足基本照明;改造后负荷超10千瓦,电采暖、小加工作坊可同时运转,户用电供给能力提升7倍。
电力服务的温度,也在细节中流淌。从走街串巷抄表收费,到“网上国网”指尖办电;从机械电表的缓慢校验,到智能检定3分钟精准完成;从被动响应报修,到主动入企巡检……服务不断升级,初心始终未变。2025年,昌吉计划投资2.61亿元实施85项配网项目,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近409千米,覆盖43个行政村惠及19万户居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大的电能。
从一盏煤油灯的微光到万家灯火的辉煌,从机器初鸣到产业腾飞,昌吉电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奋斗史诗。
天山依旧巍峨,银线更加绵密。这条跨越山河的能源动脉,输送的不仅是电流,更是希望、发展与温暖。七十载疆电铸虹,昌吉电网不仅点亮万家灯火,更成为经济发展“动力源”、乡村振兴“助推器”。站在新起点,这条跨越山海的能源动脉,仍将以澎湃电能,续写昌吉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中新网新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