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供销社是‘卖农资、收粮食’的小门店,现在成了管种植、搞加工、拓市场的‘大管家’!”深秋时节,行走在黑龙江的田间地头、加工车间与城乡商超,这样的感慨从农户、企业负责人、市民口中频繁传出。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黑龙江省供销系统以综合改革行动为抓手,探索出“链条再造、科技下沉、开放聚合”的转型路径,让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老供销”,以全链条服务、科技化赋能、多元化合作的新姿态,挑起乡村振兴的“金扁担”。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供销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68.3亿元,同比增长14.1%;农产品销售额突破54.4亿元,同比增长51.5%;现有乡镇基层社1028个、村级综合服务社6543个,服务范围覆盖全省90%以上涉农乡镇和行政村。
链条再造:从“卖原粮”到“创品牌”,让黑土物产价值翻倍
10月27日,在饶河县金满囤食品加工车间内,伴随着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不停,传送带匀速运转,一根根色泽鲜亮、颗粒饱满的鲜食玉米被送进自动化“快车道”,通过剥皮、清洗、真空包装、高温蒸煮、快速冷却等十余道工序,一袋袋开袋即食的美味玉米接连呈现在眼前。这份丰收硕果的背后,源自供销社与农户的紧密联结。早在年初,饶河县供销社便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与合作协议,以“订单农业”明确收购标准与合理价格,让农户种得放心、卖得省心。
为从源头把控品质,供销社不仅引导农户采用有机施肥、生物防虫等绿色栽培技术,还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从播种到采收全程上门指导,筑牢原料供应“稳定器”。“以前种玉米最愁的就是销路和价格,现在订单直接下到地头,玉米在地里就被订空了,真是省心又赚钱。”农户孙冯俊笑着说道。
收购完成后的玉米直送专业加工车间,全程标准化处理最大限度锁住水分和营养。“我们公司投资2000多万,引进了全国最先进的鲜食玉米生产线,能有效把控好鲜食玉米的品质。”饶河县金满囤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振民介绍,这一系列加工环节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更让原本的“田间作物”附加值大幅提升,实现了从“卖原粮”到“卖产品”的转变,预计今年玉米销售较往年能提高20%~30%。
这样的“链条革命”,在穆棱市黑木耳产业中同样上演。作为悬羊村首位加入穆棱市食用菌协会的成员,村民徐敬才深有感触:“过去用传统方式种植黑木耳,效益有限;如今在供销社食用菌协会带动下,改用立体吊袋专利技术,实现了省工、省水、节电、抗灾,既提升了黑木耳的品质,又降低了人力成本。”不仅如此,供销社还助力农户筹集资金、流转土地,投资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支持农户扩建大棚、添置智能设备。目前,在穆棱市供销社的带领下,穆棱市食用菌种植规模已达到2.8亿袋,建成千万袋以上黑木耳园区基地4个。“穆棱吊袋木耳”通过供销社渠道,走进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高端商超。
科技下沉:从“凭经验”到“靠数据”,给农业装上“智慧芯”
“以前种地全凭老经验,施肥跟着别人学,今年用了供销社的水肥一体化系统,20亩大豆光化肥就省800元,预计还能多赚4000元!”科技农资带来的红利,让鹤岗市萝北县龙滨村供销社主任孟凡江心里暖意十足,算起今年的“增收账”时难掩笑意。
农户口中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正是鹤岗市供销社为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引入的核心技术。这套系统依托滴灌设备精准输送养分,不仅能锁住水分减少蒸发,更能让肥料利用率提升至60%,实现每亩化肥减量40%、节水30%。“往年20亩地要反复追肥2次,每亩成本180元;今年一次设定好参数管全程,每亩成本降到100元,省下来的钱够买新种子了。”农户孟凡江笑着说。
除了田间设施升级,科技赋能更体现在品种改良上。今年7月末,鹤岗市农特产品供销中心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的5公顷富硒有机水稻实验种植基地正式启动,特邀“富硒水稻之父”丁佩强教授亲临指导。通过科学调控土壤硒含量与种植环境,水稻的科技附加值大幅提升。今年秋收,试验田五垧地出55000斤硒锌铁钙米,亩产1100斤。为开拓南方高端消费市场打下基础,成为当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新探索。
科技服务的触角,更延伸到农技支撑“最后一公里”。大庆市肇源县大兴乡的“供销农技服务群”里,每天都有高频次的“云问诊”。今年8月中旬,农户宫福君发现玉米叶出现黄斑,在群里求助后,农技专家1小时内便诊断为病虫害初期症状,随即给出喷施专用药剂的防治建议,按指导操作后玉米亩产达1300斤,挽回损失近3000元。
“我们不仅送技术,更送全套解决方案。”大兴乡供销社主任马兴介绍,除线上“云问诊”,供销社还定期组织线下农技培训,推出“测土配方施肥一站式服务”,农户登记地块信息即可免费送检、定制肥料送货上门。目前,肇源县供销系统建成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点4个,覆盖全县8400亩耕地,化肥使用量连续多年稳步下降,让“靠数据种地”成为农户的新选择。
开放聚合:从“单打独斗”到“万企联动”,织密民生服务网
“以前卖活鹅,得自己拉到市场找买家,价格不稳定还愁滞销;现在和供销社合作,订单直接送上门,从销量惨淡到如今月销几千只!”绥芬河市瑞鹅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万福,看着装满大鹅的冷链车笑意满满。今年10月,绥芬河市供销社经调研考察,与瑞鹅养殖签订开放办社协议,通过“供销社+企业+连锁超市”模式,打通产销通道。
瑞鹅养殖的散养大鹅源自本地标准化养殖基地,养殖过程中全程选用进口优质饲料,采用生态散养模式,确保肉质紧实。“供销社还帮我们建‘溯源体系’,每只大鹅都有专属‘身份证’消费者买得更放心。”新鹏飞连锁超市负责人介绍,在销售端供销社联动11家连锁超市,推出“上午预订、下午送达”同城配送服务,高性价比鲜鹅产品广受市民认可。
这种“开放办社”模式,在五常市同样结出丰硕成果。仅4个月时间,五常市供销社就吸纳乔府大院、三和米业等11家龙头企业“入伙”,涵盖粮食加工、农资供应、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构建“四大主业”综合平台。为释放“五常大米”金字招牌更大价值,乔府大院、三和米业等签约米企,在供销社统筹下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定制服务,既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赛道,更让农户在产业链升级中分享更多红利。“我们和乔府大院合作推进定制农业,统筹‘五常大米礼盒’全流程,今年定制订单突破5000万元。”五常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粮食产业,五常市供销社将携手合作企业万成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拟在乡镇设立回收站,在村屯设立回收点(箱),打造县乡村三级再生回收体系。
从穆棱的木耳大棚到五常的稻田,从绥芬河的养殖基地到各地加工车间与农机服务点,黑龙江供销系统以改革破局,破解农业“小散弱”、产销“两张皮”难题。省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聚焦农资供应、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流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为农经营服务主业,通过“规划引领、网络布局、数字赋能、专班推进、龙头牵动、系统联动、联合合作”等举措,全面推动全省供销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供销力量。
记者手记
深秋的黑龙江,黑土地褪去翠绿,裹上金黄。这趟乡村调研,我见证了一个个从“小门店”蜕变为“大管家”的新图景,让我读懂了供销改革的生命力。
意外的,是“原粮”变“品牌”的价值跃迁。在饶河县金满囤食品车间,鲜玉米经过十余道工序,从地头里的“庄稼”变成商超里的“即食产品”,身价涨了数成;穆棱市的黑木耳,靠立体吊袋专利技术告别“看天吃饭”,走进北上广高端商超。当供销社把加工、市场资源串起来,黑土地里的物产就不再是“论斤卖”的原粮,而是有了品牌溢价的“香饽饽”。
惊喜的,是“经验”变“数据”的智慧转型。鹤岗市萝北县的孟凡江,用水肥一体化系统种大豆,20亩地省了800元化肥钱;肇源县大兴乡的农户宫福君,在“供销农技服务群”里求助,1小时就解决了玉米黄斑问题,挽回近3000元损失。过去农民种地“跟着感觉走”,如今有了测土配方、富硒种植、线上问诊,“靠数据种地”成了新潮流。当科技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农业就不再是“看天吃饭”的苦差事,而是有了技术撑腰的“稳收益”。
暖心的,是“单打”变“联动”的生态重构。绥芬河的瑞鹅养殖,曾愁着活鹅卖不出去,如今靠“供销社+企业+超市”模式,月销几千只;五常市的11家米企,跟着供销社做“定制大米”,单订单就突破5000万元。当“单打独斗”变成“万企联动”,乡村振兴就不再是“单点发力”,而是“抱团向前”的大合唱。
返程的路上,农户们的笑容、车间里的机器声、农技群里的热闹劲儿,依然清晰地留在脑海里。这让我意识到,这场改革,改的不仅是供销社的经营模式,更是乡村发展的逻辑,让老招牌接上“新地气”,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这或许就是黑龙江供销系统给乡村振兴的最好答案。
来源:龙头新闻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电话:0451-53642022 邮箱:hljstb@126.com
地址: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