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区县介绍

振兴区概况

发布时间:2011-03-15 16:44:48

    振兴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东临鸭绿江与朝鲜隔江相望,雄伟的鸭绿江大桥飞架两岸,展示出江城独有的风姿;北靠景色旖旎的锦江山,登上锦江亭可鸟瞰江场面全貌;安民镇与朝鲜陆路接壤达7.5公里;西南经鸭绿江口与黄海相联。具有沿边、沿江、沿海、沿国际大通道的四沿优势,是全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的中心区,是丹东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也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商贸、旅游的中心。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38万,辖汤池镇,头道桥、站前、临江、永昌、六道沟、纤维、帽盔山、花园、西城九个街道办事处。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振兴区北靠景色旖旎的锦江山,登上锦江亭可鸟瞰江场面全貌。锦江山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主峰海拔136.8米。

    气候特点

  属于南温带湿润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寒适度,阳光雨露和谐。来自太平洋的温暖湿润的东南风沿地形抬升,带来丰沛雨泽。长白山――千山山脉横卧于北部和西北部边界,对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干燥的西北风构成一道天然屏障。四季分明,冬季时间最长,夏季次之,春秋过渡季节最短。春秋季节是南、北风交替的季节。春季冷空气开始衰弱北退,暖空气北进;秋季则反之。上述天气形势特点,形成该区为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时间最长,夏季次之,春秋过渡季节最短。

    水文状况

  主要水系有:鸭绿江,在丹东境内的流域面积为11700平方公里。流经丹东境内的河长203公里。

    文物古迹

    抗美援朝纪念馆

  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当时隶属安东市人民委员会文化科。纪念馆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1956年11月2日,经辽宁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原辽宁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撤销。1957年7月,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开辟了“原始社会”、“历史文物”陈列,同时设有“抗美援朝纪念”专室等共十二个陈列室。1958年9月29日经辽宁省文化局上报中央文化部批准,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改为“抗美援朝纪念馆”,郭沫若同志题写了馆名。接待国内外观众达100万人次。

  该馆开放至“文革”期间闭馆。1972年和1979年曾两次恢复陈列,但因馆舍狭小,陈列条件差,难以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面貌。

  1984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辽宁省委、省政府转报丹东市委、市政府《关于扩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请示》,同意在丹东扩建抗美援朝纪念馆。杨尚昆同志作了“在丹东修建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完全必要的”的重要批示。自1984年以后,该馆开始了紧张的扩建筹备工作,通过选址,建筑设计专家论证,最后由中央军委两次审查方案,新馆址确定在丹东市英华山,原志愿军指挥所遗址。从13个建筑设计方案中选定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设计方案。1990年10月24日,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四十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率中央代表团来丹东为该馆奠基。辽宁省和丹东市的党政军领导以及部分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老首长、老战士参加了奠基仪式。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工程于1991年9月6日破土动工,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协定签字40周年落成开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参加开馆仪式并为纪念馆剪彩。

  新馆是由陈列馆、全景画馆、纪念塔三大建筑主体组成的建筑群,融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现代建筑特色于一体。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2,000平方米。

  陈列馆的平面布局是呈品字形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楼高19.4米,上有5个民族风格的小亭,外墙为灰白花岗岩剁斧石贴面。陈列馆的中央为序厅,序厅的正面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浮雕群像为背景,正中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巨型圆雕像,两侧分别是志愿军战歌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

  全景画馆为高28.4米,直径46米的圆形建筑,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全景画陈列厅,下层为空军专馆和临时展厅。

  纪念塔由塔基群房和纪念塔主体组成,塔高53米,象征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塔面用高梁红花岗岩剁斧石贴面。塔基群房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外墙为灰白色花岗岩蘑菇石贴面。纪念塔正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背面是记载志愿军英雄业绩的塔文。

  抗美援朝纪念馆以抗美援朝战争史为基本陈列,主要陈列内容分布在陈列馆、空军专馆、全景画馆和露天兵器陈列场。

  陈列馆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和现代陈列手段,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丰富的文物,全面地反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陈列内容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抗美援朝战争馆。设六个展厅,反映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美国侵略者的英雄业绩,歌颂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二部分:抗美援朝运动馆。设两个展厅。主要反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人民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第三部分:中朝人民友谊馆,设一个展厅。反映中朝两党、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第四部分:英雄模范烈士馆,设一个展厅。记载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们的光辉业绩,缅怀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

  陈列馆全部陈列内容分布在10个展厅内,展线440米,陈列面积1,630平方米。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文物1,000余件,辅以复原陈列、电动沙盘、电动图表、影视设备等现代化陈列设施,利用全封闭玻璃通柜式展线,以及自然光、灯光结合的采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

  全景画馆陈列有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画面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为背景,以清川江畔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等阻击战为重点,形象地反映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画面高16米,周长132.6米,配置地面塑型、灯光和音响效果,艺术地再现了壮观的战争场面和恢宏的战争气氛。

  露天兵器陈列场,面积2,000平方米,陈列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使用的飞机,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装备,以及志愿军缴获敌人的重型武器。

    中朝友谊桥

  位于中国丹东与朝鲜新义州之间的鸭绿江上,横卧着的两座大铁桥,以居于江水的上下游分为上桥和下桥,这就是人所共知的中朝友谊桥和断桥。

  下桥是1909年(清宣统元年)5月由当时日本驻朝鲜总督府铁道局在将安奉线(丹东―沈阳)临时轻便窄轨军用铁路改成永久性商业铁路的同时,在鸭绿江上所建的第一座铁路桥。整个工程使役中朝两国劳工51万人次,于1911年(宣统三年)10月建成,桥长941.83米,宽11米,12孔,曲弦式下构钢梁,其中以9号桥墩为轴上架旋式钢梁,每日定时开放,供过往大型船只通过时使用,该桥建成后,安奉线同朝鲜铁路接轨,形成了贯穿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一条运输线。1943年上桥建成后该桥改为公路桥,桥中间是大车道,两边是人行道。左侧为去朝鲜的通道,右侧是来中国的通道。

  上桥是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4月日本侵略者修建安奉复线铁路时,由当时的日本汽车株式会社和日本建设株式会社联合在下桥的上游100米处按300年频率设计修建的,于1943年4月通车。桥长946米,共12孔。朝方6孔是平弦连续桥梁,中方6孔为吊弦连续桥梁式复线铁路桥,可同时行驶上下行一对列车。大桥通车后,成为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中国资源的主要通道。抗战胜利后,大桥由当时的苏联红军接管。1947年6月,苏军撤离朝鲜时,将江桥分别移交给中朝两国政府共同管理。1951年1月上桥把复线铁路拆去一股改成公路,变成铁路、公路两用桥。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鸭绿江大桥和其它桥一起共同承担起军需物资供应和后方支持前线的运输任务。首批志愿军大部分都是从这里奔赴前线。战争期间,大批作战物资、武器装备也都是通过鸭绿江大桥运至朝鲜。美军为切断我志愿军的兵力和物资后援,1950年10月调集大部分空中力量,开始对鸭绿江上沟通中朝两国重要交通要道的铁路、公路桥梁实施封锁。声称要“以最大的力量”“摧毁在满洲边界上的朝鲜一端的全部国际桥梁”和鸭绿江以东地区“所有交通工具、军事设施、工厂、城市和村庄”。11月8日至21日,美军出动轰炸机600余架次,对鸭绿江上所有桥梁以及朝鲜北部的村庄、军事设施和交通要道进行了地毯式轰炸。朝鲜北部顷刻间化为废墟,鸭绿江沿岸一片火海。鸭绿江下桥也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的8孔桥梁全部沉入江中,下桥彻底瘫痪。上桥朝方一侧铁轨被炸,桥梁移位,桥面起火。安东铁路局组织200余人冲上江桥用装满沙石的沙袋修筑临时桥墩,上面搭建枕木桥垛,顶住受损底梁,使大桥得以修复。在战争的洗礼中,尽管它的躯体上留下了无数道弹孔,却依然屹立于鸭绿江上,被誉为“摧不毁、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成为中朝两国人民联手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胜利丰碑和架起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一道彩虹。

  抗美援朝胜利后,朝方将下桥所属的6孔铁桥残骸拆除。而中方所属的残桥,带着累累弹痕,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座大桥中国的一侧能完好保留下来,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朝鲜战争时,侵朝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是美国有名的“常胜将军”,他在战争初期,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把中国和朝鲜放在眼里,狂妄地要在“感恩节”前把战线推到鸭绿江边。而美国政府注意到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和严重警告,担心如果继续空袭中国将会迫使中国卷入这场战争。因此,美国空军在轰炸鸭绿江大桥时,不得不严格地把握中朝界线,只轰炸朝鲜一侧,而不敢轰炸中国一侧。鸭绿江“断桥”的存在,生动地展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8年10月17日,丹东市人民政府将断桥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0月25日,中朝两国政府协议决定将上桥命名为“中朝友谊桥”(朝方一端为“朝中友谊桥”),以此来纪念中朝两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2000年10月,在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50周年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为下桥题词“鸭绿江断桥”;2001年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前夕,中宣部命名鸭绿江断桥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该桥被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英美领事馆旧址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沿海港口的侵略和内地路矿的掠夺,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妄图瓜分中国。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9月,清政府在帝国主义的逼迫下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第二年9月5日,依据《辛丑条约》第11款的规定,中英签订《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规定英国得保“利益均沾”之权。附件中有一《续议内港行轮修改章程》,内容为给予英国轮船内河行驶的各项便利。1903年8月,中美又签订了《航行通商续约》,同意将盛京之奉天府(今沈阳)及安东县(今丹东市)由中国自行开埠通商;同年10月8日,中日签订《通商行船续约》,同盛京省之奉天府及大东沟(今东港市)两处开埠通商。从此,英、美、日帝国主义列强把侵略魔爪伸向东北,伸向安东。

  1903年,英国决定在安东设领事馆,选址在今锦江山公园东侧。领事馆房屋建成后,英国立即派领事进驻,同时美国在安东的领事权也由英国兼任。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英国人邵兆直(译音)在安东建立怡隆洋行,经办轮船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英美领事撤走,由邵兆直代理英国领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邵兆直去上海,委派怡隆洋行的两名中国职员滕毓钟、刘国芳代为管理。解放后该建筑收归人民政府管理。

  英美领事馆旧址是目前丹东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欧式建筑物,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肆意侵略瓜分中国,使丹东走向殖民地化的历史证据。同时,该建筑又是欧式建筑艺术的缩影,为研究欧式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经济概况

  丹东市振兴区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现有各工业企业500余家,主要有机械、电子、化工、服装、印刷、食品和房地产开发等30多个行业,产品达1500余种。许多名优产品享誉国内外。

  振兴区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主要粮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食用菌等,花卉种植、皮毛动物养殖等享誉全国,鱼、虾、蟹、草莓等地方土特产品驰名中外。

  丹东市振兴区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发展迅速,市场体系健全。以兴六路建材、五经路电讯器材、人民路干鲜果菜、三马路家具装饰以及海华、新力、滨江等专业和综合商品批发市场为主,构成了区内商业经济的总体框架。

  振兴区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蓬勃,区内大、中、小学布局合理,卫生机构和科研院所齐备,是各在高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理想空间,近年来,共有4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

  改革开发20年来,振兴区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对外贸易、吸引资金、广招人才的优惠政策,全区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新局面,连续四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超过30%,被授予辽宁省经济发展先进区称号。

    交通运输

  振兴区交通发达,通讯便利。丹东火车站、长途客运站、机场以及天然不冻港浪头港、安民港均坐落在辖区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沈丹高速公路即将开通,莫斯科―北京―平壤的国际列车通过本区出入境。丹东民航开通全国各地航线。丹东至韩国仁川的国际海运航班业已通航。赴朝鲜旅游热线全面开通,新义州、平壤、妙香山、板门店等异国风光可在四至七日内尽收眼底。

    风景名胜

  丹东市振兴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东临鸭绿江与朝鲜隔江相望,雄伟的鸭绿江大桥飞架两岸,展示出江城独有的风姿;北靠景色旖旎的锦江山,登上锦江亭可鸟瞰江场面全貌。主要景点有锦江山公园,鸭绿江公园等。

    鸭绿江公园

  鸭绿江公园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位于丹东市中心区域南侧的鸭绿江畔,全长3.4公里,是丹东市近期打造鸭绿江旅游品牌的重要形象工程。

  滨江路公园始建于1979年,1982年正式对游客开放,占地面积4.9公顷。园内林木茂盛、花草争艳;楼台亭阁,曲径幽雅;假山长廊,井然有序;游乐设施齐全新颖,牡丹园、芍药园、木槿园、月季园各领风韵,每逢花季,引得蜂颠蝶舞;紫滕缠绕,枝条缦舞;鸭绿江水碧波千顷,乘舟源于其中,如履仙境,使人流连忘返。

  二十多年来,鸭绿江公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规模上也不断地发展完善。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并成为集游乐、游江、餐饮为一体约综合性服务单位。1995年公园被丹东市人民政府第一批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连续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1994年被省政府评为综合治理十佳单位,1995年度被国务院评为景区标兵单位,1996年和2001年度被市政府评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1996年度荣获辽宁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省治安综合治理标兵单位,1997年度获市"窗口"放务竞赛优胜单位,1998年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模范单位,2000年度荣获省级文明单位。

  鸭绿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界河,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我国吉林省、辽宁省和朝鲜两江道、磁江道、平安北道,于丹东东港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沿江岸峰雄奇、绿水秀美。像一部书,记载着丹东鸭绿江的文明史,让游人从中忆起"古城"沧桑、“六甸”兴衰,忆长城的雄姿、江帆的秀影,忆起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的耻辱和灾难......中朝友谊桥和断桥犹如饱经劫难的兄弟,并肩而立、雄伟之中含有几分悲壮,用望远镜望去,断桥墩上的枪眼炮痕还依然存在,使人禁不住想起战火弥漫的年代。

  乘客轮,游大江,两岸风光尽收眼底.对岸是朝鲜平安北道府新义州市,咫尺相望,别有一番韵味。

  鸭绿江公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客人前来参观游览。国家领导人胡耀邦、胡锦涛、陈慕华都来过鸭绿江公园,曾赞杨公园的规划别致,风格独特,并提出公园是祖国的窗口,要求各级领导重视窗口建设。

  重建后的鸭绿江公园广阔、大气、新颖、壮丽,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突出的亮点,是丹东市约形象,是打造鸭绿江品牌的象征,是丹东人民的骄傲。从鸭绿江断桥至珍珠桥近3.4公里的沿江观光路占面积6.8平方公里,草坪绿地6万平方米,硬铺盖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公园以三个广场为中心、以沿江观光步道为纽带,以鸭绿江水和鸭绿江大桥为主景,园内有大型雕塑2座,石雕4座,六型彩色喷泉2组,涌泉10座,活泼可爱的梅花鹿,憨态可掬的大象,成群结队的奶牛等等、人造景观20多处......林木、花草、亭阁、雕塑、假山、瀑布、喷泉与鸭绿江水共同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十纬路广场距鸭绿江大桥约100米,这里即可以一眼看到朝鲜的新义州,又观赏鸭绿江大桥。这座中朝友谊的桥梁,是正义不可战胜的见证。广场上,左右对称的六堵影墙和数座涌泉陪衬着以"激流勇进"为主题的大型雕塑,一叶扬帆竞发的小舟众人划浆吉,奋勇直前,象征着丹东一一这座英雄城市人民永远的志向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永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进而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为国尽忠,为民效命的理念。衬托出一组大型雕塑的恢弘和壮观。

  顺观景步道向上游走去,一段继承和保留鸭绿江公园原有景点特色的景观展现在眼前,绿色海洋,造型各异的树木,古典风格的凉亭如一页小舟飘浮在满是绿色的假山上,沿江灰白的甬道,整齐的阶梯相融,又别有一番别致。

  六纬路广场是游客在公园内的客厅,大理石砌就的半圆探江看台,象征着"和平"的三位少女手捧和平鸽放飞的雕塑巍然耸立在广场中央。长约108米的大型江上喷泉在有节奏的乐声中翩翩起舞,让在休闲的人们去回顾历史的隧道和对未来的憧憬,白色的遮阳棚、休闲的座椅又给人们在休闲中带来一份安详,两盏高耸而巨大的圆形红灯,在公园的夜色中像两个悬空的彩球,让人们在夜色中体会到对黎明和阳光的企盼。

  与六纬路广场相连的是二纬路广场,畅远亭亭亭玉立在鸭绿江边,正是“月淡风清正榄一江天,山连水带中观两岸色”,古典建筑风格淋漓尽致;与广场侧面的抽象艺术杰作一一形似风帆又似海燕的遮阳棚对比辉映、古典与现代的结合,配以绿色的草坪,人工的动物乐园,时时提醒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这人与自然的和谐,二纬路广场相对应的观光路对面三角地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与沿江石柱、石球相呼应。其中重达4吨的"一碗水端平"雕塑流水不止,是丹东人的企盼。

  零号坝门到八号坝门之间的亲水台阶使游客可以沿着台阶直接和江水对话,鸭绿江水面两国共有,超越国际惯例以江水中心为界划分国界法,而是以水为界。游客亲水有一种特殊的情趣,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江边护栏、与波光粼粼的江水、岸边高耸的绿色堤坝,以及空中盘旋的江鸥相呼应点缀成一幅安宁、祥和的美好生活画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公园在夜色中更显示出它婀娜多姿的身影、灯火辉煌,五彩缤纷,沿江彩色喷泉在五彩灯光照耀下,如直冲天穹的-道玉柱,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鸭绿江公园是人文景观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后我市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实景启发后人,只有祖国富强、才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才有今天的鸭绿江公国一一鸭绿江畔一颗璀璨明珠。

    锦江山公园

  风景秀丽的锦江山公园,坐落在丹东市北面的锦江山中。公园周围,翠山掩映,层峦叠嶂;整个公园依山势而建,园路蜿蜒,曲经通幽,葱郁秀美,恬静自然;园中,亭台错落,绿树成荫,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是国内外广大游客来丹东必游之地,是东北八景之首。

  锦江山公园占地面积91.06公顷,始建于1916年,原名镇江山公园,1965年改为现名。富有民族特色的牌坊式公园大门屹立在入口处,朱红圆柱,壁画装点,金碧辉 煌,雄伟壮观。公园大门始建于1924年,原为木结构,1935年改建成混凝土结构,1959年改建为具有民族风格的牌坊。它长34米,高17米,总建筑面积为396.7平方 米,十分雄伟壮观。牌坊顶部雕刻精细,绘以各色古典图案,黄绿相间的彩色琉璃瓦沿檐脊而下,依次排列32个形象逼真的琉璃狮子,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卷棚下绘有52幅山水画,笔墨精妙,着色淡雅,每逢佳节,牌坊上560个华灯齐放,五彩缤纷,光彩夺目,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进园内,往左拐,就可以看到一个用各种花卉组成图案式的大花坛.绕过花坛就是明艳芬芳的荷花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丰腴的荷叶以及那欢快地嬉戏在水中的尾尾金鱼,常引逗得游人扶拦而立,不愿即刻离去.池上,建有小巧别致的九曲桥.桥中,有一座美丽垂檐的六角亭,供游人遮阳避雨,观荷赏鱼.顺路沿阶而上,便进入了珍禽异兽的世界;东北虎,梅花鹿,骆驼,青狼,野猪,广西猕猴,海豹,猞猁,丹顶鹤,孔雀以及各种飞禽走兽50多种,或声威俱北,或顽皮可爱,或啼鸣婉转,或争艳比美,千姿百态,别有一番情 趣.沿着弯曲而洁净的柏油马路往上走,沿途可见到各种电动游乐设施:电马,电瓶车,碰碰车,赛车,射 击,飞天,飞椅,小火车,单轨车,飞象,空中观览车,海上珍珠等。

  锦江山公园现有牡丹花200多个品种,10万余盆,菊花300余盆.无论春夏秋冬,宽敞明亮的花展大厅内都是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布局精巧, 摆设独特.盆景,小花池,喷泉,小桥流水等都展观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小庭院式的建筑风格.叫人想起苏州的拙政园,南京的莫愁湖......,然而最让人心醉,最令人眼花缭乱的还是那色彩绚丽,目不暇接的杜鹃花:五颜六色的单色花,镶边,嵌条,带衬底的复色花,15厘米左右的大花,半厘米的小花,还有那俏丽的花名:"五宝珠""粉天惠","四海波","王冠","欢天喜地","贵妃醉酒"......,真使人仿佛置身于花的世界,徜徉在花的海洋之中. 园路向上行走,可到达"回归阁"."回归阁"是座具有北方风格的两层民族式建筑,底层地面是一个正方形,中间由红绿两色组成一个"回"字.一层正面竖立起的大理石石碑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1982年同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二层是八角垂檐,攒尖建筑.阁的八面彩绘香港八景,美丽壮观."回归阁:高12米,象征着12亿炎黄子孙.外广场由1997块花岗岩板铺成,象征着香港在1997年回归祖国."回归阁"的建成不但给锦江山公园增添了一处新的人文景观,同时也成为丹东市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化园建在公园中心地带,是一座浏览地方文化历史、观摹现代翰墨真迹,溶丹东籍书、画、歌 谜、各家作品於一处,集观光揽胜、临摹和休憩为一体的新型文化游园。文化园内设有6各景区,即书碑林、长寿林、谜林、歌廊、画廊、丹东文化史墙。文化园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周围青山环绕,锦树流翠,园内碑刻林立,典雅古朴。这里有当代文豪郭沫若、矛盾、冰心和书法家舒同、启功、沈朋等墨宝碑林,又有领导人、革命老前辈的题词,皆名人名家为丹东人所作。书法或遒劲雄健,或飘逸秀美,风采各异,其赋诗献词情深意浓、妙语连珠。歌廊、画廊汇集了当代中国丹东籍著名作曲家、画家吕 远、郑秋枫、羊鸣、邵宇等传世佳作。文化史图墙,展示了从前明洞人开始,丹东先人开始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丹东出版的《康寿福音报》、《中国谜报》所奉献的长寿谚语和谜语,意境深邃,颇有启迪。登高远望,高楼林立,万木峥嵘,江山如画、碧水长流。出了文化园继续向上攀登,可直上锦江山顶,一座造型幽雅的两层小亭,耸立在山顶开阔的草坪上,这就是“锦江亭”。它始建于1934年,1965年改建。亭中,石栏石柱,石桌石凳,可供游人消汗解乏。小憩片刻,登亭眺望,中朝两国的山水景色尽收眼底。

  "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巍巍屹立在锦江山公园的中心,为秀美的锦江山增添了庄严的气氛。它以独特的选型、鲜明的特色,成为革命先烈为解放辽东而英勇献身的历史见证。纪念塔于1948年冬兴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落成。整体选型由环形塔基、塔座、方型塔身、铜铸塑像四部分构成,总高度为10.73米,面南偏东10度,俯瞰丹东市区.塔顶矗立着一尊铜铸解放军战士塑像,高2.08米,重约2吨.他右手持枪,左手振臂呐喊,仿佛是在呼唤人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冲锋,那勇往直前的神态气势,栩栩如生。这座纪念塔不仅是丹东的骄傲,也是游人瞻仰的革命文物。此塔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5年初,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