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告别了春的生机、夏的喧闹、秋的萧瑟,进入静谧的冬季,丹东新区时刻未停歇前进的步伐,深思熟虑的决策者全力构建“五区双十、产城共兴”的发展新格局。他们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通过项目引进、集群建设、园区完善、科技提升等措施,重点培育了十大产业集群。如今,这里已建成专业园区标准厂房58栋,建筑面积61.3万平方米;实现入驻工业企业280余户,发展规模以上企业43户。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户,占全市总数的51%,解决就业近4万人,年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为新区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丹东新区牢牢把握丹东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新机遇,船舶重工、现代农业、现代木业、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钟表珠宝、不锈钢、能源装备、循环再制造、电子商务和软件这十大产业集群齐头并进,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与活力。
以丹东船舶重工项目为龙头,打造船舶重工产业集群。借助大宇造船世界500强级企业的影响力,重点发展船舶制造、海工装备、海上钻井平台、天然气海上加气站、船舶管理、液化天然气船、深水超大型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海工产业。通过与大宇合资实施高起点的引进和开发,并设立海工研究所,促进科技进步和升级,提升造船产业设计、管理、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发展建设产业集群,实现海工装备重工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建设成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预计2015年实现产值18亿元。
以丹东港林产科技工业园项目为龙头,打造现代木业产业集群。依托东北东部城市群和东北亚最近出海口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以木材烘干、转运、粗加工、精加工、贸易为一体,年熏蒸能力和年烘干能力200万立方米的木材加工产业,打造木制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形成木材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初期产值达到百亿,中期产值达250亿至300亿元,远期产值达450亿至500亿元。
以黄海汽车、五一八、哈曼音响等企业为龙头,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客车、SUV/CUV多功能车整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加工和高档汽车音响等汽车产业。争取利用5年时间建设成国际国内技术领先、市场影响力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和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以东方测控、奥龙射线、思凯电子等企业为龙头,打造仪器仪表产业集群。依托丹东地区仪器仪表产业优势,重点发展X射线检测、工业自动仪表与控制系统、专用通用仪器仪表、科学仪器、电子与电工测量、医疗仪器、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元器件等精密产业,全力打造集生产、孵化、研发检测、教育培训及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工业产业集群。
以博艺珠宝、中金欧亚珠宝、孔雀表业等企业为龙头,打造钟表珠宝产业集群。立足丹东地区手表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成表、机芯研发生产、钟表文化展示、3D硬金饰品、18K3D硬金饰品、黄金摆件、黄金工艺品、黄金宝玉石镶嵌等产品生产加工及批发零售产业,形成钟表、珠宝成线并进的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三五”末建设成产值超150亿元的产业集群。预计2015年实现产值2.5亿元。
与此同时,以纳诺科技、纳诺钢结构、泰格钢管、盛大恒通管业等企业为龙头,打造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以富润橡胶为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废旧轮胎橡胶再利用、环保机械设备研发制造产业,成为国家再生资源利用重点发展基地和资源再生的示范区; 以郑州大学软件中心等项目为龙头,打造电子商务和软件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研发、文化创意以及信息技术流程外包等产业,实现集高科技产品研发、展示、企业孵化、商务服务一体化的多功能复合型产业集聚区;以本钢(丹东)不锈钢冷轧板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不锈钢管材、天然气钢管等加工产业,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如今的丹东新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雄厚,已建成产业集聚区18.3平方公里。十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攀升,为新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不仅如此,在未来的5年里,丹东新区力争让这十大产业集群形成合力,到“十三五”末建成超百亿产业集群5个,超50亿产业集群3个,超亿产业集群两个。产业集群的聚合力,为丹东新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辽宁日报1月13日报道)
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