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视窗

高新区:两篇文章绘就科技创新新图景

发布时间:2018-05-25 13:42:05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进产业升级……成立6年来,丹东高新区持续深化改革,加大开放力度,科学精细抓落实,以改革激发园区发展新活力,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

    “小浆果项目在高新区落地生根,是因为这里的‘孵化沃土’让我心里踏实。”5月22日,今年刚落户高新区的小浆果深加工项目发起人王勇受访时说。王勇所说的“孵化沃土”,是位于高新区的中科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育成中心)。经高新区牵线搭桥,2017年7月,小浆果深加工项目入驻育成中心,与中科院沈阳分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及辽东学院合作,开发丹东特色资源产品。经过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目前,小浆果深加工有了成果。王勇看好这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决定将小浆果深加工企业继续留在高新区。

    科技创新是新常态下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驱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高新区一直秉持的发展理念。创新的种子要发芽,需要适宜的“气候”和“环境”。2013年,由高新区搭建平台建设的育成中心,始终秉承建设“大育成中心”的理念,寻求产学研合作带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途径,探索孵化、加速、育成、转化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丹东产业技术升级发展的“发动机”。

    科技含量高、项目有特色、市场前景好、避免同质化的产业,一直是育成中心的培育重点。2017年7月,丹东市北林公司正式入驻育成中心。在育成中心的牵线搭桥下,北林公司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致力于丹东特色资源的深开发。辽宁中科纳新金丸印刷科技有限公司以低碳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为支撑,推进项目突破和企业转型升级。公司在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纳米材料直接制版技术的研发工作,提升相关领域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017年,公司产品“纳米数字制版机”实现新增产品产值1020万元,预计今年将全面推向市场。

    科技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动力之源。如今在高新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从“丹东制造”向“丹东智造”大踏步迈进,丹东新东方晶体仪器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该企业是从事晶体定向检测及测试设备专业研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10月,由该企业提交的“单晶定向检测方法”标准,在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SEMI秋季会议上获得通过。

    依靠自主创新,把科技创新融入血液,企业才能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蝶变。作为全省惟一与中科院合作建设的育成中心,已经结出累累硕果:总项目达到17个,分别为中科院入驻项目13个和新引入清华大学、中国林业大学等高校入驻项目4个,其中3个项目步入产业化阶段。

    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高地。高新区以育成中心为载体,深化与中科院合作,同时拓展与高等院校、专业院所的合作,打造科技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载体,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新高地。目前,高新区已与北京大学合作,在高新区双创基地建设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与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与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设项目孵化基地,为毕业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高新区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一批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相继入驻,形成了新材料、新技术、装备制造、健康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今年,高新区围绕防护纺织品新材料、健康产业、智能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推进丹东五兴化纤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生物基尼龙56纤维纺纱生产线项目、丹东灵威药业有限公司丹东满族医药产业基地项目、丹东鸿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等10个重点项目,形成“策划储备一批、前期推进一批、促进开工建设一批”的项目推进格局。

    作为科技创新主阵地,高新区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新起点,新突破,行走在“以升促建”道路上的高新区,将抓住创建国家高新区这一战略目标和重大机遇,发挥载体优势,补齐要素短板,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和引领区。(《丹东日报》5月25日报道)

 

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