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经纬网 2020-11-27 13:32:10 讯:
初冬的丁陶,已是寒意袭人,而襄汾县宇彤布艺有限公司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61岁的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南手绣”传承人王金梅正耐心地向学员们讲解“晋南手绣”的针法技巧。古老技艺在学员们上下翻飞的一针一线中绽放活力,传统刺绣在王金梅的坚守创新下演绎着别样风采……
一针一线 让古老技艺活起来
“奶奶做了一辈子刺绣,手艺非常好,左邻右舍都愿意找她做活儿……每当做活儿时,我总能想起奶奶做的那件龙袍,上面绣满了一对对精致的龙凤,非常漂亮。”王金梅幸福地回忆。也正是奶奶的影响,她年仅六岁时就拿起了绣花针,生涩而认真地学着大人的样子穿针引线。奶奶常常认为她“胡闹”,却不想这一“闹”竟是几十年,且“闹”出了名堂,“闹”来了传承。
晋绣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早在周代就有“画绣之工,共其职也”的说法,“晋南手绣”作为晋绣的重要部分,百年来植根于民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充分反映着山西的风土人情和厚重的黄土文化。与传统晋绣不同,王金梅的绣品大多采用自制的粗布来完成,颜色丰富而不失稳重,刺绣技法纯熟而不失灵动。
守着热爱了几十年的手艺,王金梅爱得执著。一次,她在电视上看到文博会关于文创产品的讲解,禁不住思考起来:“我会的这些手绣技艺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文创形式传承下去呢?”
说干就干 让晋南手绣走得远
架起砧板切菜——说干就干。王金梅带着自己的作品向有关部门毛遂自荐。2015年,在县妇联的推动下,王金梅参加了北京晋商年会,接受了市场的考验。当看到自己手工制作的二十多双布鞋和拖鞋被抢购一空,并拿到订单时,她激动不已。
同年,王金梅去南方参观学习,成熟完善的手工业体系令她很是触动。学习归来后,知天命之年的她毅然辞去了当时的工作,与儿子布宇彤一起创办了宇彤布艺有限公司。
王金梅出生于陶寺村,著名的陶寺遗址证实这里不仅是帝尧都城所在,也是最早的“中国”,最早的观象台也发现于此。植根于这方厚重悠久的文化沃土,她将自己的商标注册为“陶寺观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于资金不足、工人短缺、产品销路窄,王金梅的公司步履维艰。面对愈来愈多的反对声,她从未动摇。因为“晋南手绣”这四个字早已不仅是她的个人爱好,更是她作为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
“小时候,村里许多人家家门前都摆有狮子雕塑。”说话间,王金梅带领大家走进其中一间展厅,琳琅满目、精巧细致的或卧或跳的狮子形象,立刻吸引了在场人的注意。“我做的这个叫摇头狮子,灵感来源于我们陶寺的天塔舞狮。你看,它的头部活动自如。在制作过程中首先要将狮子的头、眼、耳朵、舌头、尾巴等部位裁剪出来,然后将其一一组装,所用技法有滚针、套针、斜针等……”王金梅津津乐道着她做狮子的灵感来源和基本技法。
持之以恒 将传统技艺传下去
守得云开见月明。在王金梅的不懈坚持与努力下,2019年公司的发展见好。依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她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了传承与创新上。
如今,王金梅已由过去的单枪匹马发展为现在三十余人的团队。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晋南手绣”这项古老技艺,她先后在北京、太原、平遥、河北唐山等地开设了分店。为了研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她不断寻求突破,带领团队设计符合当地民俗的产品,推出了“区域定制”。
在成为“晋南手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后,王金梅更加坚定了对非遗传承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在襄汾,她与多所院校合作,持续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她多次面向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残疾人等免费开展刺绣培训,只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常有人调侃,“你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王金梅总会笑着回应,“光我一个人会有什么用呢,只有学的人多了,我们的手绣才能越走越远。”质朴的言语里满是对“晋南手绣”技艺传承的殷殷期待。
记者 亢亚莉 实习生 杨玲玲 张越 文 来源:临汾新闻网
稿件由临汾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