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题概念园区

转身向海,奏响振兴发展新乐章——从13个主题概念园区看葫芦岛市沿海开发开放建设

发布时间:2021-09-07 01:49:22

  5年,放到历史长河中,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一座城市的发展而言,5年,至关重要。

  从2006年到2010年,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我市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历史单元”。

  在这一“历史单元”中,市委带领全市280万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我市的发展史上,写下了绝对精彩的一笔,也是影响和决定我市未来发展最重的一笔——开发开放沿海经济带。

  开发沿海,拓展了城市发展新空间

  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5年。

  当年的12月3日,中国共产党葫芦岛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决定,进一步优化经济布局,着力构建沿海经济带。这是“沿海经济带”一词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正式出现。

  随后的2006年1月,我市将对沿海经济带的初步开发构想写入《葫芦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构筑我市‘三点一线’对外开放大格局,打造沿海经济快速增长带,辐射带动中部和西北部地区发展”。至此,沿海开发战略正式登上我市经济大舞台。

  我市是一个有着261公里海岸线的海滨城市。沿海开发战略的提出,突破了我市依托腹地发展经济的发展思路,打破了我市偏向内陆的经济布局,开启了转身向海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和开放之路。

  沿海开发开放战略,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是葫芦岛发展空间的一次历史性大拓展。只是一个“转”身,就让沿261公里长的海岸线边,原本不值几个钱的大量荒滩、废弃盐田,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承载地、未来发展的增长极,成为黄金之地。这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土地资源已是寸土寸金的21世纪,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战略。

  5年多时间里,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并没有只守着最初敲定的“三点一线”,而是随着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的施行,随着软、硬件条件的成熟,科学有序地向周边、向腹地拓展、延伸。

  先是从“三点一线”到“一线八区”,沿海开发区域有序布局261公里海岸线;再从“一线八区”到“13个主题概念园区”,沿海开发区域从沿海拓展至内陆,布局葫芦岛的中西部,构架起内陆经济发展格局。

  13个主题概念园区,总规划面积54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20。它们在我市版图上,清晰地圈出一个背靠青山、面向大海的“双核金三角”的大开发大开放新格局。

  葫芦岛港实现全面对外开放,蒙东陆路能源大通道开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6个主题概念园区被纳入辽宁省重点支持区域,葫芦岛沿海开发的新版图不断地被“配”上一对又一对腾飞的翅膀。

  如今,“转”过身后的葫芦岛,面对的市场不再仅仅是辽宁、东北和华北,而是中国、亚洲、世界。

  沿海开发,赋予葫芦岛无限的发展空间。

  开发沿海,形成了集群发展新模式

  转身向海,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从最初的“三点一线”到现在的13个主题概念园区,葫芦岛完成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转身”,也不是一次次简单的“圈地划区”、“圈地扩区”。

  我市是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这是事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有许多的不足:工业结构层次低,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品链条短,缺少高附加值、高关联度的有竞争力的产品;新兴产业、特色产业薄弱。

  城市的发展,急需调整工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担当这一重任的是沿海开发开放的13个主题概念园区。

  从登上葫芦岛经济大舞台的那一刻起,13个主题概念园区,就不约而同地扮演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角色,演绎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故事。

  从发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能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的资源优势入手,纵向拉长产业长度、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宽度、密切内在关联,提高产业丰厚度,在各开发区内形成更加完整、更加集中、更加融合、更加丰满的产业体系。

  葫芦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借助方大化工8万吨聚醚和北方锦化聚氨酯有限公司建设中的15万吨TDI的年产能,发展聚氨酯产业,打造“中国北方聚氨酯产业基地”。到去年底,已引进企业249家,其中,聚氨酯产业上游龙头企业和下游产业化项目的引进齐头并进,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基地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依托渤船重工、海洋工程工业区大力发展船舶配套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吸引了一批重量级企业。到去年末,入园企业13家,投资项目全部为船舶配套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项目。海洋工程工业区与渤船重工,已形成一个良好的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修造产业体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绥中滨海经济区、龙湾中央商务区、北港工业区、建昌工业区等挑起了大梁。绥中滨海经济区扛起了发展数字技术产业的大旗,吸引230多家企业入驻;龙湾中央商务区集聚高端服务业,新奥集团、首创集团、嘉里集团等一批在地产、酒店、娱乐行业卓有建树的国内、国际龙头企业签约入驻;北港工业区,东山铝工业园、百通药业、渤船核电装备制造、海擎重工、透平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投产,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风生水起。

  5年来,在13个主题概念园区,正悄悄地发生着这样的变化,招商方式已从最初的粗放式大招商,转变为现在的概念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集群招商等精准招商。招商方式的转变过程,就是13个主题概念园区产业定位的过程,就是13个主题概念园区形成集群产业的过程。

  现在,产业集群在13个主题概念园区的建设发展越来越清晰:有石化产品深加工、聚氨酯、有色金属深加工、新兴能源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修造、泵业制造、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泳装和数字产业集群。这十大产业集群,不仅完善、丰富了葫芦岛的产业,为我市的产业发展确立了新方向,而且还为我市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强有力的后劲。

  开发沿海,奏响了政府转型新乐章

  这沿海开发的5年,忠实地记录了葫芦岛沿海开发的波澜壮阔,记录了13个主题概念园区的诞生与成长,记录了十大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

  再选择一个角度,你还会发现,这沿海开发的5年,也忠实地记录了葫芦岛市委、市政府的执政智慧与能力,记录了在葫芦岛大地奏响政府转型的一曲曲新乐章。

  全面对外开放,全面改革创新,这样全新的执政理念贯穿沿海开发全过程;服务对外开放,服务发展,政府转型的新乐章从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那一刻起怦然奏响。

  大胆改革,创新管理体制。

  专设议事协调机构。沿海开发战略实施伊始,“一线三区”时也好,“一线八区”时也好,不论是市政府派出机构,还是县政府派出机构,各开发区都有自己的管委会,负责各自的经济事务和相关的社会管理事务。随着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协调各开发区之间关系,尤其是处理好区域平衡和产业布局等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2010年,市委科学决策,成立葫芦岛市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作为市委、市政府常设的议事协调机构,担负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部署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研究审议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政策措施、重大项目布局以及其他重要事项,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给予沿海开发更完善的管理体制支持。

  下放管理权限。给13个主题概念园区管委会市、县级权限,可行使市级或县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社会管理权限。“逐步使开发区完全享有市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是市委的终极目标。

  制定灵活选人用人机制。管委会中层领导可聘任;其他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聘期管委会说了算;特殊人才的引进享受市里相关政策。

  创新工作机制。实行市领导包区制。每个开发区有一名副市级以上干部任职,负责指导开发区全局工作,使市委、市政府直接、及时掌握开发区的建设情况;实行奖惩机制,好的奖,不好的罚。绥中滨海经济区的惩罚机制最给力,民主评议,公开通报。4月22日,绥中县委、县政府在报纸等媒体公开通报2011年第一季度的评议结果,实名实票,震动滨城。

  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体制,其实质是政府职能转型。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过程中,更多的政府转型体现在政府服务意识的大幅提高上,服务多了,服务好了,善于服务了。

  为在更短的时间内让沿海开发出成果,13个主题概念园区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表多是“5+2”、“白加黑”;为了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北港工业区只用188天,就使4.3平方公里的盐碱地具备入驻条件;为了让企业早开工、早投产,兴城临海产业区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跟踪服务、全程服务,仅用6个月,就让哈尔滨红光锅炉总厂有限责任公司兴城分公司实现首批产品出炉……

  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效率提高,这一股政府转型的清风,从13个主题概念园区吹起,吹遍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葫芦岛奏响的政府转型新乐章,就是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前篇,它将如能量巨大的“发动机”,推动沿海开发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

  回望过去,沿海开发,拓展了城市发展新空间,形成了集群发展新模式,奏响了政府转型新乐章。

  再看今朝,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13个主题概念园区完成了其中的80%;全市实际利用的外资,全部是13个主题概念园区实现的。

  这样一组数据,明确地给葫芦岛的沿海开发战略定了位:沿海开发,找准了葫芦岛的新方位;沿海开发,承载了葫芦岛的新梦想;沿海开发,开启了葫芦岛的新纪元。

  展望未来,沿海开发必将书写我市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葫芦岛日报)

    相关报道

    葫芦岛未来五年从四大支柱产业跨向十大产业集群

  核心提示在刚刚结束的葫芦岛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及最多的“热词”,就是“产业集群”。原因何在?“依托12个产业园区打造十大产业集群”,日前被正式写入《葫芦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从“四大支柱产业”到“十大产业集群”,葫芦岛开放型经济风起云涌。

  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造船、能源电力一直是葫芦岛的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但多年来,依托几大国企支撑的“四大支柱”在葫芦岛并未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条,“支柱”一直相对孤立并近乎游离在葫芦岛经济体系之外。 “四大支柱产业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要发挥好、利用好,必须找到有牵动力的项目和平台,使其既能实现对‘支柱’的改造、升级,更让‘支柱’落地,真正支撑起葫芦岛的工业体系。 ”市委书记陈晓琨对“支柱”的认识有着独到见解。

  借助东北振兴和我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十一五”期间,吹响沿海开发开放“集结号”的葫芦岛市“主题概念”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遍布全市各县区的12个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79平方公里,建成和在建项目375个,总投资近千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特色产业聚集区。

  因为龙港船舶修造配套和海洋工程园区,“支柱”之一的渤船重工“长大了”,地方船舶配套产业从零起步,蓬勃发展,产业链条初步形成,“葫芦岛本土制造”正在摆脱老船厂链条短促而把配套效益白白拱手让人的多年遗憾;因为高新区聚氨酯产业基地建设,“支柱”之一的葫芦岛石油化工产业“长粗了”。去年,投资10亿元的一期5万吨TDI项目实现满负荷生产。以往产品销往南方作化工原料、附加值让人家赚取的葫芦岛石化行业,正在将化工原料利用起来,聚合生产下游聚氨酯新材料……依托“支柱”迅速茁壮的园区经济,不仅催化了葫芦岛支柱产业的升级,而且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全市的产业结构也因此趋向合理,经济布局日趋科学。

  围绕“支柱”精耕细作,延伸链条。 “坚持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导向,谋定而后动,长缨在手的葫芦岛每个县区‘十二五’将至少建成1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园区,其中3个将超300亿元。”市长孙兆林语气坚定,“十指张开,指指有力。预计到2015年,我们精心打造的十大产业集群产值将达2400亿元,相当于新建了3个现有葫芦岛规模工业群。届时,将有一个崭新的葫芦岛屹立在渤海之滨。 ”

  ▲一、石化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位于葫芦岛经济开发区。骨干企业为锦西石化、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等。重点产品为汽油和航空煤油以及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加工。预计2015年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二、中国北方聚氨酯产业集群。位于葫芦岛高新区。骨干企业为辽宁北方锦化聚氨酯公司、中海石油精细化工、辽宁希尼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锦明化工公司等。重点生产建筑用聚氨酯墙板、PU组合料、预聚体、仿木及保温板材等。预计2015年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三、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利用全市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骨干企业为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宏跃集团、天星集团。加快推进年产15万吨电解铜工程、混合氢氧化镍钴精炼(一期)、锰尾矿库的综合回收利用项目。预计2015年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四、新兴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位于葫芦岛经济开发区。依托渤船重工核电装备产业园、海擎重工大重型压力容器、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燃气轮机等项目,重点生产核电压力容器、核岛设备、石化装备、风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燃气轮机、特种泵等。预计2015年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五、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修造产业集群。位于龙港海洋工程园区,骨干企业为渤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葫芦岛华越重工有限公司、辽宁东宝集团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葫芦岛新宇重工钢构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重点生产大型船舶、特种船舶、大型海洋工程、各种船舶配套产品等。预计2015年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六、泵业制造产业集群。位于连山打渔山工业园区。骨干企业为葫芦岛国华工业消防环保设备有限公司、青海西部科技有限公司、葫芦岛广和成源透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重点生产包括船用泵、特种泵等系列产品,建设集研发、制造、检测、销售和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全国泵业产业中心。预计2015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七、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有序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粉磨系统节能改造和处理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及垃圾。现有骨干企业包括渤海水泥有限公司、辽宁维远塑材制造集团,重点建设南票电厂、亚鳄水泥、冀东水泥三个5000吨/日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预计2015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八、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强连山的蔬菜深加工,连山、建昌的玉米深加工,绥中、建昌的水果、畜产品深加工,兴城的海洋产品深加工,南票的大枣、葡萄深加工等,形成以兴城菊花岛海产品有限公司、建昌工业园雨润集团、嘉泰集团、汇源集团、绿创公司、绥中万佳果业公司为龙头、小型企业为主体、广大农户为基础的种植(养殖)、收购、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预计2015年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九、兴城泳装产业集群。骨干企业为久隆泳装集团、夏蝶泳装公司等,现有150家企业,去年荣获“中国泳装名城”称号,全国泳装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2/3产品出口。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推进泳装、面料、印染等系列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预计2015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十、绥中(万家)数字产业集群。位于绥中滨海经济区,定位为“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每二三天就有一个项目签约。目前已引进企业224家,其中电子信息项目71个,新能源、新材料项目97个,生物医药项目33个,其他项目23个。开工建设企业100家,50家企业建成投产或具备投产条件。骨干企业为辽宁纳思达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国兴科技有限公司、绥中石骏科技有限公司。重点生产IT产品、高科技数字产品。预计2015年总产值达到500亿元。链接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集中了大量的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服务、管理和科研等支撑机构,在此特定空间范围内共享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诸多产业要素,从而使产业和企业间产生效应,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力,因此获得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

  来源:辽宁日报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