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胜地

总是关山旧别情——探寻绥中明代长城

发布时间:2021-09-07 01:59:53

总是关山旧别情——探寻绥中明代长城

总是关山旧别情——探寻绥中明代长城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过去人们一直以为,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东北三省在长城之外。如果你来到与山海关毗邻的绥中县,就会看到一道历尽沧桑、保存完好的明代长城,即著名的锥子山长城。它翻山越岭,奔腾起伏,踞险而建,蔚为壮观。虎年春节的前夕,我们都市生活部葫芦岛人与自然大型新闻调查采访组来到了锥子山长城的脚下,一睹它屹立千年的雄姿。

  万里长城万里长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站在绥中县永安堡乡锥子山一段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长城之上,吟诵着唐代塞外诗人王昌龄的《相和歌辞•从军行》,用心中的笔墨,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周遭那道道斑驳的长城。这些长城,无声无息地诉说着沧桑岁月的风起云涌,沧海桑田的潮起潮落,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凝重,萌生出怀古的幽情……绥中县长城管理所的王云刚副所长向记者介绍:“地处辽西走廊咽喉要道的‘关外第一县’——绥中,西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山海关区、抚宁县、青龙县毗邻,北与建昌县相连,东与兴城市隔六股河相望,南襟云水苍茫的渤海,北依层峦叠嶂的燕山余脉,是整个东北的门户,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是长城,让金戈铁马、逐鹿疆场、改朝换代、民族争战的历史与绥中紧紧相连。绥中县是我省明代长城分布的重点县区之一,同时也是辽东镇长城西端起点与蓟镇长城的交汇点(锥子山),这在其他地区是绝无仅有的。长城的分布、建筑结构和墙体呈多种类型,各种军事防御设施齐全,形成了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军事城防的战略思想,同时也说明了长城建筑点线结合的特点。所以现绥中县境内的明代长城是葫芦岛市乃至辽宁省明代长城的重点地段。绥中县境内的明辽东镇长城东北起于高台堡镇牛彦章村,横跨10个乡(镇)、36个行政村,西南至永安堡乡的锥子山和李家堡乡荆条沟北山止(从前卫镇境内的三山开始长城分南北两线),全长103.2公里(含副线长城、消失长城);蓟镇长城南起李家堡乡阎家岭村西北304无名高地,途经王家峪、新堡子村,北至锥子山,过锥子山后转西至永安堡乡西沟村西470无名高地止,后越过河北省抚宁县董家口长城后又进入绥中县境内的加碑岩乡旧关村境内,全长28.6公里。长城墙体多建于山脊之上,少量建于半山腰或横跨山岭及平地,其修筑基本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山边险、因河为固”的特点,墙体分土墙、石墙、砖墙、山险墙、山险5种类型。”

  雄伟的万里长城蜿蜒起伏于燕山山脉之中,到了河北与辽宁交界处——永安堡乡锥子山,长城的走势为之一变,向三个方向延伸。西去可抵万里以外的祁连山,向东直线发展,达于石河上游南岸的永安堡乡河口村东部的山谷中。另一线则作90度直角折向南去,沿山脊向下直至渤海岸边。长城东段最著名的关城山海关,就在这段南去的长城线上。现在,这段西来而又南去的长城,成了河北和辽宁的分界线。

  素有“辽西八达岭”之称的锥子山长城南起李家堡乡西北山谷,南与河北省三道关相接,北去行经新堡子、娄家沟、李家窝铺等村之西的山脊,然后到达锥子山,由此折向西,经永安堡乡西沟,至加碑岩乡山神庙村。由锥子山向东,仍属永安堡乡,经楼沟山、蔓枝草、石匣口,到河口的金牛洞。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代,这里分别属于辽东都司的广宁前屯卫、北平都司永平山海卫和抚宁卫。为防止蒙古鞑靼部、瓦剌部和兀良哈三卫、女真人的侵扰,明王朝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统七年(1442年)分别在这里修筑蓟镇长城和辽东镇长城。长城多采用石结构,或砖石合筑,或以山为险为墙,是珍贵的古代建筑实物,修筑工艺精巧,强度极高,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是古代长城建筑的典范,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锥子山长城气势磅礴,不仅地势险要,建筑布局雄伟壮观,而且至今保存最为完整。从永安堡乡政府所在地——大甸子村往西方向折去,不出15公里便来到长城线上一个重要隘口——大毛山口。据说,大毛山口的得名是因在山岭下的南面有一小山头,其状如蹲踞的猫,面对着岭上的隘口,故称此山口为“大猫山口”,后来就习惯地称为“大毛山口”了。大毛山口,岭高坡陡,公路在山间盘旋。当跃上岭顶部时,即到了长城上。当你来到这里,立刻就会发现,这里的长城太壮观了,四顾茫茫,苍山如海,层层峰峦,真如“卷起千堆雪”的浪涛,一个个山峰争向青天,一个更比一个高。向东西两面望去,在这样的高山顶上,敌台林立,一个接着一个,在敌台之间的山脊上,蜿蜒着威武雄壮的长城,这气势真令人赞叹不绝!

  体会了大毛山口的雄奇壮美,我们又驱车来到了西沟长城,这里是永安长城最精彩的部分之一。登临远眺,银灰色的长城在林立的敌楼之间沿着如刀的峰脊蜿蜒伸向远方,绵延不绝。由此向西,出境就是河北省抚宁县,再向西即通向北京八达岭、居庸关;从西沟东去,过锥子山,经蔓枝草、石匣口,到河口村,长城就止于其东的山谷中了。

  天然的古长城博物馆

  西沟长城是万里长城中少有的未经现代人工修缮且保存完好的“野长城”,它古朴醇香,原汁原味。这里的墙体十分完整漂亮,绝大部分为砖砌城墙。千斤条石基础,青砖包砌,墙顶上面平铺方砖,白灰勾缝。墙体平均高七八米,山势陡峭处稍矮些,山势平缓处高一些。条石至今完好如初,青砖敲起来还铮铮作响。其实西沟长城不仅以险峻而号称一绝,而且城上的敌楼建筑也是别出心裁的。这里的敌楼也如一件件艺术品。敌楼根据地形和功用的不同,造型也不同。有的呈方形,有的呈扁形,有的全部砖石结构,有的砖石木材混合结构。有五眼敌楼、六眼敌楼,有哨楼、库房楼、铺房楼等等,使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不少敌楼的门楣、立柱上镌刻有精美的云纹、花卉、牧马等图案,并饰有漂亮造型的瓦当。有些敌楼铺房的屋脊、房檐上还饰有砖雕的鸟兽图案,甚至在城墙垛口上的射箭孔周围,也刻上了漂亮的装饰线条。这些精美的建筑和图饰是江南建筑艺术在长城上的体现。

  据考证,绥中县境内的长城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整顿边务时带领军民修建的。当时一批浙江义乌的官兵就在山海关、小河口、西沟这一带戍守,监督营造长城。心灵手巧的义乌人,将江南的建筑文化永久地刻在了北方的边关上。尤其巧妙的是,敌楼内部呈空心,史籍上称为“空心台”。这种上下两层的空心台,上层为士卒放哨的小铺房,下层为戍守的堡垒。十个券门,六个通道,不仅支撑了建筑的顶部,而且保证了运兵的自如。上下两层的连接,则靠内侧的楼梯。券门进出口仅容一人行走,其战备观念之强,可谓至矣尽矣。走进这座古老的敌楼,我们是不是都为它那富有变化的布局和丰富多彩的装饰感到惊讶和喜悦呢?而建筑艺术如此精美,不仅反映了明代筑城匠高超的技艺,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筑城组织者长期戍守塞上的决心。

  西沟段长城大多蜿蜒于崇山密林之中,人迹罕至,人为破坏很少。为了历史上的军事防御功能,这段长城不仅修筑有与城墙连接的敌楼、哨楼、墙台、马面,还有建在城墙内外的烽燧、关隘、城堡等,形成了一道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一座天然的古长城博物馆。

  三龙聚首锥子山

  我们沿石河北岸公路东去,到金家沟,再向南望去,就可看到形状奇特的锥子山了。沿着一条山路来到锥子山东面的长城,如果由城墙顶上向西攀登,可直达锥子山。锥子山虽然不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山,但在万里长城中,却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在这里的莽莽群山中,一个圆形山峰突起,下丰上锐,远望如锥,故名锥子山。长城由东西南三面而来,齐抵锥子山石壁间。锥子山就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天然敌台,把三道长城齐集到自己身上,可谓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由锥子山向西而去的长城,系用砖筑,刻字的长城砖墙、褐红色的石级和各种砖雕的射箭孔至今保存完整,垛口、女墙依然存在,敌台上的铺房有的还依稀可见。在锥子山附近的长城上,还保存着非常重要的文字资料,金家沟北长城的一块砖印有“德州秋班营造”的字样。更为可贵的是,在曹家房子屯南长城的敌楼上,至今还保存着明代万历五年闰八月由钦差巡抚辽东兵部右侍郎张学颜、钦差镇守辽东总兵左都督李成梁领衔制作的《椴木冲楼题名记》碑,记载着将军紧蹙的双眉、征夫血染的面孔和刀光剑影的沙场……

  站到锥子山上,可以看到两道长城系统,左手是蓟镇长城,右手是辽东镇长城。东、南、西三个方向的三条长城像三条巨龙齐聚锥子山,是万里长城中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三条长城呈现“丁”字形状:一段向南,来自山海关的老龙头、天下第一关、九门口;又一段向西,来自远方的嘉峪关、八达岭、慕田峪,到绥中境内经西沟长城、小河口长城来到这里;再一段是向东来自辽东镇长城的东端起点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至绥中后经高台堡、高甸子、范家、前卫、永安堡、李家堡等乡镇至锥子山止。

  我们一路向东,来到一个名字雅致的山谷——蔓枝草。这里是一条较为平坦的南北向的山谷,长城由西山脊上走来,下到平地,又向东面的山顶升腾而去。由于长城是沿山坡陡直而上,形成层层而上的阶梯,所以景象十分壮观。长城墙体上,每隔百十米,就有一座砖筑方形的高大敌台,巍然屹立山头,它们互相声援,相映成趣。蔓枝草段长城,是扼守谷口的,因此,它不像高山峻岭上的长城那样悠远,但也另有一种风姿。石匣口,在蔓枝草村东不远。这里是一个狭窄的谷口,谷口北面是自西向东而去的石河;从谷里另有一条小河流入石河中去。石筑长城横断小河,堵住了山口,当中留一个水门。这段长城很险要,面临水清见底的石河,风景秀丽。在石匣口长城里侧的东山上,保留着明代万历元年修筑长城时的摩崖石刻。

  明代蓟镇长城东端终点是金牛洞。金牛洞是一个宽六米余、高二米多、进深约五米的向南开口的自然山洞。为何长城修到金牛洞就不再前修了呢?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秦始皇修长城时,城墙已经修了上万里,但不知道要修到什么地方为止。后来梦到神人指点,长城要照着老牛走的路修,它走到哪儿就修到哪儿。果然有一天,出现了一头硕大的老牛,从长城断处向东走去,修长城的民夫在后面赶修。后来老牛来到永安堡乡河口村,过了石河就直奔岸边高山上的一个石洞。民夫把长城修到洞旁的绝壁之后,进洞寻牛不见,长城没法修了,所以这里就成了长城的终点,“金牛洞”由此得名。这样的传说还真给这个看似普通的金牛洞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引起了记者的很多遐想。

  在石匣口东,永安堡乡的边外村南,是一个横跨石河的长城关口。石河在这里来了一个由西向东向北又向东的大S形弯,辽东镇长城就沿着岸边的高山逶迤来到金牛洞洞口。在河滩上修的长达几百米的高大雄伟的石筑城墙,横跨石河,直达对面半山腰金牛洞旁的石壁上,长城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现在是枯水期,我们见不到河水翻滚的石河,但据王云刚介绍:“很久以前,这里河面宽阔,河水很大。当年在跨河的城墙上有好几个泄水口,还曾设敌楼驻兵看守,只是没有设关城。这段长城是辽东镇长城的一条辅助屏障。”现在我们能看见的只有历经沧桑但仍然屹立的横跨河滩的石筑城墙。寒风中,记者抚摸着厚重的城墙,不禁感叹:真的难以想象,工匠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毅力把这些硕大的石材运来,砌成那么高的城墙,而且砌得那样平整,那样坚固。

  长城是我国历史上这项极其伟大的军事防御建筑工程。它犹如一条巨龙,以其宏大的规模、雄伟的气势,迂回曲折,绵延于崇山峻岭之巅,起伏于高峡深谷之中,延袤万里,是世界奇迹之一,为世人所瞩目。最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在我们的家门口就能领略它的雄姿,而且锥子山长城也成了我们葫芦岛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如今,锥子山长城的保护和开发已经列入到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日程当中。对于锥子山长城的开发,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作为历史旅游资源的开发,其意义在于更好地开发历史文化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作为人类历史见证所具有的重要性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更好地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融合、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