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胜地

雄关若水一片石

发布时间:2021-09-07 01:59:55

雄关若水一片石

陈景朝 摄

    你从渤海走来,雄壮点缀着山峦;你向戈壁奔去,威严震撼着异域。

  中国的万里长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默默地为人类保留着根脉,负载着人类厚重的历史与文明。作为万里长城唯一一段水上长城,九门口长城不仅彰显着长城的雄壮与巍峨,威严与灵性,同时也向世人讲述着一段古老而沧桑的历史。

  绥中县城西新台子村距离山海关不到十公里。在这座不起眼的村庄中,坐落着辽宁省第一处世界遗产地——九门口长城。如果用壮观来形容位于北京城内的长城,那么特别就是九门口长城的代名词。1月26日,葫芦岛日报社都市生活部《人与自然大型新闻调查》之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的首选地就定在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长城为何又叫一片石

    【解说】绥中县文化局局长齐志学

  九门口长城是明长城蓟镇的重要关隘。在河北抚宁县与辽宁绥中县交界的地方,它南边离山海关仅有15公里。九江河穿过这里,历史上曾是东北进入中原的咽喉,与山海关唇齿相依。九门口因有一座长达110米,高出水面10米的过河城桥,桥有泄水门9个,所以叫九门口。又因9个泄水门底部是用12000多块花岗岩条石铺砌的近7000平方米的过水铺石,每块石上凿有马蹄榫卯并灌铁水连接、固定,所以又叫一片石。

  一片石起初仅见于文献记载,又没指明它的确切地点。1986年发现万历四十三年(1615)和天启六年(1626)修筑长城记事碑的文字材料,如“真定民兵营春防奉文派修一片石九门”,“九门一片石”。从这些记载与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明嘉靖十三年(1534)许论绘制的《九边图》上看,一片石不仅从九江河上通过,而且与九门口同为一地。这使考古人员想到几百年来历史学界一直在寻找而始终不见踪迹的一片石当在九门口。不久,在地表下1.5米至5米深处,发现了人工铺砌的联片条石。1987年元旦,经过发掘,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一片石全貌,终于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九门口长城工程浩大,巧思绝伦,为万里长城沿线所罕见。

    【同期声】记者与九门口长城管理处副主任周福海在长城上

  记者:我们看到的长城非常有特色,城墙跟传统的城墙是一样的,但是它下面有很多个洞,我们数一数,一共有九个门洞。

  周福海:是的,有九个门洞,所以这里得名叫做九门口。九门口这段长城在建筑上是非常特别的,在河谷中间的这一段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有很多很尖的三角体突出来,这九个门洞中间还有横在其间的木杠。

  记者:九门口所处的位置就是一条河道,它在汛期的时候水量还是很大的。我们看到长城从这里经过时有九个洞,像门洞一样,其实这九个洞是九个“泄水孔”,两个洞中间这个尖尖的就是桥身的分水体。九门口河道上的长城也叫城桥。我说得对吗?

  周福海:看来你已读了不少资料了,你说得对。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横杠就是这里门的上门框,原来这上边都安着门,这个门一般都是到了汛期的时候才把它开启来泄洪,到了冬季的时候或者枯水季节就把它关上,或者有敌情的时候才把它关上。九门口在长城上来说是很有特色的一段长城,体现了古代修筑长城军民的智慧。在河里边不设防也不行,但设防又要采取不同于陆地上的一种形式,所以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城桥的形式。

  记者:好像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一片石关”。

  周福海:是的,当地人曾有顺口溜来形容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十门少一门,门门断人魂,要想出一门,十人九断魂”。

  围城何以称为水牢

    【解说】九门口长城管理处郭海峰

  围城,百姓称水牢,它是明代天启六年后加修的一个重要防御设施,围城下面三面有券门,而在券门内又有射击孔,当敌兵攻到城下时,守城的士兵可以下到围城里,用下面的射击孔和城上的垛口形成交叉的火力使敌兵无法攻进长城。把它叫做水牢是因为在洪水期由射击孔进水之后长时间出不去,战争结束后用来关押犯人。所以取名水牢。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防御。

    【同期声】记者与九门口长城管理处副主任周福海在围城前

  记者:围城位于城桥的两端,共有两个,远观像炮楼。让我们走近看看,这个水牢三个面都有一些孔。你看,正面有3个孔,侧面各有2个孔,共有7个,离地面有50公分吧!

  周福海:你观察得挺仔细,是的,这些孔就是士兵用弩往外射击的地方,在战争结束后还可以用来关押战犯。其实不只是围城,城桥长110米,宽23米,高10米,而且都修有尖形墙体,这也是从两方面来设计,每个尖形墙体有垛口,在打仗的时候火力可以交叉,使敌兵无法攻进长城。另一方面是考虑防水,因为水是从关内往关外流,水到尖形墙体位置可以形成缓冲,起到保护长城的作用。这两处都是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设计的,整体设计都是非常优秀的。

  清军通过明长城隧道进关

    【解说】九门口长城管理处导游

  明洪武十四年徐达奉旨修建九门口长城,长城修筑完成以后,徐达又根据九门口长城所处的险要地理位置,开掘出一条从长城内侧不经过九门城关而秘密直通关外的山中暗道。

  这条坐落在长城下面山体中的隧道全长1027米,在长城西面山体设有两个入口,一个入口面对点将台,另一个入口面对一片石,长城东面的山体有一个出口,从这个出口出来,就到了关外。隧道内有29个大小岩洞,分别为号钟室、卫生间、禁闭室、中军室、水牢、存粮库、伙房、水井房、碾房、兵器室、练功房、炮室、驻兵室、佛堂、关公和山神祭拜室等洞室。隧道中既可以屯兵,发生战争时还可以派一支奇兵,秘密通过隧道出关,如神兵从天而降,从侧后方袭击敌人。1644年,吴三桂手下的明军和李自成的起义军在此地激战,吴三桂所引的清军就是利用此暗道,不过不是从关内向关外,而是相反,通过隧道突然进关,对李自成起义军形成夹击之势而使之败北,此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片石之战”。

    【现场实探】我们跟着导游进入隧道内。隧道能有两米多高,有几个岩洞展示着古代的各种兵器、刑具等等,还有守城将领的人物塑像。估计暗道中可以驻扎2000多人,洞内设计了排水系统和通风孔以保证驻扎在洞室中的士兵活动自由,洞内的水井清澈见底,水质甘甜清冽,可供人饮用。尽管已是隆冬时分,隧道内却热气袭人。真搞不清古代那些守城兵将是如何在这里面驻守的。出了隧道口,就到了长城的另一面,而这时导游告诉我们,还要从原路返回,哇,还要从阴暗潮湿的隧道中走回去……

  京东首关——兵家必争之地

    【史料记载】九门口以长城为界,长城往外是辽宁省,距县城一百二十五华里。南距山海关三十华里,处于燕山余脉的东缘,形成了“城在水上修,水在城中流”的奇异景观,故有“水上长城”之称谓。地形非常险要,是通往关内外的交通要道,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最早发生在这里的战争就是著名的一片石大战,也就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战争发生在九门口一片石这个地方。公元1644年,吴三桂任辽东总兵,李自成将北京攻下之后,吴三桂见李自成的势力比较大,带领自己手下马前去投靠。走到半路的时候听说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将吴三桂小妾陈圆圆强占为妾,立刻掉转马头,驻守在离这里15公里的山海关,李自成远在北京不知情况以为吴三桂不想投靠,在京兵分两路,一路押着吴三桂的父亲由北京到山海关的石河西侧,另一路派手下大将唐通从北京出发,想由九门口到山海关的后面形成合围的势力将吴三桂一举消灭,可是没想到吴三桂提早接到密报到连山(今葫芦岛的连山区)投靠多尔衮。多尔衮立刻派骑兵来援助,恰巧在一片石这个地方与农民军相遇,但因为农民军长途跋涉,最后农民军失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片石大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多尔衮的骑兵由九门口入关攻占北京,后来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大清朝。

  1922年以后,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混战时,也在这里多次展开过激烈的大战,第一次直奉战争因奉军失败而结束。而到了1924年,两军又是为了争夺山海关交火,但因直系正在山海关占有利地形,奉军始终攻克不了直军的防线。1924年9月18日奉军派旅长孙昌旭在九门口外五华里的地方集结大批粮草和重兵器,经过40个昼夜的拼杀,直军第十旅旅长冯玉荣被迫自杀,奉军攻克九门口。奉军将领郭松龄由九门口入关占领石门寨阵地,将直军主力包围在山海关和秦皇岛之间,最后以奉军的胜利宣告第二次直奉战争的结束。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也在九门口交火,激战七天七夜,最后山海关和秦皇岛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余部由海上跑到台湾。

    【记者感悟】往事如烟,站在这九门口长城上,已看不到弹洞城壁的痕迹,饱受战火摧残的九门口长城早已旧貌换新颜。其险峻不如八达岭,但是城水相连,别有一种壮阔。修复的长城还留下来一点历史的记忆,在最后一个陡坡,两侧的高墙荡然无存,长城的痕迹是脚下斑驳破碎的石块,一个敌台残存着最后的轮廓,在骄阳下摇摇欲坠。这最后一段是没有修复的明代长城,城墙已经倒塌,只剩下城基。长城在50米外的峭壁上戛然而止,另一端跨过九江河飘向天边。现在城里城外都已是粮田万顷,果木成林,当年那惨痛的厮杀,惊天的战争已经被重重的时间掩埋。李自成痛败一片石的悲壮只成为导游口中言语不惊的故事。

  九门口长城,尽管你早已淡出了战争的角色,但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你依然雄姿高昂。你是华夏五千年古老历史的见证,你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永远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易被忽视的历史亮点

    【解说】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市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张恺新

  九门口长城的名人效应远不局限于吴三桂、李自成和多尔衮,明代的著名将领徐达、戚继光、李成梁都与九门口长城有关。

  徐达是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重要人物,被称为“明代开国功臣第一人”,曾任大将军、左相国、尚书右丞相,先后被封为信国公和魏国公,死后又被追封为中山王。徐达战功赫赫、勇武刚毅,一度是朱元璋政权里的二号人物,在古典小说及同名评书《明英烈》中把他当作传奇式的英雄。徐达是知名度很高的古代军事将领,可是连许多葫芦岛人都不知道,明代的九门口长城是徐达主持修建的。明朝的许多著名将领巡视长城都要来到九门口,其中有戚继光和李成梁。

  提起戚继光,人们熟知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故事,说起戚继光镇守过葫芦岛地域就鲜为人知了。明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从福建调任“总理蓟州、昌平、保定练兵事”,当时的九门口和周边一部分区域就归属蓟州镇(简称蓟镇),蓟镇是明代九个边镇之一,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九门口是蓟镇的重要关口。戚继光到任后,亲自勘察了九门口长城,对九门口长城进行了加固,还将自己率领过的义乌兵征调到包括九门口在内的蓟镇长城驻守。戚继光还主持重修了由锥子山到金牛洞的长城,这段长城位于今天的绥中县永安堡乡境内。

  李成梁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名将,因防御女真族而闻名。李成梁担任辽东总兵、左都督时,于万历五年(1577年)来九门口巡视,还主持重修、加固了九门口以东部分区段长城的敌楼等防御设施。绥中锥子山长城也是由李成梁主持修复的。徐达、戚继光、李成梁修筑、重修、加固长城,虽然有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因素,但对发展战备、整饬军事有着积极的意义,促进了中原地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三位重量级历史名人和九门口长城的关联,客观上增添了九门口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讲述】抗战胜利后,第一支从关内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正规部队即曾克林率领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两个团就是从九门口出关的,时间是1945年8月28日,电影《曾克林出关》表现的就是这段历史。其实,曾克林将军出关,出的是九门口关而不是山海关。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的山海关盘踞着日伪军近2千人,他们已经接到蒋介石的指示,拒绝向八路军投降,以阻止八路军顺利接收东北。曾克林为完成率部挺进东北的任务,决定避免纠缠,绕道九门口出关。8月30日,曾克林部会同苏联红军,攻占了日伪军控制的山海关,为八路军立足东北奠定了基础。

  九门口与耿氏墓园

    【解说】绥中县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副主任王建华

  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502年),扩建于明初1381年。北齐时曾修过6个门洞,但不是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上游。因为所处的位置特别窄,经过多年以后就被洪水冲毁。明代徐达总结前人经验,考察倒塌位置,认为水流到这个位置已经有所缓解,能减少分流阻力,所以才决定在现在位置建筑了九门口长城。有人戏称九门口长城可称六门口长城就是这么来的。

  1996年,九门口长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现九门口长城“城在水上坐、水在城下流”的奇观,从2003年开始,绥中县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了拦河截潜工程。该工程在九门口长城264米处建一座200米长的拦水坝,形成了30亩的截水面,将地下水引到地表,使这里一年三季碧波荡漾、冬季白雪皑皑,九门口长城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长城”。山峦叠翠,流水环带,长城随山势蜿蜒起伏,松柏花木夹杂其间,“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下流”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2002年,九门口水上长城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核审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这也是我国东北地区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

    【现场实录】当记者询问景区门口处堆放的四根柱子是做什么用的时,陪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周福海尽管略有了疲惫,却一下子来了精神,他指着地上的柱子说,这是我们今年的重点项目——耿氏墓园,开春后准备开工并且计划当年完成。我一着急,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记了。你们跟我来,我带你们去看看遗址。

  冬天的天黑得早,下午4时30分已起风。周福海边走边向我们介绍道,关于耿氏墓园有一个传说,耿华宣是明末清初的一个清正廉洁官员,告老还乡途经九门口时,死在一个破庙里。当地老百姓发现后用破炕席裹好耿华宣的身体后,又用高粱秆捆上,放进一个山洞里。过了几十年后,他的儿子打听到他的下落后,打开破炕席后发现其身体上半身仍然如活人,下半身已化为龙形。有人说,这是他儿子来早了,如果再晚些,天下可能就是耿氏的。

  这是传说,但墓地却是真的。在山下,记者看到了2个石牌坊,上面记载了清顺治八年赏赐耿家一块墓地的史实,而且还看见了倒塌的一些墓座、墓柱等。周福海说耿氏墓园初步规划面积1300平方米,包括四柱三间牌楼、两个墓牌等。现在路边仿石排水沟350米、三处碑座及420米的栅栏墙已完工。

  如果把长城比作一条彩带的话,那么九门口水上长城就是镶嵌在彩带上的一颗夺目的明珠。来到九门口长城,漫步在先人留下的历史遗址间,寻寻觅觅,流连忘返。透过历史的硝烟,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刀光剑影,当然更多的是想到了修建者的艰辛与智慧。岁月流逝,风雨剥蚀,再现雄伟气势的九门口水上长城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九门口长城在今天成为旅游观光的风景名胜,已完全失去了它在当年的战略作用。然而,不论带着哪种情绪,无论从哪个角度,九门口长城看起来都很美,很美。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