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胜地

历尽沧桑今犹在—探访前所古城

发布时间:2021-09-07 01:59:56

历尽沧桑今犹在—探访前所古城

历尽沧桑今犹在—探访前所古城

历尽沧桑今犹在—探访前所古城

历尽沧桑今犹在—探访前所古城

    眺望高台筑小圆,只因备敌设狼烟。

  关防海甸临江左,卫守台邦扼所前。

  半刻军情传万里,一时国计裕千年。

  边疆自此无烽火,愧煞骊山买笑颜。

  这首《前所狼烟》的诗,是清人对要塞前所古城的真实描绘。前所古城,缺乏中原古城的厚重与文化,亦无江南小镇的娇柔与风情,它只是中原护卫的一个桥头堡或哨所,所以它注定不是“名人”或“大家”。它只是个老兵,是江山落定后,一片歌舞升平中,遗弃在塞外民间的默默无闻的老兵。没有丰碑立传,没有光环照射,更没有闻名遐迩和游人如织。

  前所古城坐落在绥中前所镇,位于县城西部,东距绥中县城42公里。西距天下第一关山海关18公里,南距渤海湾6公里,北距辽东长城线13公里。它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明代的辽东镇防御体系有127个千户所,前所古城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所城。这样一座充满苍凉的古城、昔日的军堡、旧时的要塞、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今只是在瑟瑟的寒风中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岁月悠悠,时光倒流,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血腥和紧张气氛。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是一群文臣武士,他们气宇轩昂,长衫飘飘,盔甲鲜明,一边指画山川地势,排兵布阵,纵论古今方略;一边挥动利剑,剑光闪闪,摧落三春杨柳,一树秋叶。

    军事要塞中前所城

  前所古城的原名叫急水河堡或中前千户所,属明代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前屯卫,是前屯卫所属七个千户所之一,今天的前所城就是当年中前千户所的驻地,前所城基本呈正方形,东西长510米,南北宽502米,是关外第一所城,扼据辽西走廊要冲,形势险要,连接关内外交通咽喉要道。明清交战时,明朝派总兵在此把守。明代在关外曾建有125座所城,前所城是目前辽宁境内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明代所城。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军曾把前所城作为攻击山海关的重要阵地。

  走在古城里,踏在条石路上,五百年前的千户所驻地在这里被定格。城墙为外包青砖,中间夯黄土修筑。城墙外面的一层青砖墙尚且完好,但是里面的几乎都不存在了,人们看到的都是几米宽的黄土城墙。很多地方连黄土都没有了,只剩下一层外面的青砖墙,青砖墙都向里倾斜,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东门定远、南门广定、西门永望三座城门的门楣上方镶嵌着青石门名题额,用汉满两种文字刻写。所城内没有北门,北城正中有一座台基,墙体正中镶有石匾,刻“中前所”三个字。其上原建有玄天上帝庙一座,已毁于战火之中。城内的十字大街通向各门,城门用青砖做六丁六横拱券法砌筑,石灰填缝,高达6米的门洞在经历了五百余年的风吹雨打仍然坚固如初。而城墙四角凸出墙体的原用于瞭望和防御的城角台,只有西南角台还完好。城西的强流河绕城而过,蜿蜒清澈。据说强流河过去叫急水河,有一年乾隆皇帝出关北上拜谒祖陵时路过前所,在此饮马,见河水湍急,说此河乃强流也,故改称强流河。前所城的一城、三门、十字街、四周护城河,体现了明代所城修建的基本格局。

  记者:“城西的瓮城似乎是新修的?”

  绥中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王云峰:“是的,这是在原址上修建的,因为历史原因,所城有些地方破损得很严重,前所城是明代辽东防御体系中的一处重要所城城堡,前所城为今天保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前所城的选址、布局体现了传统风水理念,其建筑结构、工艺技法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为今人了解明代军事制度、了解明代辽东生产发展和军事斗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西城门外侧砌筑的罗城又叫瓮城,呈半圆形,因此又称瓮圈活月城。瓮城墙体与城墙等高,长40延长米。在冷兵器时期,城门是防守薄弱点,瓮城则起到了强化防守的作用。现在国家和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所城的保护工作,多次拨款维修。修建恢复所城的原貌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机关及商贸区已经迁移到城外。现在老百姓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也在提高,很多老百姓都主动参与到所城的保护活动中来。

  顺着城门内侧的上马道走下城墙,街巷布局和民居建筑等清晰展现。城里随处可见百年以前的建筑,古城里一处随城而建的古房却因后人的不断修整,至今还在使用。院内呈四合院结构,看上去很结实。66岁李老汉告诉记者,这个四合院古房500年来担任过油坊、监狱、冰棍厂、仓库等多重角色,现在就只是个人住家了。在城里,像这样的建筑还有很多。可是像石佛寺、草堂寺、城隍庙、真武庙这样的遗迹却随着昔日战火纷飞而了无踪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中,这些颓败城垣的遗迹,记录着烽火燃烧的岁月。

  记者:“所城的容积小于卫城,建筑形式与卫城相似,但只有三门,无北门。北门的位置修建上帝庙,这是所城的定制,可是为什么中后所城会有四个门呢?”

  王云峰:“看来你在来之前研究了很多历史资料啊,明代时,所城是卫属下的屯兵城,独立设屯兵所城的只有十座。按辽东镇防御组织设施规定,所城是第四级防御屯兵城。有三门,北门位置建上帝庙。城内有以三门为轴的十字形干道。以中前所为例,城为四方形,各边长500米,砖石包砌,四角皆有实心角城台,在东、南、西墙正中各开一砖券洞门,外有瓮城。墙高10米,底基宽6米,上收4米,比例为3:5:2。城内有以门为轴修筑的干道,在城中作十字形相交,把城划为四区,然后再分设巷道。主要衙署设于东南和西北二区。千户所公署、备御公署、仓库、军机库等,都设立在主轴的两侧。这种屯兵城可容兵千余人,只占卫城的二分之一。

  我们知道,中后所城,是明宣德三年修建的,其城建规模与我们勘察基本相符。唯城门数在《盛京通志》中记载多一门。按明制所城应三门,所以另一门是清代开辟的。

    中前千户所

  明朝在洪武初年就建立了辽东都指挥使司,进行军事防御和军事屯田,并按防御和军屯需要,设立了军事组织系统。辽东指挥使司下设卫,卫下有千户所。千户所下设有堡,都指挥使司,由朝廷派的总兵镇守。当时辽东指挥使司也称作辽东镇。辽东镇防御体系中,在陆路屯兵系统设二座镇城,一是辽东镇都指挥使司城,二是辽东镇广宁分司城。辽东镇的路城有五座,因中路与广宁分司城合在一起,东路与叆阳城堡城合在一起,实际单独建筑的路城仅三座,即南路前屯城、西路义州城、北路开原城。

  南路前屯路城,和卫城在一起,就路线讲也叫宁前路,就是宁远卫和前屯卫算作一个军事联合路;就路城来讲,路城建在前屯卫,所以称前屯卫城。今天的前所城,就是当年中前千户所的驻地,是前屯卫所属的七个千户所之一。据《三朝辽事实录》记载:“(天启)壬戌……佚明岁于中前所再筑一城,则关可固……其新城之筑,中前之守。”壬戌年即天启二年,《读史方舆纪要——急水河堡》中说,中前所城,“堡南有芝麻湾,滨海要地也。”这个城,有三门,并于四面建空心敌台,这是路城中第一例。

  前所古城是明代所城的典型代表,它翔实见证了明代中晚期辽西地区的军事活动,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明王朝时,从全国到各个总镇,城的建筑和防御等方面的设施构成一体,因而出现了按防御体系而建成的各种形式的城。

  防御建筑完备于明朝

  我国定型的城始于奴隶社会的商代,就防御来说,龙山文化中晚期的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便有了城堡,更早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的半坡村遗址,就有了村落间防御沟堑的设施。这是已知的防御建筑的开始。至封建社会的唐王朝,城的建筑已趋于完备,明王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辽东镇防御体系的设施,是根据明王朝整个防御战略和防御指导思想来建立的。就辽东镇的防御组织形式和防御建筑设施来看,是极其森严的,可以说是“步步为营,处处设防”。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依其地理环境都建立了一定的与地形相适应的防御设施。不论是军事指挥机关,还是屯兵地点、交通驿站,甚至交易市场,都有一定的兵力布置和不同类型的防御设施。

  明太祖朱元璋早在南京称吴王时就曾明确提出:“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若其食尽资于民,则民力重困”,“诸将宜督军士及时开垦,以收地利,庶几兵食充足,国有所赖”。封建政权要拥有较雄厚的赋税基础和充足的徭役来源,并具有较强的武装力量,以维持其统治,这就叫做民富与国强。民屯与军屯并重,二者皆为明政府战略性的政策,被称为当时统治者基本的治国之道。民屯,是建立在移民运动基础上的农业生产活动。当时我国北部边疆仍然地旷人稀,需要通过农业人口与军队的协作来改善边疆的经济条件和国防环境,即起到所谓“移民实边”的作用。

  与军屯、民屯同时存在的还有商屯。所谓商屯,乃是指由商贾负责出资招募内地的贫民到边疆垦种之意。史称:“初太祖时,以边军屯田不足,召商输边粟而与盐,富商大贾悉自出财力,募民垦田塞下,故边储不匮”。最早是从洪武三年(1370年)九月开始实行上述“纳米中盐法”,即动员盐商担负输转粮饷之责;先行于河南、山西、陕西,后普及到各省。

  就整体上看,九边屯务具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多种意义,它既有适应军事需要、服务于军事的一面,又作为明朝经济的一部分,有独立存在和发展的一面,同时又是明政府的一种治国戍防的战略措施。前所城为当时的指挥使叶兴率关内的官军所建。据《叶氏宗谱》记载,叶兴原籍凤阳府寿州人,明威将军叶亮之孙,振国将军叶景之子。死后葬在今绥中县沙河站乡叶家坟村村北叶氏茔地。按照明朝的军制,中前所应驻有一千多人,并且他们农时耕种,战时出战,世袭为军户。广大屯耕者将农业生产的活动场所推进到北部少数民族地区,这对改变其游牧习俗,逐步汉化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处军事要塞,前所城是战争双方斗智斗勇的舞台,必然经受血与火的洗礼,而其中的失败教训,也值得后人借鉴。

    历经多年战事

  在明朝嘉靖39年(1560)年,兀良哈万余骑侵扰中前所,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守城明军进行了坚决抵抗。最后城被攻陷,百户武守爵、黄廷勋战死。明万历11年,鞑靼与兀良哈两支武装联合侵扰,中前所、高岭驿一带深受其害,蓟、辽两镇明军共同出击,将其击退。明崇祯16年,清派大军夺取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清军以凌厉的攻势与9月25日攻下中后所,占领前屯卫。中前所守城总兵黄色自以为不敌,遂率军撤入山海关,清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中前所城。此后的300年间,前所城曾经于1900年10月至1902年的9月被八国联军的俄军占据;1924年成为直奉战争的前沿阵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了14年,饱经战乱与殖民地统治之苦。1945年8月2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先遣部队到达前所城,前所城成为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东三省第一座被收复的城镇。

    旧隘换新颜

  当今时代的前所镇,作为京东所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前所的海滨浴场,滩浅水碧,浪缓沙细,与北戴河、山海关海滨连在一起,构成了环渤海旅游带。前所镇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地肥水美。目前,前所镇已经初步建成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畜牧五大农副产品基地。前所镇的工业成绩喜人,为前所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潜力。

  当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站在前所古城的城墙上,看着这历经战火的所城,默默地品味着岁月埋下的厚重,深深地感受着改革开放带给这座古城的勃勃生机。前所,这是一座烽火硝烟年代的重要隘口和沧桑古城。历史的硝烟已经褪尽,前所古城已成远去的背影,迎面升起的是一轮火红的朝阳。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