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功名尘与土,三千米城墙云和月。它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它目睹过明清的皇朝更替,它曾抵御后金铁骑的践踏,它也曾无语于历史的脚步,它更让一代军事家名垂青史,它所引发的现代城建与古迹存留的矛盾,今日仍难以说清道明。它古老的城墙扎根于封建王朝,新时代的改造已迎来希望,让我们一起穿越600来年的时空隧道,共同探寻——兴城古城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王萍/文侯铁/摄
说到兴城古城,也许一些外地人会感到很陌生。但若提起宁远城,相信很多喜欢历史的人必定知晓,因为那是明朝对后金战争的第一个胜利地,也就是袁崇焕将军指挥的宁远大捷所在地。没错,兴城古城就是宁远城,是明末抗击后金的战略要地,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
这座经历了570多年风雨侵蚀和战争摧残的古城,在历史时空之中,将中国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命运牢牢地连在一起。在明代天启六年也就是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领大军13万直逼孤城宁远,袁崇焕率全城军民坚壁清野、英勇抗击,用设在古城中的红夷大炮猛烈轰击后金军队,自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红夷大炮击中而身负重伤,返回盛京后不久即身亡。努尔哈赤心中逐鹿中原的梦想,也就是在这座宁远城中被粉碎了……次年,皇太极为父报仇,再次猛攻此城,依旧以失败告终。两次“宁远大捷”使袁崇焕名声大振。他于明崇祯元年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可以说,袁崇焕使宁远城名声远播,宁远城也同样使袁崇焕成为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
带着对袁督师的怀念,带着对历史的感慨,带着寻幽向古之雅兴,3月16日,我们和三位兴城市文化局工作人员走进了兴城古城,感受现代文明与历史尘封下的沧桑与凝重。
明朝边防重地——古城之前世
地点:古城内
人物:兴城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陈怀北
记者:在古代中国,城池就是领土的代名词。五千年来,从都城、一般城池到明清时期所建卫、所,总计四千多座的中国古城,在短短半个世纪的进程里几乎全数消失。时至今日,完整的古城仅存西安、荆州、平遥和兴城四处。兴城古城是目前我国现存的四座古城之中唯一一座依山傍海、地处要塞、体现明代风貌的古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城现已无存,内城经历代维修,基本保持原貌。
话外音: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即公元1428年,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称宁远州城。它背倚辽西丘陵,南临渤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是辽东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记者:宁远城基本呈正方形,城墙高8.8米,周长3200米,四城设门,城内正中有钟鼓楼一座。城内有明代祖氏石坊和文庙等古迹。明代,宁远古城为边防重地,明将袁崇焕驻兵于此,屡败清兵。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兵13万围攻宁远城,身负重伤而败退。天启七年五月,清太祖统军再攻宁远城,再败城下。
迈进古城门,瞬间会感受到来自历史的沁人凉意。古城略呈正方形,城的四面正中皆有城门,门外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基砌青色条石,外砌大块青砖,内垒巨型块石,中间夹夯黄土。城门上各有两层楼阁、围廊式箭楼,分别各有坡形砌登道。四角高筑炮台,突出于城角,用以架设红夷大炮。当年明清宁远之役,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被红夷大炮击中的。
城内四街十字相交,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钟鼓楼,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对应,显得威严壮观,气势巍峨。这是整个城池的最高建筑。从它深沉沧桑和痛苦的表情中,我们知道它接受过一次又一次战争的洗礼。鼓楼为古代战争时击鼓进军、平时报更用。楼高17.2米,分为三层。内部为兴城出土文物陈列馆。有“红山文化”时期(约五、六千年前)以及春秋时期的珍贵出土文物,还有一架国内罕见的由整张牛皮绷制的直径2.25米的巨型大鼓。城墙东南角有一座魁星楼,楼两层,八面八角,内有魁星像一尊,青脸红发,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执笔,犹如用笔点中应试人的姓名,就是古书中说的“魁星点状元”。 古城内南、北、东、西四条大街十字相交。南街中段耸立着祖氏石坊,南街是古迹保存最多的街。城内许多商店仍保持着幅式雕嵌的金字匾额,城容典雅,古色古香。
城设四门,东为春和门,南为延辉门,西为永宁门,北为威远门,与其他3座城门比较,永宁门最显残破,但也是最能保持古城原始风貌者。除了中间的古楼以外,四周的城楼前都有一座雕刻精细的石牌坊。城内叫街,城外称关。先是人住城内,四关缺少人居。后来四框里住不下了,往外发展。于是,城内南街的菜市、鱼市移到南关,东街的米市、柴市移到了西关。再后来,城西修起了铁路,有了火车站,西关成了商家必争之地。再后来,年年岁岁过去,就发展成了现在的兴城。
话外音:古城内的每一处地方,都在诉说着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述说着古城500余年沧桑历史、风土人情和灿烂文化。
记者:说古城,我们必须得说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也是蒙冤英雄袁崇焕。说到袁崇焕,说起来惭愧,我只知道他获得了宁远大捷,至于其他知之甚少。兴城文化局于副局长送给我们一本书《明清兴亡六十年》,才知一代英雄袁崇焕忠心报国却惨遭磔刑。
陈怀北:是的,这不仅是袁崇焕个人的悲剧,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剧。
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正月十四日,后金汗努尔哈赤亲统兵13万之众挥师宁远城下。当时袁崇焕部下仅有1万多人,不及来犯之军的十分之一。但袁崇焕刺血写书,誓死报国。
正月二十四日,努尔哈赤布下重阵从宁远城西南角开始攻城。被击退后,他派精壮士兵,穿双重铠甲用“铁裹车”撞城,顷时,城墙塌方一丈有余。袁崇焕见状,率守城士兵直扑豁口,指挥兵士尽全力抗击“铁裹车”左右的敌兵,鏖战之场面感天撼地。战斗中,身先士卒的袁崇焕身体两处受伤,当手下近前救助之时,被袁厉声呵退,自己撕下战袍包扎鲜血直流的右臂,坚持战斗。守城的明兵见主帅如此视死如归,人人感动,个个向前,抗敌士气大振,后金兵死伤惨重,只好收兵。
城墙与门楼
钟鼓楼
第二天,努尔哈赤又组织人马攻城,袁崇焕指挥明军用红夷大炮向敌阵猛烈开火,敌军兵士死伤无数。如此激战三天,敌军伤亡惨重,主帅努尔哈赤也被红夷大炮击伤,不得已,只好撤围退兵。努尔哈赤在败退时对部下说:“朕自25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怎么一个宁远城竟攻不下来!”不久,终因心情抑郁,加之痈疽并发,不治而亡。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预料后金军不会死心,日后还会来犯,于是又率军民修固遭受炮火箭矢洗礼的宁远城和锦州诸城。
果不出袁崇焕所料,在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和崇祯二年(1629年)的三年里,已登基的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屡率大军进犯宁远、锦州诸城,但屡被袁崇焕指挥明军兵将打败。宁远城在袁崇焕等将士的驻守下,固若金汤,威严屹立,直到袁崇焕被皇太极用反间计和明朝奸党魏忠贤谗言加害,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十六日被处以残酷的磔刑(俗称千刀万剐),并暴尸示众,宁远城始终没被皇太极的后金军攻下。
话外音: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又再次攻打宁远,金国凤率众死守,后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团练宁远人马。至此后,除宁远城外,明山海关外的要地尽失。解放战争时期,这座古城也受到了战火的摧残。
开发利用——古城城墙申遗
地点:古城城墙上
人物:兴城市文化局副局长于秀丽
于秀丽:古城城墙遗址的历史性、独特性、生态性、异质性与教育性,使其既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又具潜在的旅游价值。其异质性和历史性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可以通过引导来获得大众的认同和珍惜。
记者:古城的写意全在于那记载了历史变迁的四四方方的城墙。城墙马道宽逾4米,青砖铺道,地面略呈两边低、中间高的弧形。沿顺时针方向行走,见西门到北门的这段城墙的垛口保存完整,女儿墙均已无存。每个垛口墙的高宽均接近2米,垛口之间间隔很窄,便于守城士兵隐蔽射击。每个垛口下面都有一个方形的孔,开始我们以为是射孔,但后来见它们均紧贴地面,才知是出水口。从城外看古城,城墙皆外包青砖,而从城内看,则是块石虎皮墙。可以看出城墙是经过整修的,砖石之间都是用水泥抹砌的。
西北角楼上有两门古炮,炮口上的铭文为“大明天启四年造,重伍千斤”。不知这是否就是当年袁督师用之抗御清军、重伤努尔哈赤的红夷大炮。如今这两门炮靠在石制炮架上,炮口向西低垂,略陷入地面。袁督师为国捐躯,同样为保卫国家立过战功的大炮是否也在为他默哀?
话外音:专家认为,兴城古城墙代表着17世纪中国及亚洲地区古城墙建筑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南北方、世界东西方军事文化融合的结晶。兴城古城墙在选址、设计、建筑结构、格局、功能等方面独具特色,是对古代城市规划、城墙筑造、古代战争进行研究的唯一实物,具有难得的研究价值。目前明长城一线九镇诸多城池被毁、城墙被拆,而兴城古城墙却保存完好,成为国内唯一一座明代卫城,是研究明清军事防型城市的标本。
于秀丽:兴城城墙体现了15世纪至17世纪明朝军事观念的转变对城镇规划、军事防御产生过重大影响。明朝政府重视对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引进,首次购买了西洋大炮,安置在宁远卫城,从此中国由冷兵器和轻型火器向重型火器转变。明天启六年(1626年)和七年(1627年),袁崇焕运用西洋大炮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击溃了以努尔哈赤、皇太极为领袖的满铁骑的围攻。结构独特的兴城城墙,被推广到松山城、杏山城的建筑之中,对宁锦防线的构筑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清乾隆年间,曾维修过辽十余座城池,均受到兴城城墙的影响。
兴城城墙的建筑特征、技术特点是明清城墙建筑的杰出范例,明朝凭此坚城,8年来,首次取得了抗击后金的胜利。兴城城墙基础不是磉石而是以白灰、黄土为原料,用糯米汁混合后填充,十分坚硬。外墙皮在基础上砌以巨型条石,再上砌以大青砖,内墙皮砌以不规则的块石,墙心夯以纯黄土,顶部封以海墁,外沿砌垛口,内沿砌女儿墙,是清军始终不能以武力攻克的一座城池,堪称城墙建筑中的杰出范例。袁崇焕利用重修后的角台,使红夷大炮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挡住了当时最强劲的铁骑。
据《明实录》及《盛京通志》等文献记载,明天启四年1624年重修时,其规模、结构、布局与原城墙一致。此后,虽然经历了多次战争、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兴城城墙都没有遭受到重大破坏。清朝于1779年、1817年、1848年曾进行过三次维修,除对局部破损的地方维修外,大部分还保留着明清时的原貌。
1979年至2001年,国家文物局投资对兴城城墙进行局部维修,文物专家现场指导,其维修材料大部分为原材料,各种维修项目均按国家文物局设计方案和古建筑维修标准实施,至今,兴城城墙的位置、形制、体量、结构、色彩仍保持着原始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兴城城墙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引起我国明清史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的重视。2007年1月,国家文物局同意将兴城城墙与西安、南京、荆州共四个明清城墙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兴城古城城墙应该成为全人类共享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会继续加大申遗工作力度,确保申遗取得成功。
修复和保护——古城之今生
地点:兴城市文化局办公室
人物:兴城市文化局局长郭长林
记者:对于兴城古城目前的现状,兴城人最有感触。一位老文管对我们说:“文革时文物被破坏咱没办法管了,都成为过去了。这几年市里对文物保护工作也没少下功夫,好多文物都是后来修复和复制的。一定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和相应的处罚力度。对不文明人,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地来的游客,一律按章处罚。光修不护,于事无补。不保护好兴城的古建筑,兴城很难兴盛。”
郭局长: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制定并公布了《葫芦岛市兴城古城保护暂行办法》,兴城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申遗工作实施方案,下发了《关于停止审批古城内新建和翻建各类建筑物的通知》,为申遗奠定了重要基础。国家、省市开展了几次大的维修保护工作,近三年来,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先后拨款近百万元,重点维修了东城墙两段计80米,修复了东城墙下水门洞西延部分的涵洞。此外,兴城市还自筹资金114万元,完成了北门瓮城的维修,改造北门瓮城广场1200平方米;筹资85万元,完成了3200米城墙垛口和2057米女儿墙的维修;筹资58万元,完成了郜家住宅维修,恢复了爱国将领郜汝廉故居原貌;筹资110万元,完成了城隍庙维修;筹资30万元,维修了传统四合院住宅。
多年来,我市一直高度重视兴城古城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环境整治工作,特别是近几年,累计投资8960万元,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科学规划兴城古城墙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帮助下,划定了《兴城古城保护范围及控制地带》;对古城进行重新规划,确立了典型军事要塞、明清文化昌盛之城、民风淳朴生活之镇三大主题,并将陆续建设城垣思古、民家古宅、文风古韵、庙宇民俗、幽巷陶趣、名将觅踪六个浏览区。
不断改善古城环境,投入动迁资金1875万元,动迁古城内民居223间,房屋929间;投资409万元,完成了南半环顺城景观路工程;投入110万元,实施北半环路工程;投资700万元,完成了古城内高压架空电线和电缆入地工程;投资300万元,完成给水管网改造工程;投资300万元,完成了四街仿古改造,更新不规范牌匾692块,改造四街现代门窗562间,改造和翻建街面门市1500平方米等。投资959万元完成了文庙周边环境的整治工程。拆除文庙东西北三面民房220间,扩大绿地近1万平方米。在文庙外围墙上增设了长188米的论语墙,由国内百名书法家书写论语碑刻100块,增设了长77米的孔子圣迹图41幅。文庙扩建得到了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的充分肯定,并在兴城举行了第八届年会。投资1000万元,拆除了超高的建筑物并完成了东街路北的古建筑群工程,将在其内设置袁崇焕纪念馆和明清辽东战史馆。
话外音:抚摸着斑驳残缺的古墙青砖,仿佛能隐隐嗅到抗金勇士们的血汗,能够听到它在诉说着一场场浴血的筑城攻掠之战,能够看见当年战火纷飞、惨烈壮观的历史图景……抗清将士悲剧性的最后一搏中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光亮,千百年之后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每一个后来者。
有人说宁远是兴城的前世,兴城是宁远的今生。大概没有哪个城市能像兴城一样,现代与古代、崭新与破败、发展与滞后,交错得那样紧密,对比得那样鲜明。它既吸收了新兴城市的特色,也保留了古代建筑的风格,更凝聚了历史变迁的脚步!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