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休宁方言与习俗

发布时间:2021-12-17 11:11:06

语言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它与人们的生活习习相关。一个地区的方言反映出这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

休宁隶属古徽州,祟尚礼仪,讲究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礼遇有加。休宁人信奉“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这从称谓和日常用语中便可反映出来。休宁人称兄为“大郎”,称弟为“弟郎”,称兄弟之子为“侄郎”;称自己的妹妹为“令妹”、称自己的女婿为“令婿”;对长辈多称“爷”,“伯爷”、“叔爷”、“姑爷”、“舅爷”。“郎”、“令”、“爷”,都是尊称。休宁人在相互交往中说得最多的礼节性语言是“多谢、多谢”、“难得、难得”、“得罪、得罪”、“恭喜、恭喜”、“拜托、拜托”、“客气、客气”、“不要紧”、“没得关系”、“真过意不去”、“真难为情”等。这些客套用语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润滑剂。

休宁人很讲礼数,凡事都有规矩,且很注重自身形象。所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小孩子顽皮,未必能按大人要求去做,便会被斥之“失相”。休宁人讲究礼善往来,收受别人的礼品,一定要找机会“复壁”,来而不往非礼也。休宁待客很热情,先是让客人“快滴坐”,继之便要客人“吃杯茶”、“吃筒烟”。(因为是旱烟,或是竹烟筒、或是水烟筒,因此只能说是“吃筒烟”)。若非常来客,主人定会下厨,打上三个“鸡子滚水”端到客人面前。尽管好客,但休宁人也有一个原则:“七十不留食,八十不留宿”。对初次见面的小辈,主人还会特地送上一份小礼物或一个红包,谓之“递手”。休宁人念祖,每逢过年都要祭祖,叫“请祖宗”。八仙桌摆满祭品,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全家人依次对着正中高挂的“祖宗容”顶礼膜拜。休宁人对逝去的亲人总是难以忘怀,每逢清明必要上坟祭奠一番。为亡人送上“寒衣”和“金银”,同时祈求亡人“护佑”合家安康,小孩长进。休宁讲究为人要庄重,要求小孩做人要“斯文”、做事要“从容”。即便是夫妻,人前也不得有过于亲昵的举动,“房里夫妻堂前客”就是这个意思。

休宁人非常重视小孩教育。小孩大了便要送入私塾(后来是学堂),读书识字。迄今许多农村小孩上学还是叫“进学堂”。小孩做了错事,大人总是斥之“不识得数”,意即书未读好、数还不识,怎能不犯错。

休宁人住房很讲究,明清的徽州民居极有特色。厅是厅,堂是堂,厨房是厨房。大户人家娶媳妇,要的就是“进得厅堂,下得厨房”。住房有天井,讲究的是“四水归堂”、“肥水不落外人田”。民居正房一般都是两层,上层应叫“楼”,休宁人却称为“阁”,上楼下楼便谓之“上阁下阁”,楼上楼下便是“阁上阁下”了。休宁迄今叫窗子为“槛窗”。那是因为,休宁住房,房间的窗户下方都有一块栏板,即栏杆,这栏板无不都是一幅极为精美的木雕,这就是“槛”了,所以谓之“槛窗”。

休宁地方偏僻,田少山多。因此,多有外出经商者,“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便是说很多人家的小孩很小就被送到外地“学生意”。休宁盛产木材,于是又有“生在杨州、吃在苏州、嬉在杭州、死在徽州。”的民谚,意思很显然,徽州有好木,能做好棺材。

休宁人很爱洁净,男子日间排泄从不在屋内。于是每家每户都要在室外菜地边或某一角落建一简易厕所。这种厕所是搭建一个小棚,将一只大缸埋入棚内地下,再在缸上架上两块木板,这便成了一个蹲位的厕所了,休宁人叫做“屎缸”,即便现在,休宁人称公共厕所还是叫“屎缸”。休宁民居一般较大,晚间不可能到“屎缸”排便,于是,男子便有了“夜壶”,而女子和小孩便将小便排在洗脚盆里,于是脚盆便也成了“尿盆”,后来有了“马桶”,休宁人习惯还是称其为“尿盆”,当然,现在“夜壶”、“尿盆”都是痰盂代替了。其实,休宁人的“尿盆”制作很讲究,有的为了放“尿盆”,还专门制作一个木箱,称之为“尿盆箱”,为了方便,它一般就搁置于床头。就这一点,北方人是很不以为然的。休宁人从不说“洗澡”,而是说“洗浴”,现在看来两者并无区别。何以休宁人偏不说“洗澡”呢?古汉语“澡”是“冲洗”的意思,“浴”是指“去身垢”,两者是有所区别的。由于条件和习惯,休宁人无论男女基本上都是在房中用一大木盆“坐浴”,墁地板的房中当然不能冲洗,于是只能谓之“洗浴”或“抹浴”了,那个大木盆也因之被称为“浴盆”了。

信息来源:休宁县政府网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