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汪如洋:连中“二元”的休宁状元

发布时间:2022-06-23 12:19:57

  □ 李 军

  《休宁县志》“大事记”章中特别记载:“乾隆四十五年,继乾隆四十年乙未科县人吴锡龄、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戴衢亨状元及第后,又有县城西门人汪如洋状元及第,为本县三连魁状元。”

  状元汪如洋祖上为休宁县城西门望族,清初其烈祖汪可镇自休宁迁至浙江桐乡。高祖父汪文桂,官内阁中书,与叔祖汪文梓(后改名汪森)、汪文柏皆藏书之富,文桂有裘杼楼,汪森有碧巢书屋,文柏有古香楼,世称“汪氏三子”。曾祖父汪继燝,官至吏科给事中。祖父汪上堉,官云南大理府知府,《再生缘》作者陈端生为其外孙女。生父汪孟鋗,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吏部文选司主事,后定居浙江嘉兴府秀水县。

  乾隆二十年(1755),汪如洋出生于如此文望辉赫的书香门第。因伯父汪仲鈖无嗣,汪如洋被过继给其为子。他自幼聪慧,刻苦攻读,博览群书,诗文鸿丽,每参加吟诗比赛,常能夺其冠,“鸿才博学”之名广为人知,时人称之“西门骄子”。

  乾隆四十五年(1780),时值乾隆帝七十大寿,特开“庚子恩科”普天同庆。自乾隆二十六年开始,四月二十一日成为定制的殿试时间,本年因乾隆南巡盛典延期举行。五月初十临轩策士,会元汪如洋等一百五十五名贡士于太和殿前按签入座对策。家喻户晓的纪昀即纪晓岚、歙县人曹文埴即曹振镛之父为殿试读卷官之一。“健运有常,天行所以成岁;日新不已,圣德所以宜民”。汪如洋对策文采飞扬,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服力极强,被钦点为状元,实属情理之中。其官至礼部侍郎的外祖父金甡曾于乾隆七年连中二元,当他得知自己外孙亦连中二元后高兴万分,特赋诗一首寄与次女即汪如洋母亲,诗中有句“当年会状怜娇女,今见教成会状元”。外祖父和外孙在同一朝代连中二元绝无仅有,被誉为“一朝天子,祖孙状元”。

  26岁的汪如洋状元及第后,即授予翰林院修撰。乾隆四十八年(1783),充三通馆(《续文献通考》《续通志》《续通典》)纂修。是年冬,奉旨入直上书房。乾隆五十一年(1786)闰七月,为山东乡试正考官。是年冬十二月,提督云南学政。

  云南地处祖国边陲,文化相对落后。汪如洋到任后,通过视学知悉云南士子有志于学却苦于无师。他于是采用私墅教学法,每次考试,必将诸生召集至案前,对各试卷逐张加以评点,务使士子们明白并有所得。他还将其中五十篇优秀文章及其评点专门编为《选牍》,范示后学,云南文风由此蒸蒸日上。此外,他根据该省开科较晚、生员水平较低等实际情况,奏请将“五经并试”改为“先试一经”,即每科只考一部经书内容,待五经全部轮试完毕后再并试,此举得到朝廷批准,既有利于云南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又可鼓励云南考生的积极性,提携更多的读书人入仕。另据记载,他宦滇期间,凡请他阅看文章者,无论贫富,皆来者不拒,口授手批,谆谆教导,诲人不倦,深受云南士林称道,被列为云南著名“九学使”之一。

  汪如洋工诗文,尤其擅长“五古”。“晓发十里铺,浓云作秋寒”“十室名臣里,千秋国士风”“不须更染初阳色,画出渔村晒网图”,其诗风清润圆朗。他官务之余,常与秀水派著名诗人王又曾之子王复唱和,现存《葆冲书屋诗集》四卷。

  《四库全书》开馆后,汪如洋与兄汪如藻(乾隆四十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四品山东粮道)等徽州籍官员积极献书,共献家藏本上百种。汪如藻担任协勘总目官,汪如洋担任纂修官,与黄轩、戴衢亨等休宁状元一起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为这部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记载,汪如洋这名大才子,亦是一位美男子,其身材修长,体肤白皙,双目炯炯有神,朝廷官员多羡慕其伟岸。他禀性沉厚,处事平和,喜怒不形于色,颇有大家风范。

  乾隆五十六年(1791),汪如洋亲生母祝氏丧,遂去官丁忧。乾隆五十九年(1794)八月,汪如洋病逝,年仅40岁。英年早逝的他,令众人惋惜不已。

  汪如洋育有三子三女,幼子世樽为道光三年进士,官至湖南学政。其弟汪如渊为嘉庆四年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