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闻道者戴震

发布时间:2022-06-23 13:48:30

  方鹤影

  巍峨险峻的雪峰上面,登山者的足迹总是寥若晨星。在苍茫起伏的群峦中独自突进的戴东原先生,恰似一棵倔强劲挺而又不屈不挠的孤松,昂首站立在中国思想文化的险峰之巅,引得无数人眺望和惊叹。

  一

  在距今将近一个世纪的1924年,影响巨大且深远的“五四”运动刚刚拉下帷幕,梁启超、胡适、章太炎等组成的特级阵容,在京华重地为戴东原先生二百年生日举行纪念活动,不只撰写东原研究论文、出版纪念文集,还召开纪念大会,发行报刊专号。为把活动搞得既高大上,又富有内涵,名流大咖纷纷奉上锦绣文章,发表激情演讲,公务极其繁忙的梁启超,甚至一周之内不分昼夜奋笔疾书,一连写出数篇重磅文稿。同时,还在数千里之外的东原故里隆阜小镇,于近影沉碧、远山如黛的横江南岸,正式设立“戴氏私立东原图书馆”,门外粉墙黛瓦马头墙,二楼敞开式小阳台安装了美人靠,横江两岸秀色尽收眼底。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专门为其撰文,介绍缘起,为之锦上添花。“戴东原”三字的人气在全国文化界刷爆冲顶,二百岁的“大寿星”赛过光彩熠熠的“大明星”,其思想和学术迎来激动人心且意味深长的高光时刻。

  在诗一样令人向往的江南,黄山南麓、新安江上游,古代休宁屯溪(今属屯溪区)是一座很有名的商业重镇。从这里走出来的一代宗师戴震,东原是他的字。几年前我拟“东方既明 原有大儒”八字为总题,悉心编撰刊发过一组图文稿件,向日益淡忘的世人宣传戴震。《清史稿》介绍戴震,“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洪榜的《戴先生行状》也说“先生家极贫,无以为业”。曾经以贩布为业困窘至极以至于以面屑充饥,却从未改变“读书好深湛之思”本色的戴震,最后站到了思想文化舞台中心的位置。照耀他最辉煌夺目的光环,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而是“闻道者”。

  万物有因,树大根深。也许东奔西走走街串巷的走商生涯,让他对行走有了格外深切无法忘怀的体验;抑或老家那几条宽阔的江河,不论是碧水悠悠,还是浊浪排空,本质状态都是奔流不息不停地流动,给了他巨大的启示,和潜意识的暗示;抑或江边那几个名声在外日夜繁忙的大码头,每天都有上游远处的山物借助水流的力量运来这里,在经过一番交换与调配之后,再伴随水的流动运往下游更远的地方……他对“道”有着先天本能的向往,有与情怀一致的感觉。而当他开始阅读学习圣贤经典,超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使他日诵数千言过目不忘,卷帙浩繁的“十三经”及各家注本,很快烂熟于胸,随口背诵,他对“道”的知觉和体认,又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谁都知道“道”的本义是道路,因为都在它的上面走过。将其用作哲学概念时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运用类比联想也很好理解;引申为宇宙的本原,通过想象也一样能想到。本原即是远行的始发地,既有出发便已在路上。“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地位独特而显赫,读书人说学习思考是“问道”,称有独特感悟为“闻道”,身体力行是“志道”。在寻觅、探问、践行“道”上如得天助显效超凡的卓绝之人,被尊为圣贤。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很多钟情传统的人喜欢的名言,被用作座右铭。戴震从小立下求真悟道的目标,“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透露了他的少年大志。后来他选择经学,也是因为“经之至者,道也”。下大功夫研究古文字,也是因为“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坚持以考据研究经典走问学之路,是相信考据这个得力的“轿夫”,能把“轿中人”——“道”准确无误抬到自己面前。当年乾嘉考据的两大流派,先是吴派名气大,后来皖派更胜一筹,业内评价是戴震能够超越故训之上实现“闻道”,比吴派高出一层,所以揽到了心向往之的蓝天白云。

  二

  历史上一个杰出人物出现,都是偶然和必然多种机缘合力作用的结果。戴震家在奇山秀水之间,天资聪颖,博闻强记,无所不通,二十岁开始著书立说,一生著述六十余种,涵盖哲学、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音韵、文字、训诂等众多门类,跨度之大十分惊人,皆已成为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梁启超认为若无戴震,是否有独具一格的清代学术,还是未知数。以一己之力扛起一个大朝代学问的大梁,戴震的学术韧性和思维冲力,惊艳整个学界。但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为建造一幢雄伟壮观的大厦做好准备。戴震苦心孤诣前后用力十二三年,写成《孟子字义疏证》,于逝世前几个月定稿刊印,是他用一生心血凝成的“闻道”之作,是出现在清代哲学思想天空的一道彩虹,同时代学人称之为“至道之书”,后起之高人慧眼如梁启超先生,称其为“哲学发二千年所未发”“实三百年间最有价值之奇书也”。

  《孟子字义疏证》诞生于十八世纪70年代,身处西学东渐日趋突出语境中的戴震,站在中西文化融贯的高点,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字学优势,发挥考证训诂在文化破旧立新、考古述今中的特殊作用,对几千年形成的一组典型哲学范畴逐一论述和鉴别,由“小学”(文字学)之门进入,越过“经学”这道窄而长的廊道后,跨进“理学”的殿堂,于此大胆掀起罩在经典上面的神圣光环,在阐发呈现经文本来意义的同时,自然而明确地表明自己的主张。有继承,更重突破与创新,使人眼前一亮。他说宋儒对老庄道家的“真宰”和佛家的“真空”“神识”予以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后命名为“理”,以为它是事物之“所以然”的自然规律,和“当然之则”的道德伦理准则,并进而当作是派生和主宰天地万物的最高宇宙本体,而把“气”视为“理”派生万物的工具和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戴震对此洞若观火,显示出极强的眼力。他明确表示不同意他们观点,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亦道之通称。”在他看来,“道”即是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过程,阴阳五行就是“道”的真实内容,而所谓“理”,即是阴阳五行之“气”流行变化生生不息的规则和条理,按照亚圣孟子“有物必有则”的思路,说“理在事中”“理化气中”,一点不会错。戴震抽走了理学的哲学基础,理学成了一栋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从经商之路走出人生第一步的戴震,虽没能成为一名徽商巨贾,却养成了务实济世和灵活应对的心理特质。他那颗饱览世间万物的心灵,强烈而确定地感受到世界是物质无穷变化的过程,新颖而活泼,洋溢盎然的生机。如果有人要把虚假的“理”作为超越事物的实体,还想借助它去探寻真实之物,定会到了头发全白依然两眼茫然。

  戴震用“道”即气化流行的观念理解和解读人性,显示出他反奴役争自由思想最炫目的锋芒,而这,正是一个启蒙先驱的本色。

  由此再进一步,戴震斥责把“理”“欲”完全对立起来的禁欲主义是“以理杀人”。他以为欲望、感情、知觉是人的本性,人生来就有声色嗅味的基本欲望、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还有对是非美丑的区别认知。依照质朴、平实的经典释诂方法,所谓“天理”就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道理,而“人欲”是天赋的人性,理存于欲,“理”“欲”本来就是一体。而且,“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欲望常常是行动的重要前提和动力,人类许多重大的进步和突破,都是欲望在起强劲的推动作用。所以,要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就需要推行“圣人之道”,“遂己之欲者,广之能遂人之欲;达己之情者,广之能达人之情”。统治者自己的欲望满足了,也要使广大被统治者的欲望得到满足;自己的感情实现了,也要使他人的感情得以实现。如果一个社会能使所有人的正当欲望都得到满足,所有真挚的感情都得以实现,那它就是道德崇隆的盛世,是大美大善的仁政。戴震的理论接地气、有活力,如此掷地有声的话语放到正在走向全面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当下,依然会收获众多点赞。

  思想的坚冰既已破开,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既具体又突出的问题就要提出来、说明白,使其得以解决。从小生长在程朱理学的“故乡”徽州,戴震对理学耳闻目睹,感受深切,他指出,笼罩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之下,尊者、长者、贵者可以随意斥责和训诫卑者、幼者、贱者,而后者却不可以与前者争辩,否者便判为大逆不道,将换来更加严厉的惩处。人死于犯法尚有人寄予同情,而死于悖礼则不会有人表示可怜。戴震热切呼唤以法治世法高于礼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体现惊世骇俗的超前意识和大无畏精神,可谓石破天惊,久久回荡在十八世纪末的天空,而在一个半世纪以后的那场提倡新道德、新观念,倡导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中,赢得长久的雷鸣般的掌声。

  三

  综观古典时期那些独树一帜的思想家,都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为最大梦想,因为那是理论原创性最有力的象征,也是“闻道”最显著的标志和荣誉,表示自己已经登上白雪皑皑的思想智慧的顶峰。

  戴震吸收世界自然和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方法及成果,把文字训诂这门“小学”做成“大学”,进而推动经学变成哲学,以此步入现代分格的新境域,开辟出致知闻道的独门别径,不论世界观还是认识论,皆显示出个性解放的强烈倾向。

  对宇宙天地和社会人生的认识愈来愈透彻之后,戴震以“浩气同盛于孟子,精义上驾乎康成、程朱,修辞俯视乎韩欧焉”的蕴藉深厚的文风,“皆厚积薄发,纯朴高古,如造化之生物,官骸毕具,枝叶并茂”的魅力独特的语言,表达理想的社会愿景,体现崇高的道德境界。他调动积学数十载所获的全部知识和智慧能量,向着“道”这座中国学问的最高峰发起勇猛冲刺。这种拼尽全力的最后一搏是惊心动魄无比艰苦的,但也是痛快淋漓无比快乐的。其情其景,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他说:“作《原善》首篇成,乐不可言,吃饭亦别有甘味。”他又说:“仆生平论述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此正人心之要。今人无论正邪,尽以意见误名之曰理,而祸斯民,故《疏证》不得不作。”《原善》是戴震在不惑之年到来前写成的一部哲学专著。如果说戴震从《原善》中获得的是极大的快乐,那么,写作《孟子字义疏证》,他最大的心理体验就是壮怀激烈、酣畅淋漓。古代优秀士大夫都有很强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特别能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即是最好的写照。戴震说《疏证》一书是“此正人心之要”“不得不作”,斩钉截铁几个字,让一代代学人感受到其中难能承受之重,一个伟大思想家的伟岸形象,在中华大地上高高树立起来。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新时代共产党人对文学艺术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家提出的要求,戴震好像已经全部做到了。

  但是,先行者的身影永远是孤独的。闻道之作写成时,戴震正在四库全书馆做纂修官。书刊印后虽有同道和友人大加赞誉,给予高评,但更多是明枪暗箭般的指责、攻击,甚至谩骂,戴震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是并不害怕,只是想重新找一个适合的地方,让闻道的步子迈得更快一点、更大一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正月十四他给弟子写信:“今夏纂修事似可毕,定于七八月间乞假南旋就医,觅一书院糊口,不复出矣。竭数年之力,勒成一书,明孔孟之道。余力整其从前所订于字学、经学者。”五月二十一日再次去信:“归山之志早定,八月准南旋。”不料几天后戴震因足疾遭庸医错治意外辞世,出师未捷身先死,老天无眼,呜呼哀哉!

  戴震反复表示,要放弃为官的机会,选一家好的书院一边教书传道,一边潜心研究,从孟子上溯至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再到发端时期的《周易》、周文王,用几年时间写成一部“明孔孟之道”的大著。如果梦想成真,戴震的闻道人生将被推向一个更高的维度,也将因此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可惜戴震的人生实在坎坷多难。三十三岁那年被迫离家北上时,他虽然博学多识从容笃定,但真实的人生航船将驶向何方,并不能全由自己掌控。如今他决意要南归,更是尚未抛锚起程,整艘航船却突然散架彻底沉落。心之憧憬已然破碎了,如果真有在天之灵,夫人率子扶其灵柩缓缓南归的漫漫旅途中,他将情何以堪,如何感想!?

  一首名诗《先行者》,希望可以慰藉戴震的魂灵:“这里是一位醒得太早的人,当时四周幽暗,万物皆在沉睡。”

  孔子和孟子开创的儒学之源,连天接地,浩浩泱泱。

  率水横江交汇,新安江东流而去。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徽州如画,游子只有梦里归回故乡,“归去来兮”!

  戴震说过,“道,犹行也。”

  闻道者戴震的身影,飘落在长久行进的旅途中,刻烙在再一次整装待发的起跑线上,日落关山,纵是萧瑟亦动人。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