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洪洞的姓氏

发布时间:2023-06-05 13:26:17

赵姓   

始祖为造父,为我国当代第七大姓。源于洪洞县赵城镇。据《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上古时颛顼帝号高阳氏,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其裔孙名伯益,舜帝时赐以赢胜,为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造父为伯益第十三代孙,为周穆王驾车大夫,奉命到桃林为周穆王挑选了八匹快马,驯好后献给周穆王,穆王用这八匹马配备了一辆华丽的马车,让造父驾驭西行到昆仑见西王母,乐不思归。后来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穆王乘坐造父驾的车,及时东返镐京,打败徐偃王,平息了叛乱。因造父在平息徐偃王的叛乱中立下大功,周穆王便将他封于赵城。赵城故地即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造父之子孙即以封邑为姓。战国初年,造父裔孙赵襄子联合魏、韩二氏三家分晋,建赵国,建都晋阳。至其孙赵籍为烈侯时,正式获得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其后赵籍子赵辛将国都东迁邯郸,传至赵辛孙赵雍时,“胡服骑射”,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侯国之一。公元前222年为秦国所灭,其王室和百姓以国名为姓,是为山西赵姓,史称正宗赵姓。

杨姓

始祖为伯侨,为我国当代第六大姓。源于洪洞县。据《通志•氏族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广韵》、《元和姓纂》记载,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杨侯国旧址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九公里。后周幽王被犬戎杀死,杨侯失去了封国。平王东迁,因得力于晋国和郑国的帮助,便将原杨国赐给晋武公,晋武公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受姓始祖。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鞮、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肸、鲋、虎、李夙。其中第二子肸字叔向,又称叔肸,是晋平公时著名政治家。作了晋国的太傅,以杨国为食邑。叔向生伯石,字食我,称杨石,又称杨食我。杨食我本姓姬,他的后裔便以杨为姓。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其后开墓各地,成为杨姓繁衍发展的主流。是为山西杨姓,史称正宗杨姓。

李姓(阮姓、舒姓)

始祖为皋陶,为我国当代第一大姓,源于洪洞县甘亭镇士师(皋陶)村。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帝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其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乃洪洞县士师村人。帝尧时,皋陶任大理官。生子伯益,被赐为赢姓,为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伯益生恩成,其子孙历虞舜、夏朝、商朝,世代都担任大理官职,因此皋陶的后裔按照当时的社会习惯,以官为氏,以官名中的理字作为姓。商纣王时,理姓家族传到了理徵,理徵字德灵,因直言进谏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到古伊国的旧址伊侯之墟,靠吃李子的果实充饥才得以活命,于是就改理姓为李姓。老子为利贞裔孙,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耳。

另外皋陶有后裔封于阮国(今甘肃泾川县东南),阮国杏商末为周文王所灭,其后裔遂以阮为姓。

春秋时,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龙、舒鲍等小国,相传都是皋陶的后裔,号称群舒。后来均被许、楚二国攻灭,其后裔遂以舒为姓。

许姓

始祖为许由,为我国当代第三十五姓。洪洞县东北二十公里九箕山有洗耳泉。据《史记》记载,相传许由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帝尧曾有意禅位给他,他固辞不受,逃至九箕山下,农耕而食。后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洗耳泉洗耳,表示不愿听,死后葬于九箕山。许由即为许姓始祖。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