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又称耍龙灯、龙灯舞。民间用龙舞的方式祈求平安和丰收,龙舞是一种自发性、娱乐性、群众性的民间文化活动,是传统民间文艺活动,流传于汾河沿岸的洪洞县赵城、石止、马牧一带。
龙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造型、舞法、技巧都蕴含着龙文化的象征底蕴。
马牧龙舞活动是清末年间在赵城、石止、马牧一带兴起的民间艺术,当时只有一条龙独舞,形式较为简单;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出现双龙齐舞表演,并配有相应的鼓乐相助,到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势头,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马牧民间龙舞在原基础上有很大的改进与发展,对龙舞的制作工艺与表演技巧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先后发展九龙出海、十八条巨龙翻飞的壮观场面,音乐伴奏,鼓、锣、钹等多器合奏,为龙舞的腾飞锦上添花。
马牧龙舞主要有舞龙与伴奏乐队组成。乐队包括:大鼓、中鼓、小鼓、苏锣、电锣、马锣、小钹、中钹、苏钹等乐器组成,它的龙头雄伟霸气,两眼炯炯有神,光芒四射,身长20-25米,龙尾、龙须多姿多彩,整条龙粗狂雄伟、稳健,有一龙、二龙、四龙、五龙、六龙、八龙、九龙,十八条龙等多种表演形式。一龙独舞时,其中一人手持绣球作为引导,吸引龙头随之舞动,一会上下舞动,一会左右摆动,一会儿卧似独龙,一会腾空翻飞,一会儿腾云起舞,一会儿翻滚如云,多姿多彩的龙舞表演,展现了古老中华民族龙的精神与龙的豪迈,显示了北方汉子的威武气势。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发展传承龙舞艺术,展示中华民族龙的精神是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民间龙舞活动发展到今天已传承百余年,每年的春节文化活动都少不了龙舞表演,在多种民间喜庆活动中,龙舞表演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项目。 据《临汾非遗名录》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