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羊獬、历山两地形成的“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沿洪三公路行二十公里至左家沟,往西南三公里东圈头村南,有古建虞舜庙和娥皇女英庙,俗称“神立庙”,南百米有舜井,再南二百米为历山舜庙,亦名象耕鸟耘区,舜田北下为象窝沟,由沟底北上为神象岭,象岭正西不足百米百鸟峰,俗称鸟儿峰,据传舜耕历山即在于此,历山地也称英山、神立山。
在洪洞县羊獬村、历山地区,有一个几千年割不断的联姻关系,这在我国历史上,恐怕是一件绝无仅有的罕事。这件事,一代传一代,到现在延续四千多年了,形成了一种传承不衰的习俗。
我国历史是从尧舜开始,尧舜是黄帝的后裔,当然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他们都是历史上的贤君,这个独特的民俗,就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千秋美传。
尧在位期间,当时的杨国(洪洞古为杨国,隋时始改今名)周府村,有一牧民,他放的羊群里,有一母羊生了一只独角羊,性忠且直,能识奸忠辩邪正,还有他的妻子散宜氏和女儿娥皇,亲赴杨国周府视察。去了一看,果真是实,此羊能辩忠奸,识曲直,随臣说,此系神兽,名日:獬,是谓神羊,尧王听了,不胜欢喜,便命皋陶把这神羊带回朝内用于治狱治罪。
可巧就在这观察神羊的同时,散宜氏分娩,是个女孩,这女孩貌似天仙,堕地能坐,三日能行,五日能言,满月善针织,百日通天文达地理,可谓神女。尧王欣喜若狂,他想,这里必是宝地,既生神羊,又生神女,于是他把周府易名羊獬,给女儿取名为女英。为了全家吉祥,又把全家迁居羊獬,成为羊獬人了。
舜生于洪洞诸冯(诸冯,即今洪洞县明姜镇圣王村,父曰瞽叟,母曰握登。他出生不久,母亲不幸去世,父亲又娶下一位继室夫人,人称母老虎。他父亲娶下这个继母以后,第二年就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叫象。象一堕地舜倒霉的日子就开始了。继母嫉妒他,把他视为眼中钉。父亲是个不识好歹的糊涂人,也听了夫人的话爱象不爱舜了。象生性傲气十足,三口人就象史书所写:父顽、母嚣,弟象傲。象及其母经常想把舜置于死地,千方百计的无事生非,百般虐待。因此,舜因不得亲被逐出门,耕于历山,在历山长期定居,成为历山人了。尧王访贤,历山遇舜,视其才貌出众,智慧绝伦,便邀朝重用,并宾二女娥皇女英为妻。
见于尧藉羊獬,舜藉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历山分三社、西圈头、神西为西社;东圈头、兰家节为中社;三教村、宋家沟为东社),称舜为爷爷,称尧女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在尧舜生前,两地人民婚丧嫁娶,生日满月,都互相礼往,终后延续至今从不中断,年复一年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例如:相传,娥皇女英在世时,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去羊獬住娘家,住到四月二十八日回历山。为何每年都是三月三去,四月二十八才回来呢?因为每年三月三正值清明时节,要去娘家扫墓祭祖,顺便多住几天。那又为什么非住到四月二十八不可呢?因为四月二十八是尧王的生日。这样他们为父亲作寿以后再回来省得往返来回。同时,四月二十八必须回到历山。因为这时历山地区即将开始夏收,他们要回来和历山的人民一道参加夏收。除此,五月端五是舜的生日,六月十八是娥皇的生日,九日九是女英的生日,每年到这几个节日,两地人民都要为他们做祝寿纪念。
上述这几个节日,其中以三月三,四月二十八最为隆重。因为娥皇、女英生前,能够关心民间疾苦,和人民同甘共患难,且平易近人,深受人民的衷心爱戴,所以每次住娘家回婆家时,两地人民都要自顾相集,争相迎送。又因为人民爱他们的心根深蒂固,直到他们故后,也总是念念不忘。所以把这种习惯就延续下来,还和活着一样,每年到这两个节日,两地人都在自发地组织威风锣鼓来迎送。参加迎送的人每年都不下千余左右,规模宏大,形式隆重。特别是双方在亲戚到来的前几天,各家各户便都自动地打扫房屋,拆洗被褥,杀猪宰羊,准备佳肴,以资接待。一到节日的这一天,两地都是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声,铳炮声响彻云霄。男男女女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在古庙汇成一片彩色的海洋。当二位娘娘起身时,有的秉执事,有的荷鸾驾,有的扛着龙凤日月牌,有的举着万人伞,金瓜、钺斧、朝天蹬、金锤、银锤、铜锤等,护卫着娘娘的驾楼,冲天欢乐的人群,在鼓乐声中浩荡而去。途中路经各村,都有威风锣鼓迎进送出,并各家各户争相舍茶施饭。有的把茶水摆在街道两旁,让迎送的人随心饮食。有的相互组织起来,集体备饭,只要迎送人抬着娘娘的驾楼一进村,他们便争相接待,那盛情诚意,真是一言难尽。
二位娘娘走了以后,两地还有一个共同的传统习惯,那就是集会唱戏五至七天。这期间还和当日一样,赶会降香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庙内庙外水泄不通,香烟、烛烟凝成一起,似云非云,若雾非雾,显得那样朦胧、神秘。所有朝山降香祭祖人,除本地以外,还有外省的客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
这个风俗除历山地区和羊獬以外,还有万安。
万安是娥皇女英的行宫。羊獬距历山将近七十华里,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除四月二十八为了龙口夺食,非当天走回不可以外,来去的路上都得两天。羊獬人在历山接上二位娘娘往回返时,在途中必须歇脚。可是从羊獬到历山经过的村庄都较小,较大者唯万安独此一处,人口多是个集镇,经济繁华,利于食宿,古时就把万安定为歇马粮店。之后万安人自已筹材粟集资,在本村北门外建起一座娥皇女英庙(俗称娘娘庙)命名为圣母行宫。
圣母行宫建起以后,万安人和羊獬人才开始了正式往来。万安人和历山人一样,也是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称舜为爷爷,每年大小节日,都依礼往来。但是这种往来万安人和历山人却有主次之别,不论那个节日,都是羊獬人先到历山后到万安。特别是四月二十八,历山人要去羊獬接二位娘娘回婆家,去时每年都是二十七去,二十八接上二位娘娘回返。而万安则是四月二十八是历山人接上二位娘娘走了以后,他们才去。去了以后,二十九返回万安。
这就是这个民俗的全部过程,迄今四千多年传承不衰,不论是战火年代,还是解放以后的各种政治运动中,也从不间断。之所以不衰的原因,就是人民不愿意忘记自已的祖宗。这个风俗的形成,就有力地证明了舜耕历山就在洪洞。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