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面塑

发布时间:2023-06-05 15:53:21

面塑,俗称花馍,是一种纯朴的民间美术形式。平阳一带,凡是逢年过节,生日满月,婚丧嫁娶,礼尚往来,村村镇镇,家家户户,都要用最佳精粉,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制作种种面塑,表达各自的理想和祝愿。

新春佳节,要捏制枣山、枣糕(高)、枣蛾,柏枝、财篮、财神人、羊头、猪头、鸡、鱼、虎、兔、佛手、石榴、柿子等面塑,以其名称和谐和形状、象征福寿康宁,财源茂盛,万事如意,吉庆有余。

清明寒食节,要制作蛇馒头、狙娃子、甜瓜等“子推燕馍”,大宁县叫“志忠”,乡宁县叫子柱、顶子、纹纹鱼鱼、上坟娃娃。这些面塑,主要用于祭祖和纪念晋文公贤臣介子推。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要做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说是吃了它可以变得心灵手巧。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制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笸箩、剪子、坐饽饽(女人坐在莲台上)等,霍州市将这类面塑叫“羊羔馍”,各家要把它成串成串地挂起来风干,直到第二年七月十五日食用。借以面塑形象,寓意牛羊满圈,五谷丰登,男耕女职,四季平安。

孩提过生日及男婚女嫁,姥姥家皆要制作直径尺余的“箍拦”,即一个圆形面圈,上面塑着各种花卉动物、十二属相,分别称“麒麟送子”、“鱼儿钻莲”、“松鼠吃葡萄”、“猛虎驱邪”、“凤凰戏牡丹”、“龙凤呈祥”、“蛾儿捕菊”、“二龙戏珠”等,取其吉利。“箍拦”顾名思义,是一种管束工具,用其捆绑、拦挡、锁住孩子的灵魂,避免夭折,祝愿平安成长,长命富贵。到了十二岁生日和结婚时,均要在天地神位之前,烧香叩头,将箍拦实地戴一下,除了上述意义之外,又有向天地交代,孩子已经长大,成家立业,祈求上苍保佑之意。到了“知天命”、“耳而顺”之年,不论散生日或是整寿,晚辈都要给长辈敬献寿桃、寿糕(高)。一般要蒸制大于拳头的桃形园馍,上面塑以桃花或梅花做装饰,涂以色彩。大型寿桃,周围塑着“松鹤延年”、“鹿鹤瓶)安(鹌鹑)”、“喜鹊登梅”、“耄耋(猫蝶)富贵(牡丹)”、“八仙庆寿”、“麻姑献寿”、“五福(蝙蝠)捧寿”、“狲猴献桃”、“福禄寿三星”等典故形象。有的用竹签固定,插在寿桃上,有如新娘子的大花冠。这是取古代神话西王母摘蟠桃之意,祝福长辈健康长寿。

丧葬礼仪中,通常有五彩面塑和油炸面塑。五彩面塑即在馒头上塑有彩色花鸟、人物,另有生肖祭品,意为给死者赠送看家护院和驯养的动物,让其好象仍然活在人间。油炸面塑主要有龙头、龙身、麻头、傲子、车轮、灯笼、鸟兽及各类人物。原件炸好后,一件一件安装起来,小型者日“卒盘”,大型者称“牌楼”,高达一米有余,恰似金龙宝殿,灯笼挂在两旁,宛如宫门。有的还塑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企望已故亲人西游仙境。

十里风俗不一般,各地的面塑形式和风格各异。有的以粗犷豪放见胜,有的以典雅高洁赢人,有的则以优美细腻著称。其共同特点是:造型美观,构图简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人们青睐。其中,要数霍州市较为突出。当姑娘出嫁的第一年,娘家必须在七月十五给女儿送数百个“羊羔儿馍”。之所以叫“羊羔儿馍”,一说古时羊即祥,取吉祥之意;又说羊羔儿活蹦乱跳,取其活泼可爱;还有一说,从前一忤逆之子,苛刻老母,屡教不改。舅舅特意领他一起去放牧,借机劝教。其间,他见到羊羔跪在地下吃奶,感到惊奇,便问原因,舅舅趁势给他讲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道理,孩子幡然醒悟,改邪归正。为使后代永记羊羔跪乳,便称此面塑为“羊羔儿馍”。所以,又有教育后代莫忘父母哺育恩情之意。

平阳民间面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始于唐代。霍州一带传说,隋朝末年,霍州守(中郎将)宋老生坚守城池。李世民派兵几次攻打不下,因为宋老生和城里百姓感情甚厚。李世民只得用激将法把宋老生引出城来,使他脱离了百姓的支持,把他杀死。宋老生头虽然掉在北关,身子还被战马驮着跑到二、三里外的赵家庄。这时,恰巧有一位年轻妇女开门泼水,见是中郎将宋老生(因为百姓很熟悉他的战袍和战马),惊讶地喊了声:“将军的头怎么掉了!”这喊声惊了战马,马立蹄长嘶,使宋老生颓然从马背上跌下。百姓们虽然痛恨残暴无道的隋王朝,但很惋惜守将,就为他筑了一座坟墓叫“将军墓”,埋葬时,不忍心将军尸首残缺,没有头颅,还是那位最先发现将军的妇女,便用精制面粉给宋老生塑了个人头。这件事传到李世民耳朵里,他很受感动,就赏赐宋老生一颗金头,让和宋老生的身子一起合葬。道光五年重修的《霍州直隶志》中载:“隋中郎将宋老生墓,州东二里许,今移城北。宋张商英诗碑亦存。”

故事本身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它不仅说明了隋末唐初,霍州一带民间已有面塑这种相当熟练的工艺,不然,连栩栩如生的将军头怎能很快成塑;同时,也说明霍州民间面塑不单是为了好看,还用面塑这种艺术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和丰富的感情,这正是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民族艺术纯朴美的体现,也标志着劳动妇女和民间艺人的勤与巧。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