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薛关村:“大棚经济”为村强民富赋动能

发布时间:2023-07-03 17:14:04

  去年新建和改造的8座钢架大棚、51座黄瓜大棚、8个草莓大棚已经投入使用,一座座大棚里蔬果长势良好;今年谋划建设的15座日光大棚、两座智能棚已经动工,将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村里的文化广场宽阔平坦、大街小巷绿植葱茏、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们的眼里充满希望……

  炎炎夏日,走进蒲县薛关镇薛关村,处处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景象。

  大棚种植是薛关村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薛关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依托全村207座大棚的果蔬种植,实现了集体、农民同步增收。2022年,全村通过发展产业联盟、光伏发电、资源发包等,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3.67万元,有力支撑了全村的民生事业发展。

  产业兴旺 携手发展

  穿村而过的520国道给薛关村带来便捷的交通,蜿蜒流淌的昕水河为薛关村提供了肥沃的土地。

  “我们村有207座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和草莓,不仅能满足县城需求,还销往隰县、大宁县和吕梁市石楼县。全村有67户村民经营大棚,有的自建大棚,有的参加合作社,有的承包集体大棚,平均每座大棚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通过种植大棚蔬菜,村民过上了好日子。”薛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反翠站在大棚前,脸上写满自豪。

  在520国道北侧,一座座大棚比肩接踵、整齐排列。黄瓜大棚里,厚实的叶片间垂吊着一个个嫩绿的黄瓜;西红柿大棚里,青色、红色的西红柿掩映在满棚翠绿中;樱桃大棚里,一年期的樱桃树已见成效,娇嫩的樱桃挂在枝头……

  2022年,薛关村与略东村、乔子滩村组建果蔬大棚种植产业联盟,总投资710万元新建和改造了67座大棚,统筹整合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借鉴“物业经济”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大棚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刘反翠说:“薛关村村委会作为经营主体,每年给略东村、乔子滩村3万元的分红,连续3年,由此实现了3个村的集体经济增收。”

  广开富路 同步增收

  “今年,我们投资200余万元,将新建15座日光大棚和两座智能棚,目前已经动工。”刘反翠说,“这17座大棚将于今年8月底前完工,10月15日栽下黄瓜苗,到春节就能上市销售。”

  在薛关村,掌握大棚种植技术的农户比比皆是。这新建的17座大棚将由村民承包种植,不仅能够为农户带来不菲的收入,也能给集体带来效益。

  薛关村的大棚种植产业,也让村里的劳动力有了“家门口打工”的途径,全村有500多人从事大棚种植,其中有200多名在大棚打工的村民都是脱贫户和年龄较大的村民,年收入能达到3万元左右。

  村民郭方在大棚里负责技术,每月工资3000元,他说:“每天十分钟就从家到了棚里,打工挣钱和照顾家里两不误”;张蒲娥的月工资2700元,她说:“多亏是咱薛关有大棚,要不我们这个年纪,去哪儿能有这么一份收入?”

  除了大棚种植,薛关村今年将发展玉米套种大豆809亩。刘反翠说:“如果只种植玉米,每亩纯收入在600元左右,套种大豆之后,每亩还能增加纯收入400元,仅此一项,村集体能增收30余万元。”

  此外,光伏发电每年还为薛关村带来18万元的收入,土地流转也带来15万元的收入。一项项收入汇聚到村集体经济“大池子”里,为薛关村的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态宜居 家园更美

  走进薛关村的文化广场,入口处的党建文化标识异常醒目,中间的石板地面平坦整洁,东西两侧的小花园里绿植错落,几名上了年纪的村民坐在凉亭里谈兴正浓。

  去年以来,薛关村依托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在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上下工夫,投资17万余元改造了11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投资46万元完成了520国道沿线和村主干道两侧的绿化美化,投资17万元进行了环境整治……

  薛关村更“绿”了,一行行山楂树、龙抓槐、金丝小枣树整齐排列,一丛丛冬青、月季、玫瑰生长繁茂;薛关村更“靓”了,沉积多年的垃圾清理了,造型优美的“长城墙”建起来了,国道沿线的外墙也粉刷一新了;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更丰富了,每天晚上都有红歌队、舞蹈队在文化广场活动。

  很多村民由衷地为薛关村的变化感到高兴,为自己是一名薛关人感到自豪。

  如今,在17座新建大棚施工现场,挖掘机正不断挥舞长臂,挖出一个个大棚的基坑。这里将为薛关村的集体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助力薛关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愈发稳健。

  记者 柴云祥 来源:临汾新闻网

  稿件由临汾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