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历史概况
尧都区位于山西省南部,地处临汾盆地中央,是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唐、尧都、平阳、香平、晋州、白马、卧牛、晋宁、临汾等古称。尧、舜、禹时期称平阳,为古唐虞畿内地,属冀州。夏商西周,平阳仍属冀州之域。周初,唐叔虞之子燮父迁都于平阳之晋水(平水)旁,改国号为晋,平阳属晋国。春秋时,境内有平阳、羊舍、高梁邑。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韩、赵、魏共分晋知伯地,平阳属韩。秦,平阳属河东郡。汉刘邦二年(前205)八月,汉灭西魏,平阳属汉河东郡。新莽时县改香平。东汉复称平阳县,为平阳侯国,属司隶校尉部河东郡。魏初仍为平阳县,属河东郡。永嘉三年(309)十月,刘渊都平阳,称汉皇帝。东晋十六国时,相继属前赵(汉)、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秦、后燕。东魏、北齐、北周郡县因之通八达。隋开皇元年(581),改平阳郡、平阳县为平河郡、平河县。唐、五代、宋初为临汾县,属河东道晋州。政和六年(1116),升州为府后,县仍临汾,隶河东路平阳府。金初属河东南路平阳府。府、县同置临汾城。元初,仍为临汾县,属中书省平阳路总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属平阳府,隶山西布政使司河东道。清因明制,为山西省河东道平阳府临汾县。中华民国初,县直属省。民国3年(1914),属河东道。民国16年复属省。民国26年,县属山西省第六专署。民国27年4月,建立临汾县(河东)抗日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专区领导,民国34年9月更名临汾县民主政府。 民国37年(1948)5月,临汾解放后,设临汾市、临汾县。市属晋绥边区第十二专区,县属晋南行政区。民国38年6月22日,市、县合并,称临汾县。1950年1月9日,县改属临汾专区。1954年9月10日属晋南专区。1971年8月,分设临汾市、县,均属临汾地区。1983年10月,临汾县并入临汾市,到1998年仍属临汾地区。2000年11月1日,临汾市更名为临汾市尧都区。
(二)自然地理
尧都区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地区中部,地处临汾盆地中央。汾河由北向南穿境而过。东连太岳山余支,西接吕梁山余脉。东临浮山县、古县,西依蒲县、吉县,南与襄汾县、乡宁县接壤,北与洪洞县毗连。从最东端大阳镇景家庄至最西端河底乡西梁,经度相距65公里,从最南端贺家庄乡山顶至最北端一平垣乡西沟,纬度相距35公里,总面积1 304平方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5° 54′21"—36 °19′48",东经111° 05′07"—111 °49′04"。
尧都区交通方便,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国道、省道、县级公路、乡村道路相联结的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境内铁路主要有南同蒲铁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煤炭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地方铁路作为煤炭外运的主要通道,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
尧都区境内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境内东为太岳山脉,西为吕梁山余脉,中部为断陷盆地。汾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将全区分为河西、河东两个基本对等的部分。全区年日照时数为2416.5小时。本区由于受纬度、高度、大气环流状况、地形特点等因素影响,年平均气温9--13℃,西山海拔高度950--1815米之间,平均气温8.6--10℃,中部盆地海拔高度420--509米之间,多年平均气温为12--12.6℃,平均气温分布趋势,自平川向东西两侧递减,自南向北递减,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6---8月份,为35---41.9℃之间,年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为–4℃—25.6℃。
根据全国气候带划分原则,本区属暖温带干旱第一气候区。地处中纬度内陆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层。主要的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旱多涝少、灾害趋多。一年中仅夏季受到海洋性暖湿气团的控制,成为多雨季节,且雨季的时间较短,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则在干燥大陆性气团的控制之下,气候干燥,雨雪稀少。山区降水量较平原地区略偏多。
(三)矿产资源
尧都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分布于西部、东部山区。西部山区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广泛出露,经搬运沉积,有利矿物富集,主要有:煤矿、铁矿、金矿、铝土矿、熔剂灰岩、白云岩、硅石、耐火粘土、硫铁矿、石灰岩、水泥灰岩、石膏、云母、砖石粘土、河沙、大理岩共16种。
(四)水利资源
本区地下水总储量为1.48亿立方米,可开采量9400万立方米。
(五)主要物产
尧都区物产资源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玉米、谷子、高梁、水稻、薯类(紫红皮红薯、白皮红薯、紫皮山药蛋、白皮山药蛋)、豆类(大豆、绿豆、黑豆、小豆、红豆)等。
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向日葵、花生、芝麻、油菜)、药材、麻、烟草和各种蔬菜。经济林木种类有苹果、梨、桃、葡萄、枣、柿子、花椒、山楂、核桃等。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