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概况
翼城县地处黄河流域汾浍间。古称唐,为商王朝的重要诸侯国。西周初年唐有乱,为成王所灭,后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兼今翼城、曲沃、绛县为一),建都于县西唐城村,旋迁于翔翱山下(今南梁故城村),以山形如鸟翼,故名翼(又名绛),至叔虞子燮始改唐为晋,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年)始将国都迁往新田(今侯马市)。春秋中晚期,晋国于旧绛都,即今翼城,设“绛县”。战国县名绛邑,初属韩,旋属赵,后属魏。秦、西汉县名为绛,属河东郡,东汉易名绛邑县,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北魏熙平二年(517)置北绛郡,北齐改北绛郡为绛州,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为晋州,十八年改为翼城县,属绛郡。义宁元年(617)合翼城、绛县为翼城郡。唐武德元年(618)郡废改浍州,二年改为北绘州,四年州废。天佑二年(905)复名浍州。宋改为翼城县,隶绛州。金兴定四年(1220)年升为翼州,辖垣曲、绛县、隆化县。元复名翼城县,隶绛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隶平阳府。清因之。中华民国时期翼城属河东道,1928年道废,直属省政府管辖。1941年7月,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设青城县。曲(沃)高(平)公路以南为翼城县,以北原翼城二区大部分村和五区全部村划归青城县管辖。1945年12月,废青城县,二、五区回归翼城;1947年4月翼城解放,属太岳第二行政公署。1948年8月,设翼城临时专署,辖翼城、浮山、安泽、霍县、沁水、绛 县、垣曲七县。1948年8月,属翼城临时专署,1950年改属临汾专署。1954年属晋南专署,1970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临汾地区撤区设市,属临汾市。
二、自然概况
翼城县位于临汾市东南隅,中条山与太岳山之间,地跨东经111°34′—112°03′,北纬34°23′—35°51′,东接晋城市沁水县,西连曲沃,北与浮山、襄汾接壤,南与运城市的绛县、垣曲毗邻。全县总面积1160平方公里,东西宽44公里,南北长53公里。
翼城县自古为西通陕甘、东达豫赵之咽喉之地。现侯月铁路、晋禹公路横穿东西,是全县交通大动脉。
翼城境内三面环山,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区,中部为丘陵地区,西南呈起伏平地。境内有平川、丘陵、山区,大体各占三分之一。有山脉三十余处,丘陵十余条,最高的历山主峰舜王坪海拔2358米。全县河流十多条,浍河贯穿全县东西,全长54公里,注入汾河。
翼城县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日照丰富,季风强烈,四季分明。
三、资源概述
1、土地资源
全县共有土地1160平方公里,折合174万亩。
2、矿产资源
全县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为主的二大矿产资源,现已开发利用。煤炭总储量为19.95亿吨,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此外还有金、银、铜、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和大量的花岗石、石英石、大理石、白云石、麦饭石、硅石、硫磺、朱砂、紫矿等非金属矿藏,是临汾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份之一。
3、水利资源
翼城县水利资源总量13130万立方米。县境内大小河流十多条, 大部分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有浍河、大河、西闫河水库、澄金河,其中浍河贯穿全县东西,全长54公里。
4、主要物产
翼城县物产丰富,盛产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薯类、豆类,还有棉花、油料、麻类、烟叶、药材等经济作物。
翼城县境内已发现的陆栖动物有217种,占全省总种数的52.4%,其中鸟类占57.6%,兽类占43.6%,爬行类占33.6%,两栖类占29%。在 鸟类中属于政府保护的候鸟有50多种,属于一类保护的有黑鹳、金钱豹、麝。
翼城县为森林草原地带,树种以油松、华山松、侧柏、桧柏、栎、杨、桐、槐、椿等为主,经济林有核桃、苹果、柿子、枣。在和垣曲、沁水交界处还有原始森林,据科考人员考察,森林中有金丝猴、娃娃鱼等珍奇动物。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