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

发布时间:2023-09-15 10:55:05

一、古县总体情况综述

古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部,太岳山南麓,汾河一级支流——涧河中上游。总面积1206.38平方千米。

二、历史概况

古县古名岳阳,以地处太岳山南麓而得名。汤、禹、夏、商之世,俱属冀州,春秋时期为晋之属地,战国属赵,汉时属谷远县辖地,魏晋时期为杨县属地。

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境内建县,取安吉、泽泉两村名之首字,命名为安泽县,县治置于安吉之南、泽泉之北的古岳村(今古县古阳镇古阳村),属义宁郡管辖。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安泽县划归沁州。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名为岳阳县,隶属临汾郡,县治移往西赤壁(今古县旧县镇旧县村)。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移治东池堡(今古县茶坊乡东池村),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移治岳阳城(今古县岳阳镇城关村),归晋州。

五代时期,岳阳县改属临汾郡。宋时属晋州。

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并冀氏、和川入岳阳,三县合并为岳阳县。至正四年改名为冀氏县,移治今安泽县冀氏。至正十三年仍复名岳阳,移治岳阳城,隶属平阳府。

明、清时,岳阳县治岳阳,属平阳府。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岳阳县又改名为安泽县,仍治岳阳,属河东道。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1年),曾分设安泽、岳阳、冀氏三县。1942年4月并三县为安泽县,治义井村,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1949年治和川,归晋南地区。1951年5月移治府城,归临汾地区。

1971年8月,从安泽县划出七乡、浮山县划出三乡,并为古县,属临汾地区行政公署,建治于岳阳(今古县岳阳镇城关村)。1973年,在岳阳镇张家沟、湾里两村之间建成新县城。

三、自然概况

古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部,太岳山南麓,汾河一级支流——涧河中上游。地理座标为东经111°47′45″~112°11′10″,北纬36°2′30″~36°35′35″。东与安泽毗邻,西与洪洞接壤,南与尧都、浮山相参,北与霍州、沁源交界。境域南北长56.85千米,东西宽20.05千米,总面积1206.38平方千米。县城距临汾市所在地60千米,距省会太原290千米,距首都北京860千米。

3.1 地貌

古县地处太岳山南麓,沁水盆地边缘,太岳山隆起的东南部,属太岳山经向构造带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境内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属太岳山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346.8米,位于西北部霍山主峰老爷顶,最低海拔590米,位于西南部涧河滩。全县地形地貌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区:北部石山地貌区,中东部土石山地貌区,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

3.2 气候

古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境内年平均气温11.8℃。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6℃,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4.9℃。境内测得最高气温为39℃(测于1966年6月21日),最低气温为-23.4℃(测于1971年1月31日)。古县总热量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达2278.8小时,日照率为51.7%,初霜日期10月20日左右,终霜期4月14日左右,年平均无霜期183天。降水东北多,西南少,年均降水量558.5毫米,降水季节间分布极不均衡,60%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四、资源概述

4.1 土地资源

古县总面积1206.38平方千米,折合180.96万亩。

4.2 矿产资源

古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有20余种,其中以煤、铁、铝钒土、铜和耐火粘土为最。

4.3 水利资源

水资源总量1.43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0.64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0.783亿立方米。境内有涧河、蔺河、蔡子河、刘垣河四大水系,其中蔺河为沁河支流,其余为汾河一级支流,黄河二级支流。

4.4旅游资源

古县旅游资源也很丰富。被誉为“天下第一牡丹”的三合牡丹、树龄已逾千年的四大树王、仰绍文化古人类遗址——七里坡遗址、战国名相蔺相如墓、隋唐时期罗成阵亡之地淤泥河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闻名全国的旅游避暑胜地灵空山、太岳山森林公园就在我县北部。

5.6 植被资源

古县植被覆盖率为38.9%。其中森林面积325平方千米,草地面积45平方千米。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现已发现200余种,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达180余种。

5.7 野生动物

北部老爷顶和南部祖师顶山高林密,人迹罕至,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金钱豹、褐马鸡、麝、白冠野雉、花面狸等珍稀动物。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