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分享“锦囊妙计” 助力文旅发展

发布时间:2024-01-22 13:16:53

  在第十届新华网思客年会(山西)举行期间,新华网思客专家团走进陶寺遗址、晋国博物馆、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临汾市博物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等地,触摸历史文脉,感悟历史余韵,深刻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市文旅发展分享“锦囊妙计”。

  “我是第一次来临汾,但是向往已久,到临汾,到‘最初中国’,到了这里就到‘家’了。”1月12日,跟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的脚步,记者先后来到了陶寺遗址、晋国博物馆。每到一处,张志安都认真倾听讲解员解说,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这么丰富的宝藏资源,这么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该如何用新的方式进行传播?”这个问题,始终贯穿于张志安的走访中。

  晋国博物馆是山西第一座遗址类专题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村——天马遗址”,建立在已经发掘的晋侯墓地遗址核心区。该馆以晋国历史发展为脉络,以史带物,以物托史,打造了晋国历史文化展、“曲村——天马遗址”发掘史展、遗址展三个亮点;讲述了晋国六百余年的历史和三千载晋文化的传承;再现了晋文化考古的一系列成就,呈现给观众一幅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全景图。

  在参观过程中,张志安时而驻足倾听导游讲解,时而相互交流,了解我市的历史文化。临别时,张志安特意关注了讲解员李皓然的抖音号,并留言鼓励:“当下我们需要用新的表达方式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播,可以结合年轻人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转化,进而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喜欢和关注。”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广胜寺,这里的元代壁画很精美,不愧是广胜寺的‘三奇’之一。”故地重游,历史学者纪连海依然兴趣盎然,甚至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这里参观的时间。他认真倾听讲解,并发出“临汾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感慨。

  千百年来,保存于广胜寺下寺水神庙主体建筑——明应王殿内的元代壁画更像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更迭。其布局严谨、造型生动、色彩浑厚,极富艺术表现力,绘有《龙王行雨图》《祈雨图》《元杂剧图》《下棋图》《古广胜寺上寺图》等10余个反映700多年前丰富社会生活的故事图画,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戏剧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堪称我国风俗神话题材的壁画杰作。就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临汾,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纪连海建言献策,“可以在‘听得明白’上下功夫、做文章。”

  事实上,纪连海与临汾的缘分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近二十年间,他更是多次来到这里,或考察,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段段动人的画面共同构成了难忘的回忆。“2005年7月13日,《百家讲坛》播出我第一期节目的时候,我在临汾市曲沃中学带着学生与当地学生交流互动,从那时起就与临汾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觉得临汾这些年无论是文物保护,还是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祝福临汾越来越好。”

  在临汾市博物馆,新华网思客专家团在解说员的讲解下仿佛穿越时空,踏寻“远古足迹”,感悟“最初中国”。市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当站在借助科技手段展示的古观象台前时,张志安不禁与前一日在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前的见闻联系了起来,思绪良多。“我想,用一个词可以表达我当下的心情,那就是‘连接’。这次在临汾,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家的亲切,一是文化之根。在这里让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心理、文化、精神层面的亲近,所以这种家的联系、这种情感连接是靠文化的根脉所进行的连接,应该可以连接得更紧密。”张志安说。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踏着“寻根”的脚步,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在古大槐树处、祭祖堂中,问祖溯源。在接受采访时,他脱口而出开头的那句话,惊喜地谈到临汾的变化,表达了对临汾的希冀和祝福。

  “无论走多远,根都不能忘,所以我想这也是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一种精神。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精神也应该传承下去。”龚克说,“我上次来临汾是2018年,短短五六年时间,临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前景广阔。接下来,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机遇中,希望临汾以‘开疆拓土’的精神,抓住新技术革命机遇,借助智能迅速升温,让龙年成为‘热点城市,热点临汾’整个高质量发展的起飞之年。”

  记者 亢亚莉 来源:临汾新闻网

  稿件由临汾市台港澳办提供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