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这里盛开“非遗花”

发布时间:2024-05-31 12:04:23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摘自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5月5日8时10分,2024年夏季第一个节气立夏到来。有物混成,在自然的天地里,花朵成为四季的主角。

  在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一朵朵“非遗花”亦如夏花般,徐徐盛开。

  梅花迎春傲雪

  蒲剧——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临艺1956年以传授蒲剧建校立身

  晚自习室,杨妞正在补习文化课,备战高考。包括她在内,今年临艺戏曲专业13名学生通过中国戏曲学院专业资格考试,创历史最高。

  临汾是“中国戏曲梅花之乡”,临艺被誉为“梅花的摇篮”,曾培养出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任跟心等4朵“大梅花”。去年,杨妞荣获全国“小梅花”金奖,是临艺获此奖项的第59位接力者。这些年来,临汾大小“梅花”总数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杨妞是我和伊老师的学生,我曾经也是临艺的学生。伊老师是跷功绝技的挖掘者,当年,她培养我成为第一个把跷功绝技重新搬上舞台的人。杨妞和我一样,都是凭借蒲剧《挂画》中跷功和椅子功表演获得全国‘小梅花’金奖。”临艺戏曲表演专业的常涛老师与伊红雁老师相视一笑,接着说,“有一句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以前伊老师教我,现在我和伊老师一起教学生。”

  “我在临艺教课33年,带出12朵‘小梅花’。她们常常代表临汾参加国内外的交流演出。每个学生在我心中都很了不起,他们是临艺的花朵,也是临汾戏曲的未来,更是临汾文化的传播者。”伊红雁老师说话声音柔和,看得出她是个有耐心的人。

  当非遗被传承,经典永流传,文化自信“强”起来!临艺建校近70年来,继承优良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传承、保护和发扬临汾文化遗产,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盛开朵朵“梅花”。在时代赋予使命之际,基于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临艺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为培养人才,搭建起学习交流平台,开启新的实践与探索。

  新荷乍露嫩芽

  洪洞道情——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临艺2023年戏曲专业开设非遗道情班

  清晨6点钟的练功室对于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卫帅然和谭昊洋再熟悉不过,他们一个练了5年,一个练了两年。夏天刚来,一秋一冬一春,时间很快成为过往。

  去年9月,洪洞县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与临艺合作,开设非遗道情班,加大保护让非遗“传”下去。洪洞道情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古老剧种之一,和蒲剧唱腔不同。谭昊洋擅长唱腔,想多学点技艺转到道情班。

  “非遗道情班与国戏开设的蒲剧班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基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艺术学校搭建文化传承平台这种形式,值得研究与探索。”在临艺教学实践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李艳华谈了自己的感受。

  邓苗红和申留芳是洪洞道情县级非遗传承人,也是道情剧团的“台柱子”。每周开车从距临艺30公里的洪洞县城来教课。邓苗红走路十分飒爽,负责教生角,她对记者说:“我们刚下戏台,卸完妆赶过来,下课后赶回去,晚上有演出!”两人去洗手间涂了口红。“这样看起来精神点!唱念功夫练习需要时间,我们带着练,学生们一定能学好!”申留芳老师声音婉转悠长又通透,旦角表情投入,可以想象她在舞台上多惊艳。

  当非遗被保护,传统魅力重现,历史自信“新”起来!一年来,洪洞道情根植临艺这片肥沃的土壤,如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凌霄披云向日

  浮山剪纸——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临艺2023年2月美术、学前专业开设非遗课

  每周四上午8时,浮山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梁春兰和临汾市剪纸艺术家协会会长郭素勤准时开课。教室里,一双双眼睛紧随着老师灵巧的双手,一丝一毫舍不得离开。

  刘璇是2023级美术专业学生,她听课时眼神专注透着欣喜,偶尔低头记录。“我觉得剪纸很神奇,方方正正空白的红纸像被施了魔法,变化万千。老师讲剪纸寓意有趣极了!比如,牡丹代表富贵、石榴是人丁兴旺的意思、松树和桃子代表长寿,剪纸得连着不能断……”说这些话时,她的眼睛闪闪亮亮。

  “我进校园讲课20多年,都是短期教学,唯有这次是长期课程。我特别编写了三年制教材,准备以临艺名义出版。我告诉孩子们,作品要力求原创。做手艺这一行,只能靠自己去突破难关。只要肯攀登,什么都能剪出来。”梁春兰老师一番话,流露着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输血的目的是造血,学校想办非遗实践基地、想做文创产品等项目,吸引更多人来临汾,了解、实践、体验非遗。我热爱剪纸,是平阳印染布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临汾文化值得我们去挖掘,我相信弘扬临汾文化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郭素勤老师的话语掷地有声。

  当非遗被赋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文化能力“火”起来!临艺学生与非遗传承人互为新鲜血液,激发出文化创新创造力,生长出凌霄披云向日、不忘初心、勇往直前之精神。

  山花桃李飘香

  平阳木版年画——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临艺2023年5月美术专业开设非遗课

  平阳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国琦从去年开始,每个月都要空出一周时间给学生上课。早上7点钟出门,骑电动车20分钟到达,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前准备。

  整个教室墙上挂满作品,美术专业“人气”班长芦建翔飞奔进教室,跟在赵老师身边绕圈圈。

  “他想做传承人!”赵国琦老师笑眯眯地说,“这是我在临艺教的第三届学生,很有成就感。一年多时间,实现0到300幅作品的飞跃,两幅作品拿了省级奖项。我打算不断升级教学版本,目标是突破1000+作品。”赵国琦老师扫了一遍作品墙,坚定地说,“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结合,碰撞出许多火花,比如视觉传达、插画、艺术管理、文博专业等。我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学习古法传统技艺是为了去更广阔的艺术世界中翱翔,这样才能让非遗‘活’起来,证明传统是不老的神话。”

  “我从小就喜欢手艺活儿,电视上看非遗节目就入迷,非遗课上见到真正的传承人,我超级兴奋,想做传承人,老师说还要观察。我知道学艺急不得,得先练功夫。”芦建翔眉飞色舞地说。

  当非遗被发展,传统技艺获新生,文化精神“活”起来!市场孵化新业态,非遗作为活态的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产生活是其内在需求和历史使命。投桃报李,临艺作为平阳木版年画培育人才的“后花园”,盛开的浪漫山花必定收获累累硕果。

  月季花开四时

  翼城花鼓——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临艺2023年10月舞蹈专业开设非遗课

  “胳膊抬起来,开始!五六七,走!”

  “手放下,喊出声!来,五六七,走!”

  “一二三四,仓仓衣仓仓!”

  ……

  下午三点钟的舞蹈教室里,翼城花鼓市级非遗传承人肖军用自己独有的方式重复喊口令。“五六七,走!”这句话他说得最多,意味着学生需要一遍一遍、练习练习再练习。

  “要想敲好鼓,必须记动作、动脑筋、刻意练习,没有捷径!学生们现在已经从一个鼓加到三个鼓,学了两个学期,进步非常快,接下来要练习力度。”肖军指了指正在练习的学生们说。

  肖军和他的师父、年逾六旬的翼城花鼓省级非遗传承人张飞飞一起教课。两人每周四提前吃午饭后,开车近两个小时从翼城到临艺,教整整一下午课,再马不停蹄地赶回去。

  “在我学习技艺的那个年代,这所文化学校是我们心目中的艺术殿堂。如今在这里教学,我仍然以学艺时的初心给学生倾囊相授。我希望,未来每个师生都成为花鼓传承者!”张飞飞激动地说。

  “我们参加了市里举办的‘五一’贡院街非遗表演,在抖音平台收获许多‘小红心’!”临艺舞蹈专业学习5年的连怡瑄一脸自豪,她扑闪着大眼睛说,“老师打得好,表情好,有感染力。我有些羡慕,不过,我觉得我以后也能做到!大家都喜欢上花鼓课,一个下午过得太快了!”

  当非遗被融合,特色焕生机,灿烂文明“兴”起来!临艺与非遗传承人内外联动,开展多元化融合教学,学生绽放热情与自信的笑容,仿佛校园中鲜艳夺目的月季花,生机盎然,一年长占四时!

  百花艺韵校园

  “经过对这些非遗课的探索,美术和学前专业这学期新增四门非遗课——平阳如意葫芦、面雕、太平绣球与神山双头虎,孩子们热情度特别高。学校正在探讨与翼城浑身板、侯马皮影戏、威风锣鼓等非遗项目的合作。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地变化,我们信心满满,这条路是走对了。”临艺教务处主任、美术专业老师张青虎看着正在上非遗葫芦课的同学们向记者介绍。

  “老师,这个最大葫芦我可是加班加点才完成的哦!”

  “老师,咱们临汾到底有多少非遗呀!”

  “老师、老师,您二位都是咱们学校毕业的吗?那我们岂不成校友了呀!”

  “同学们啊,看好自己手上的葫芦,谁给你们的自信一心二用呢?”

  “当然是学校给的自信啦!”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

  阳光明媚,花开满园。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摘自《我与地坛》

  记者手记

  传承:从文化力量到文化自信

  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是教育部、省政府确定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中专”,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出三万余名优秀艺术人才。从2022年9月开始,搭建文化桥梁、创建校园非遗试验田,学生在非遗课程中感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自信,非遗课在临艺“热”起来,像花儿一样悄然开放!当非遗走进校园,被看见、被了解、被保护、被传承、被热爱、被创新……这背后所有的支撑,都离不开临汾这片土地持久、深沉的文化力量,这是临汾人民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更是临汾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的不竭动力!

  记者 王 鹏 柴亚虹 李虎威 来源:临汾新闻网

  稿件由临汾市台港澳办提供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