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眷顾上党盆地,在长子县,埋藏了2.5亿年的木化石群,在大峡谷,陈列着史前气候的秘密档案,在主城区东,安放了一台功能强大的“大空调”……这是解码长治独特气候成因的秘密通道。
A一台“大空调”——太行湿地的生态作用
地球表面的湿地覆盖率仅为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湿地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专家总结了湿地的六大功能——物质生产功能、大气成分调节功能、水分调节功能、净化水功能、提供动物栖息地功能、调节局部气候功能。而在长治,最让市民感同身受的,大概就是湿地的调节局部气候功能。
亿万年的自然造化之功,形成了漳泽湖,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镶嵌在上党阡陌纵横的大地上,并与周围的水域共同生成了一片珍贵的自然资源——太行湿地。
太行湿地面积约740公顷,域内河道纵横,沼泽密布,是山西省内保护最完好的生态沼泽湿地之一。
太行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当含有毒物和杂质的流水经过湿地时,缓慢的流速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起到了净化水质功能。而且,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上党盆地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作为山西省第一个省级湿地公园,集林业生态示范、湿地综合保护、生态观光为一体,太行湿地的调节气候的重要生态功能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更重要的是,太行湿地对于长治的气候,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四季分明、冬暖夏凉、湿润舒适的气候,正是得益于太行湿地这台“大空调”。对此,长治气象台最近完成的一项论证证实了这一点。
B气象“晴雨表”——地质时代的气候记录
在地球几十亿年的演变中,气候无疑是左右地球的最大力量。那么,人们如何知道亿万年前的气候状况?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天文学家沈括就注意到地球气候变迁遗留下来的某些痕迹——他从地层和生物化石的特征中,判断了地质时期发生过的气候巨变和海陆的演迭……这样的研究,近代被称为地质气候研究。
地质时期的气候只能根据动植物化石、地层沉积物以及冰川遗迹等间接材料来进行推断。也正因为如此,标本采集地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尤其具有代表性。
众所周知,在上党盆地内,有一条巨大的“裂缝”由壶关县东南延伸出境,这条“裂缝”内千峰竞秀,万壑争奇,山石如劈,清泉似练。这就是太行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
太行山大峡谷连接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处在我国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境内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据地质专家介绍,太行山大峡谷内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并且裸露着褶皱和断层构造,正是研究古代气候变迁的理想场所。
研究表明,大峡谷断层里蕴含着丰富的地质时期气候信息——中生代时,大峡谷的地质岩层已基本成型,到新生代后期的第四纪,大峡谷的地形地貌已具有现在的特征,大气中的含氧量也达到现在的水平。中生代和新生代期间,一直是比较温暖的气候,干湿则交替出现,第四纪后期气温下降,转入第三个冷期。同时,地质时期地球气候“冷——热——冷——热——冷”的变迁规律在这里也得到印证。
C解码“硅化木”——史前气候的秘密档案
长治地区流传的史前神话传说,内容众多,较为有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史前远古时期的历史真实,是我们了解史前远古历史原貌的唯一途径。但是,黄土地之下,难道就没有客观真实的物证吗?
1977年春,在长子县城西南10公里南陈乡团城村、苏村、壑则村一带发现了裸露出地表的古树化石群7处,约100余株,据地质学家鉴定,长治木化石群形成于2.5亿年前的晚二叠纪,属新生代第三纪范畴,为国家第一类古迹,举世无双。长治木化石群的发现,填补了世界木化石种类的空白。
木化石又名树化石、化石木,在地质学上称为硅化木,在2.5亿年前剧烈的地壳运动中,被泥土、沙石和火山灰覆盖的原始森林,由于二氧化硅水溶液的长期作用,逐渐形成为具有原始树木结构的硅质岩石。它所遭遇的氧化物的不同,又使它呈现出红、黄、黑、紫等不同的颜色。而红褐色的年代则最为久远,它的形成要比普通木化石早1亿年左右。因此,长治木化石群规模之浩大,分布之均匀,保存之完整,品种之珍贵,令人叹为观止。两亿五千万年前,正是燕山运动前期,我们无从详细知道漫长的一亿多年的造山运动如何让太行山变成了今天的模样,但这些木化石至少佐证了燕山运动前期即二叠纪三叠纪交叉期的上党地区的气候特征——两亿五千万年前,这里风生水起,温暖湿润,水草丰美,沟深林密,松柏常青,植物繁盛。九曲黄河流径漫长,因此,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上游的河源地区“全年皆冬”;渭河中上游地区为“长冬元夏,春秋相连”;兰州至龙门区间为“冬长夏短”;惟独长治,四季分明。看来,这种独特由来已久。
D细说“漳卫河”——浊漳流域的前世今生
浊漳河有西源、南源、北源3大支流,南源在长子县发鸠山黑虎岭,流至漳泽水库汇聚绛河、岚河、陶清河、石子河等,在襄垣县甘村汇西源后为浊漳干流;西源在沁县漳源乡的漳源庙,交圪芦河、白玉河、郭河,流至襄垣县甘村汇入浊漳南源;北源在榆社,入我市境内后,与蟠洪河、史水河合流,经关河水库后折向东南,至襄垣县汇入浊漳河干流。
浊漳河出省境后,在河北省涉县合漳村与清漳河汇合后,称漳河,在邯郸市馆陶县的徐万仓村,漳河与发源于太行山南麓陵川县卫河汇合,称漳卫河,后入海河。——这是浊漳河流域的现在状态: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
据史料记载,有历史上浊漳河的水道大致有三个轨迹——
其一:漳河直接入海。我国最早的记述水道的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潞水,是“冀之浸也”。而《水经注》则记载:浊漳之源,出晋宁路长子县……东北过冀州,又东北过瀛州,又东北过平舒县而入于海。对此,《史记》中“西门豹引漳水溉邺”的记载便是印证。
其二:漳河流入黄河。春秋时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在濮阳、沧州附近,把漳河拦腰斩断,合流入海。因此,《山海经》有“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其三:漳河汇入海河,是王莽新朝的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临漳县西南决口改道,新水道远离了漳河,从此漳河汇入海河。可见,在农耕文明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时段内,漳河流域属于黄河流域。(来源上党晚报)
中共长治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