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山区和资源大区,有闻名全国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和八路军总部旧址等28处国家一级保护的革命文物。
[地理位置]
武乡县位太行山区东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东经112026’至113022’。北纬36039’至37008’。东邻黎城、左权;西界祁县、平遥;北与榆社毗邻,南与襄垣接壤,西南与沁县交界。平面图上,疆界总长287公里。
[自然条件]
县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最短距离10公里。全县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3.8万公顷,耕地2.76万公顷。矿藏7种。主要河流5条,其中浊漳河最大,境内全长32公里。
[气候]
武乡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季风强盛。 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各地因海拔高低不同气候差异较大,最热的监漳滩,年平均气温约在10℃左右,境内年平均无霜期在150天左右,最长的城关地区,无霜期在170天上下,东西两侧山区,无霜期一般在140天,境内各地的地形、地势差异较大,年降雨量分布亦明显不均,西部地区降水偏多,东部偏少。分南、故城、涌泉一带年降雨量在580—600mm,洪水、窑湾、韩北一带降雨量在540—580mm。
[历史]
武乡县是根据境内有武山和武乡水而得名。其境域大约包括今榆社和武乡县中东部地区。城邑在今榆社县城北15公里的社城镇。 武乡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 这里就有人类居住。 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公元265年- 274年),涅县分为三县,即武乡县、 镣阳县和涅县,从此始有武乡县之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山西省划为七个行政区。武乡县属第三行政区,行署驻沁县。1939年7月,日寇侵占白晋路。同年阎锡山制造“十二月政变”。从此,武乡县脱离了旧山西省领导,属太行抗日根据地第三专区(亦称三分区)。1940年6月,日寇侵占段村。为适应对敌斗争形势需要,武乡县分成武 (乡)东抗日县和武西抗日县。武东、 武西两县均属冀南太行联合办事处三专署领导。1941年7月起,两县均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三专区。1945年8 月25日,段村解放。9月,武东、武西两县合并为武乡县。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乡县属长治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58年,长治行政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专署仍驻长治。1958年 11月,榆社县和武乡县合并,称武乡县。属晋东南专区。1959年7月,榆武再次分治。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分设长治市和晋城市, 武乡县属长治市管辖至今。
[资源]
武乡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白云岩、石灰石、大理石、铝矾土、硅藻土、天然矿泉水等,其中煤炭储量28.6亿吨。现有煤矿32座,年生产能力700万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
武乡县共有土地2432333.8亩,其中耕地615272.5亩。林地364097.7亩、园地24898.7亩、牧草地1146.7亩;建设用地75190 亩;水域面积40652.7亩,未利用土地1296771.9亩。按2001年人口计,人均占有耕地约2.9亩。
中共长治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