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视窗

上党肤理:农耕八节起源在长治

发布时间:2021-09-06 01:26:13

 

  安全的地理环境、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使上党成为中华民族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人类先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拓耕耘,繁衍生息,农耕文明的始祖炎帝曾在这里尝百草兴稼穑,制耒耜、得嘉禾,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重大转折。从夏至秦的历史阶段内,中原、两淮地区在遭到了屡次黄河决溃的重创之后,农业文明几度把它拦腰截断,黄河流域的农业格局也随之改变。

  A黄河力量:运营兴衰如棋子

  按照公认的科学论断,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之地在“北纬30°到40°之间黄河中下游地区”,又是在公元104年完全确立。这是节气起源地的时间和空间的坐标。

  二十四节气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农业生产,起源地的农业文明相对来说必然成熟发达,平稳持续。农业生产成熟发达才能产业需求历法规律指导的需求,而持续平稳才有条件做长期记录和观察,判断出物候、气象、降水等节气元素的规律和共性。

  也就是说,从新石期时期开始出现原始农业至公元104年之前,黄河中下游的哪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发达持续,而其政治、文化和战略位置又在黄河文明的核心半径之内,才幸运地成为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之地?当然,探究二十四节气的成因和发源,谁也不能忽视区域内能够轻易改变农业格局的最大力量。无疑,最巨大的力量是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大河滋润沃野和希望的力量不可估量,这条大河淹没家园和梦想的力量也同样无与伦比……历史,早已无情地在它的河床古道上刻下了它辉煌与苦难。黄河温顺的时候,孕育过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还有丁村人、河套人等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母亲的臂湾里繁衍生息,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时间悄然滑到了战国中后期,黄河突然变得暴戾了,它翻滚着巨浪,肆虐地冲向中下游,所到之处“膏腴之地,均被沙压,村庄庐舍,荡然无存”……从此,这条大河塑造华北平原易如反掌,改变农业格局更是如布棋子。

  据统计,从春秋时代的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49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共决口1593次,较大的改道26次,重大的改道6次,每次改道都是“泽国千里,掩州埋县,大量土地沙化,淹毙人口甚重”。

  B上党盆地:农耕文明初长成

  夏、商、周、秦四代,正是二十四节气的酝酿和形成时期,而这个时期,黄河对流域农业生产也开始发难了。到西汉时,有记载的黄河决溢11次。其中,公元前132年的决溢,洪水由泗水入淮,泛滥历时20余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决口,在中原大地泛滥长达60年——肥沃的两淮和中原地区,竟然连续80年泡在洪水之中。

  而这个时期的上党盆地,却波澜不惊,涛声不闻。地质学研究表明,中新世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华北隆起了巍峨的太行山,造就了神奇的上党盆地。由于群山屏列四周,地势又“与天为党”,暴虐的黄河对上党盆地无可奈何。

  这个时期,两淮和中原地区的农业本来已经相当先进,但却屡屡遭受黄河的重创,失去了国土和家园,饥饿的流民溯河而上,在固若金汤的上党盆地安居下来繁衍生息,适宜的气候、肥美的土地、蕴藏丰富的煤铁资源,加上他们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这个时期上党农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从春秋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对中下游施暴1593次,每次都造成大量的逃荒潮流涌入上党,这种现象2500多年间从无间断,至今,长治市还有很多成建制的“方言岛”,这些乡村居民都是祖上逃荒定居长治的,尽管他们早已融入了上党,但仍然保留着来自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的方言和风俗习惯。

  由于上党自古是“三晋的锁钥、中原之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这个时期,上党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已经高度发达,同时也成为了各民族互相融合、中华民族形成时期的重要地区之一。——这些史实不仅在典籍中被多次记载,也被考古发现屡次证明。

  C史海钩沉:漳水曾经入黄河

  所有文明的背后必然有一条河流。浊漳河古称潞水、横水等,上党因此曾得名潞州、潞安,浊漳河是长治的母亲河。《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在古代汉语中,“河”只指黄河,绝无分号。由此可见,漳水流入黄河,长治所当然地处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带——黄河流域中游。然而,现在的浊漳河切开千里太行东流注入海河,属海河水系,与“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相悖,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问题还得从黄河说起。历史上,黄河曾经有过1593次决口,其中重大改道6次。洪水来时巨浪滔天,“前涨未消,续涨骤至,田土村庄,荡然无存”,洪水退后,“气候恶化,河湖淤积,土地沙化,盐碱厚盈尺余,田野青草不生”……可以说,黄河决溢对农业生产来说是灭顶之灾,尤其是26次较大改道和6次重大的改道,不仅重新排列了山川河流水系等自然生态布局,而且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社会格局和历史走向。

  尽管上党位于高地,群山屏列,黄河的洪水断然不会涌入长治,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响,尤其是6次大的改道。姑且不说黄河大改道对上党地区的间接影响,造成直接后果的,就是王莽建国三年(公元11年)的黄河大改道,据《后汉书》记载:“在魏郡元城上决口”,洪水倒灌至合漳,由于东阳关大山的阻碍,才没有涌入上党。但洪水却“泛滥于济、汴之间60年。”这不仅佐证了黄河改道导致的水系紊乱,也说明这次黄河大改道对上党最直接的影响——由于黄河改道,《山海经》中记载的流入黄河的浊漳河,从此流经卫河并最终注入海河。

  D节气密码:神秘文字八穗书

  唐代书法家韦续在《五十六种书并序》中有一段记载:自三皇以前,结绳为政,至太昊氏,文字生焉。所谓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故字有六文: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 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又曰字有五易,苍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制隶书,汉代作章草是也。其八体者,更加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传信并大小篆,为八体也。后汉东阳公徐安于搜诸史籍,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也。又加二十三体,共定五十有六,列之于后: 一、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二、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 三、黄帝史苍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四、黄帝时……因卿云作云书。

  其中,“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从唐代至今,众说纷纭,神秘微茫,究竟有无穗书?至今没有定论,将来也不一定有定论。那么,究竟有没有八穗书呢?有学者认为,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比如科斗文、龙爪书、花草书、云霞书,反左书,五云书,连绵书,撮襟书、金错刀书等等异体文字,在很多异体文字在发现遗存之前,都和“八穗书”同样神秘,我不能因为没有发现实例就否定“八穗书”的存在。

  这里讨论的是一个书法范畴的问题,但这个神秘异体字背后的故事却更值得关注:无论作为字体“八穗书”是否存在,它本身透露着三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一,炎帝神农氏在上党羊头山;其二,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其三,炎帝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

  二十四节气的演变和八卦一样,一元生四季,四季生八节,八节生二十四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如此,嘉禾八穗,这样非常重要的农作物最初产于上党的羊头山,而炎帝(或其部落)用这八种作物用来代表农耕的八个时令,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中最核心的农耕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起源于上党的。(来源上党晚报,本版图片由大道无极提供)

中共长治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