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视窗

数据说话:长治气候堪称节气标准仪

发布时间:2021-09-06 01:26:13

  作为最有力的科学证据,枯燥乏味数据证实了长治对节气变换的反应十分准确。相比之下,数据背后的故事显得精彩绝伦——以天文仪器命名的涅河流域,竟然有两个孪生的村庄,村名相同、圜丘相同、地名相同、位置相同、排列相同……尘封的商代观象台遗址就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对它的发现和探索,最终会让人们清晰地看到我国天文历法婴儿时期的照片,毫无疑问,照片上还有天文历法的孪生兄弟,名字叫二十四节气。

  A节气旅游:沈阳旅行社瞄准长治

  70岁的刘汉东是老长治人,他说,每个节气的头一天和第二天就感觉不一样,比如大雪、小雪,长治极少有不降温的时候。所以每年霜降的那天,他都要穿上棉衣,“当天穿最合适。”他认为,长治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要不,节前节后的变化怎么这么准呢?”

  双狮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马平气告诉记者:他到过全国许多地方,节气变换就数长治敏感。“节气前后仅仅过了一夜,感觉却是大不同。”他甚至对开发节气旅游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让人们来长治感受节气变换,因为这是中国独有的感觉。”不仅长治市民,在千里之外的沈阳,“到长治体验节气变换”已经成为旅游卖点——

  6月23日,《沈阳晚报》第八版报道:由于很多游客都表达了感受季节变化的诉求,节气旅游在沈阳市已经渐成气候,充分感受到季节气候变化的地方,多家旅行社已经划出节气旅游的线路,旅游目的地——山西省长治市。

  报道中称:一家旅行社的周经理介绍说,长治是神农炎帝的定居地,正是在那个时候产生了历法,长治对二十四节气的变换感觉非常明显。这家旅行社在今年的7月份和8月份,都安排了从沈阳到长治的节气旅游线路。

  沈阳市民王先生也打算暑假时带着小学毕业的女儿去长治旅游,一边感受节气变换,一边游览正觉寺、百草堂等景点,行程为一周。而长治市气象局的历史气象数据也证实:节气变化的前后24小时,长治的气候数据和节气高度吻合,可以说是节气变换的标准仪。

  B六市对比:气候舒适度长治最佳

  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评价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标准之一,长治市气象局的专家利用30年的气象数据,和北京、西安、承德、太原、济南5个城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显示:气温、湿度、风力、日照、降水5项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气候指数,也就是气候舒适度,6城市中长治最佳。

  ——年平均温度数据对比显示:6城市中西安最高13.4℃,承德最低9℃,长治9.7℃,低于平均值1℃。4月份至10月份,长治平均气温高于承德2℃至3℃,5月份至9月份,则要低于其它4城市2℃至3℃,这说明长治的冬季更温暖一些,夏季更凉爽一些。

  ——降雨量与湿度数据对比显示,年降水量北京最多,太原最少,长治高于其它4城市平均年降水量20mm左右。加上长治是华北地区的富水区,冬、春季节空气湿度要明显大于北京和承德,略大于太原,小于西安,夏季与北京、太原接近,大于承德,空气相对湿度优于其他城市。

  ——日照和风速数据对比显示,北京、承德日照时数大于长治和太原,西安日照时数明显小于其它4城市。冬、春季节长治的风速要小于北京、太原;夏、秋季风速与北京、太原接近。也就是说,在冬、春多风沙的季节,长治的风沙天气要明显少于太原和北京。

  气象数据和比对分析说明,由于长治独特的地理和生态优势,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另外,30年气象数据也证明,长治素有“无扇之城”的美誉,确实有着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的确是一座宜人、宜居、宜游的魅力古城。

  C石破天惊:商代观象台藏身武乡

  农耕文明初期,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掌握季节变化的规律,就不得不对日月星辰进行长期观察,其中最重要的是“立杆测影”观察太阳运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刻“以正农时”。

  立杆测影的仪器是圭表。“圭”是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影子最长的时候是冬至,最短的时候是夏至。

  神农炎帝在上党培育出了“嘉禾八穗”,遂作“八穗书”以颁行时令,奠定了二十四节气的核心——农耕八节。那么,神农部落在上党长年累月地观察天象,难道就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吗?诚然,“表”是木杆容易腐烂。那么,“圭”却是高出平地的土台,难道也会被尘封吗?

  一座三层的黄土圜丘,高高隆起在武乡县贾豁乡古台村的台地上,上层直径30多米,二层40多米,三层近50米,厚度为2米左右,均是人工夯筑而成,当地人称之为磨盘顶。《晋书•天文记》中说“天如推磨而行”,把天空称为磨盘的,还有我国远古天文学流派盖天派。

  仅仅一个称呼当然不足以证明这个高台和天文有关,令人吃惊的是,圜丘所在的山梁叫做“朕监八平”,西北的高地叫做“司马角”,南面的高地叫“临水台”,再南面的高台叫“观圪顶”,几处台地夹着的小山沟,赫然名叫“黄监凹”!

  人工夯筑的高台围绕着磨盘顶排列,看起来毫无规律,但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名字,似乎深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因农事历法神农问天,而长治曾经的名字竟然与天为党。

  D玄之又玄:长治市竟有孪生村庄

  涅河静静地穿过上党大地,滋养着两岸的瓜迭连绵。《甲骨文字释林》中记载,臬水即涅水。臬,正是“立杆测影”的那根木头,所以这是一条以天文仪器命名的河流。

  于是,一个更大的谜团浮出水面:涅河岸边,沁县松村乡有一个村庄,村名也叫古台。本来村庄同名也是寻常,而这两个古台村不寻常之处在于:沁县古台村也有一个黄土夯成的圜丘,而圜丘的山梁,也叫“朕监八平”。更令人吃惊的是,武乡“朕监八平”对面的高起的台地叫“接神圪堆”,而沁县“朕监八平”对面相同位置,也有一高起台地叫“接神圪堆”。

  相同的村名、相同的圜丘、相同的位置、相同的排列、相同的名字……一切都指向那条以天文仪器命名的河流。如果说这一切和天文没有关系,恐怕也没有别的解释。

  果然,谜团被武乡县的杨彦文先生一一解开,他在史料典籍中发现了答案,也在殷墟甲骨文中找到了印证——《灵台秘苑》记载:“临水之台,主晷漏律吕”。也就是说,古台村的“临水之台”其实就是测量太阳运行的场所。

  “司马角”是远古三公之一,《通典》中“三公调阴阳”的记载说明,这是一个重要的天文职官。根据郭沫若在《殷契粹编》中的论断,“黄监”是商代负责祭祀参宿的专职官员。

  更为神奇的是,名叫“朕监八平”的山梁与周边隆起的高台,其实是按照二十八宿中参宿的形状排列,不仅地形与参宿一致,就连周围的村名、水名、地名都和古代文献中神农天文台的记载完全一致。

  由此,杨彦文先生得出结论:武乡和沁县的两个孪生古台村,是商代用来观察天文的观象台,从此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也不再是个秘密。 (来源上党晚报)

中共长治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