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间艺术

上党八音

发布时间:2021-09-06 01:43:31

何谓“八音”?据《辞海》所载,“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龠等属竹类。”上党八音会主要的乐器有锣、鼓、钹、小锣、胡胡、唢呐、笙、管。后来又增加了小镲、梆子、胡琴、笛子等,现在有的则配以铜管与电声乐器。但称谓上还是叫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始于何时,史无所载。但考辨散存于书志笔记中的零星记述,可以大致作这样的推论:它萌生于战国秦汉时期,脱胎于唐代乐舞和宋金队戏,形成发展于明末清初。

上党是凝聚大量人类文明的古晋圣地。浸润着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融会修磨,演绎着自己的辉煌。50年代初长治地区发掘“战国墓”,曾出土了8个编钟和16个编磬的事实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商代诸侯微子创建微子国时,就已经十分注重音律了。

春秋战国时代,音乐就已取得相当的成就。除儒家所极力维护所谓“治世之音”外,各国纷争,“礼坏乐崩”。民间的音乐不仅广为流传,就连帝君王侯也好俗乐而厌雅音。孔子与孟子都“恶郑声之乱雅乐”(《论语·阳货》、《孟子·尽心下》),但魏文侯却对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礼记·乐记》),梁惠王也对孟子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此时的赵、魏、韩三晋时期,民间歌谣与音乐也颇盛行,曾产生过《魏风》、《唐风》。赵、魏、韩与各诸侯国交往时,也礼乐相传。广为人知的秦赵渑池之会,也“鼓瑟”、“击缶”取乐。如此广泛的音乐交流,对于上党地区民间音乐的萌生已具备一定社会条件。

到了秦汉之后,中华一统,国运昌盛,国力强大,威加海内。帝王作乐宫中封禅东海,朝仙拜佛,因而宫廷音乐与庙堂音乐逐步兴起。这时的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庙堂音乐同生共存,且互相借鉴吸收,交相辉映。民间音乐的精华不断为宫廷音乐和庙堂音乐所选取变得更加鲜活丰富,而民间音乐也不断汲取宫廷音乐与庙堂音乐的优良成份与演出形制,丰富和发展着自己。汉时的鼓吹乐,就是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管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乐府诗集》引谳定笔记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班壹在秦末时避地娄烦,以牧起家,至汉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游牧“旌旗鼓吹”十分神气,后传入汉室,宫廷给以加工,备皇家之用,这就成了官方的“黄门鼓吹”。晋崔豹《古今注》云:“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对鼓吹乐非常看重,起始只为皇家所专,以壮声威,后亦把它当特殊恩赐之物,以给臣下。例如汉武帝时南越置交趾、九真等九郡,赐以殊恩“皆假鼓吹”;东汉时班超拜长史,亦“假鼓吹麾幢”。魏晋时稍为宽松,衙门督将王校悉有鼓吹。这种大范围的“假(给予)鼓吹”,打开了一条由官方流入民间的通道。所以民间而后也就有了鼓吹乐,迎神祭祀、婚丧大礼都有鼓吹乐以助气氛。《晋书·礼志》:“汉魏故事,将葬,设吉凶卤簿,皆有鼓吹”,讲的就是这一种情形。这种将鼓吹流布民间的事实,史书多有记载。是否也流到了当时的上党尚不可知,但从鼓吹乐以鼓、角、管等乐器为主,节奏热烈奔放,音响高亢宏亮并群体演奏的特点看,至少可以说,上党八音会是吸取了鼓吹乐的演奏形式与音乐特点,也可以说它对上党八音会的萌生是有着直接的影响与作用的。

唐代的乐舞演奏,有正散、雅俗之分。所谓正乐乃官方礼仪之乐,也即雅乐;散乐则为民间(或来自民间)之乐,即俗乐。正散之乐的演奏与作用不同,各个等级的待遇亦有区别(不过唐时的俗乐已大大压过雅乐,而广受欢迎)。在白居易的《新乐府·立部伎》中就有记述:“立部伎,鼓笛喧……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乐悬操雅音”。另据史载,唐玄宗李隆基“精于音律”,继位前为临淄王时,府中就蓄有散乐一班,作潞州别驾,亦大力提倡民间音乐。据《潞安府志》第三十九卷载:“唐时民间以玄宗自潞州还京师制【还京曲】”,时在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李隆基回潞州时,民众鼓乐歌舞相迎。在这鼓乐歌舞中,演奏【还京曲】自是不能少的,而演奏乐曲中“击鼓吹笙”、“笙歌鸣笛”当属势在必行。唐代白翁所记的散乐演奏,既有属打击乐的“击鼓”,又有属吹奏乐的“吹笙、鸣笛”。由此看来,这“吹、击”兼备的演奏,似可看作是吹打乐的雏形。

宋金时期民间音乐在上党地区较之唐代更为繁盛。从演奏的形制与乐器的使用上看,比唐代更为讲究,配伍也近似现今的八音会。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壁画“露台表演图”,乐队十二人两边八字排座,所用乐器有拍板、笛子、笙、箜篌、杖鼓、排箫、管子、琵琶等。高平西李门二仙庙宋代石刻“队戏图”中,乐队的乐器有拍板、托鼓、杖鼓、箫、管、笛等。还有一个佐证是,宋金时期上党地区有为数不少的舞楼(乐楼),是专供演奏乐曲的队戏用。每到节日,这些乐楼则要演奏乐曲和队戏祀神娱人。平顺县九天圣母庙的宋代舞搂、沁水县嘉丰郭壁始建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的舞楼,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演奏乐曲的场所。从其高大雄伟奢华的建筑形制来看,可以推想,当年演奏乐曲的盛况当不同凡响。

从现存唐与宋金的文献资料可知,此时的民间音乐不仅是“吹打”的特点突出,而且乐器使用也更加繁多,演奏的场所、乐队的形制都是比较讲究的。应该说,此时八音会脱胎的条件完全具备了。

中共长治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