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现代名人

赵树理

发布时间:2021-09-06 01:59:14
原名赵树礼,乳名得意,别号齐民,曾用野小、黑丑、启明、甲士、理尚在、吉成等笔名。人民作家,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人。

 出身于一个中农家庭,因受高利贷盘剥,家境衰落,土改时已降为贫农。

 幼年跟祖父识字,聪明好学,六岁即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读私塾时,“四书”倒背如流,甚为先生钟爱。14岁给本村一富户子弟当“书童”,得以到瑞氏镇县立第二高小即榼山高小读书。

少年时代,赵树理就小学喜爱地方民间文学、民谣、鼓词、评书、上党戏......优秀的上党地方文化,为他后来的写作提供很多宝贵的借鉴。

 1925年,19岁的赵树理考入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在长治)。在四师,他接触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读了《共产主义ABC》等宣传马列主义的小戏子,进一步提高了革命觉悟,他生性幽默,喜欢唱戏,给同学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大革命浪潮中,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推选为全校十名学生代表之一。

 1927年春,经王春、常文郁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该年冬,他参加了驱逐反动校长姚用中的著名“四师学潮”,是运动的中坚,斗争的骨干,最后学潮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转入低潮。阎锡山在山西“清党”,大肆捕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白色恐怖中,赵树理被迫离开学校,辗转在太岳山区、阳城安泽、济源一带,摇铃行医。这时,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流浪,任教,行医的颠沛流离生活中,赵树理亲睹了恶霸地主、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亲身感受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1934年,他先后发表了《铁牛的复职》、《龙盘峪》、《有个人》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

 1936年,赵树理在“上党简易乡村师范”任国语教员,他公开宣传革命,致力革命文艺大众化,并创作了有韵小剧《打倒汉奸》,上演后,受到群众热烈欢迎,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斗争。

 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八九月间,经牺盟会特派员要崇德、红军团长桂承志介绍,赵树理重新入党,先后担任阳城牺盟会特派员、阳城主张公道团团长、专署民宣科科员、抗日政府烽火团团长等职。1939年调任《黄河日报》任副刊编辑。

亲身的经历及生活的积累,使赵树理创作活动一开始就主张写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化作品,并付诸于实际。他认为:只有深入生活,用民族语言、民族形式,才能写出通俗化的作品来。

 1943年5月发表《小二黑结婚》,这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我国新文学史上一篇里程碑性的作品,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对这篇作品极为赞扬,说:“象这样在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教师,还不多写”。是年秋,赵树理调华北新华书店任编辑,专事创作,直至全国解放。后赵树理又写过《李有才板话》、《李家庄变迁》等深受群众欢迎的作品,被誉为“农民作家”。

 1949年9月,他以作家代表光荣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参加了开国大典。

 1956年9月,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并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文代会”上选为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

农业合作化时期,赵树理在平顺川底、武乡监漳等农村深入生活。1953年写成《三里湾》。这部小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思想的巨变。1958年又写出《锻炼锻炼》等名篇,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进程中,农村各类人物的思想变化,斗争,受到全国广大读者的欢迎、好评。

 六十年代,赵树理在上党地区兼职深入生活,又写出《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热情呕歌了刚正不阿、求是务实、艰苦奋斗的实干家和革命精神。

 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代杰出的作家,他那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作品曾被译为俄、英、法、日等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文化大革命”中,这位著名作家无辜受到批判、斗争,1970年9月23日,在残无人道的迫害下,一代大师含冤去世。

 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为赵树理恢复了名誉,1978年10月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赵树理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为永远缅怀这位人民作家,工人出版社出版了《赵树理文集》市卷。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有《赵树理全集》5卷。

中共长治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