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陶行知在徽州

发布时间:2022-02-14 15:42:04

□ 林文胜

编者按:陶行知出生于歙县,是中国著名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更是徽州教育的先行者。为纪念陶行知先生和传承他的教育精神,本期开始连载栏目推出中篇小说《陶行知在徽州》。

说起徽州,都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认识。其实是明清徽商鼎盛时的写照。多山寡田是自古以来的实情,于是耕种不足以兴家,便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生存谋略。这一丢,便丢出许多富商大贾,赚了钱便要光宗耀祖,于是有了许多典雅恢宏的庄园。然而到了清末,国势衰微,徽商没落,庄园十有八九倾颓而无力修葺。再加水利不兴,经年旱涝,血吸虫病流行,生息自然凋敝。更兼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于1863年前后率军入徽追击“长毛”(徽州人对太平军的俗称),经历多场激战,残杀民众,焚毁民房,世态更趋衰落。清末的徽州,可以说是百业凋零,世态炎凉。

歙县是徽州府衙所在地,是徽州政治文化中心,然而此时也繁华不再。城衙往西七里,坐落着叫黄潭源的小村庄。村北丰乐河宽敞清澈,村南一片农田尽处屹立的屏风山挺拔青葱,东西都是平坦的农田。可见黄潭源在多山的徽州是极佳的风水宝地,在农耕时代是可以丰衣足食的鱼米之乡。小村周边遍植树木,多为杨树和柳树,可以想象风和日丽时杨柳婀娜的姿态,以及太平富庶时是怎样的一种田园生活。村口在东,正对歙城。一条青石板路将村庄分为两半,从村尾蜿蜒到村头。村头几棵水口树都是杨树,高大苍劲,见证了村子的历史。一条名叫狐狸坑的小溪绕村头而过,一座单孔石拱桥把青石板路与通往歙城的小道相连,掩映在杨树荫里。挨桥的溪水边筑了多处石台阶,是村人浆衣浣裳,甚至洗澡饮牛的地方,几块捣衣的青石散浸在台阶前的水中,周边长满了青苔,面上却是锃光发亮。虽然正值国家多难,世事衰微,但这石、水,似乎没有半点愁容,风景依旧,容纳饮食男女的说笑戏谑。

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十六日),正值秋收时节。一个依谱取名世昌的婴儿,在黄潭源陶家巷的一间平房里,发出第一声啼哭。他,就是后来享誉全球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

陶家在黄潭源定居时间并不长,属于客姓。建村始于唐代,因黄氏聚族而居取名黄屯村,后易名黄潭源。1510年(明正德五年),祖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的陶渊明后裔,始祖明子公迁往徽州,定居歙县西古溪村。1714年,十一世祖舜廷公又由古溪迁至黄潭源村。舜廷公敬仰先祖,因陶渊明号五枊先生,便建五枊祠,陶姓聚居地取名五枊巷,即后来的陶家巷。因此到十六世世昌出生,陶家宗亲血脉在黄潭源繁衍五代,历时近180年。

(未完待续)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