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邬氏敬义堂坊

发布时间:2022-01-11 09:59:44

□ 叶永丰

邬氏敬义堂坊位于祁门县箬坑乡邬家自然村,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

邬氏敬义堂坊,就是立于邬氏宗祠——敬义祠大门处,与祠堂大门融为一体。牌坊前1.2米之处是一条1米多高的埂塍,叫做“虎背骨”。背靠小金山,面临马山河,村基与河面落差在10多米以上。邬氏族人选此筑村建祠,自有他的前因后果:金山邬氏原住赤山之南(祁门文昌门),为64世的续德公之裔孙。由于村基地势较低,距离河面又近,一遇河水泛滥,就会“水漫金山寺”,吞噬了族人的无数生命,苦水害久矣。为避水患,69世的俊杰公带着族人,择金山高坦而居,看中的正是这高高的地势、阔阔的地带,族人世世代代可免受水患之故。

牌坊外形呈“日”字形,二柱一间三楼门楼式,典型的明初二柱一间三楼式石坊。牌坊高6.15米,宽4米(包含两柱宽度),内宽3.2米(二柱间的实际距离),石柱高4.75米(含底座和石础),宽0.4米。牌坊两柱材质为青砖砌成,底座和石础为黟县青。柱耳与下枋头为砖雕。牌坊的圣旨牌中间竖排题写“敕封”二字,上枋与下枋之间横排题写“封侯世裔”四字。下枋底下是进出祠堂的大门,门高3米,宽1.5米,贴有对联一副,上联:“求学应以宏博渐进为贵”;下联:“读书必有基础次第而升”;横批:“为国育才”。

关于“敕封”之说,邬氏族内世代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村中有个做木材生意的商人,名叫邬世太,在饶州府设有木材商行,声誉传扬四方。邬世太的名声也传到了皇帝的耳中,听说他的木材是来自牯牛降的原始森林,年久坚固,有质量保证,便决定采购邬世太商行的木材修建皇宫。皇上即刻差人前往饶州与邬世太签订了上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要求翌年六月交货。和朝廷签好合约后,邬世太立即赶回金山殿(邬家另一称呼)收购木材。经过一冬的紧张忙碌,于次年早春就收到了上万立方米上等原材。万事齐备,只欠东风。幸好天公作美,汛期比往年提前了十多天,河水爆满,浩浩汤汤。邬世太通过水运,快马加鞭,不敢有丝毫懈怠,终于赶在规定的期限内把木材运到了京城,提前交货,受到了皇帝的夸奖。邬世太一激动,就把木材全部捐给了朝廷,分文不取,皇帝被他的慷慨义举所感动,赏赐他“尚义”二字,并恩准他回家建家祠,可仿宫廷形制建筑“五凤楼”门楼,这便是“敕封”一事的由来。从此,邬世太成为祁门县有名的木材“御商”,载入了明朝万历年间所编辑出版的《祁门县志》。邬世太果然没有辜负皇命,不惜花巨资建起一座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五凤楼祠堂,借用皇帝敕封“尚义”之意,取名叫“敬义堂”,可与邻村——历溪王氏的合一堂相媲美,闻名遐迩。

1950年,邬氏族人在维修敬义堂时,连同门楼——五凤楼也一起拆掉了,没想到却上演了一出“悲剧”:祠堂修好了,而“五凤楼”则已无法复原了。据村中老人说,五凤楼的每块砖头都有特定的榫头,因为事先不知就里而没对每个榫头依序编号,拆散后便成了乱砖一堆,没了头绪,故而拼配不起来,只得仿照湘源廉宪坊的样子,依葫芦画瓢,改建成现今这个模样,虽气势锐减,但气质仍存,别具风韵。而五凤楼拆下来的那些砖块、石料只得全部封存起来,至今还堆放在敬义祠寝堂的阁楼上,指望有朝一日能遇上能工巧匠来帮助重整“旧河山”,恢复成原状原貌。

邬氏敬义堂坊内墙(进门)左手墙脚边竖着一块石牌,上首横书“合约永禁”四个大字,为正楷阳刻;下首竖书碑文,为正楷阴刻。

明清时期,前来徽州讨生活的流丐渐多,乾隆之后尤甚。来自安庆、池州、宁国等地流民,拖家带口,大规模涌入徽州,在深山里搭棚居住,开山种植,炼炭烧灰,从事各种营生,他们被当地人称为棚民。一些赌棍、乞丐也乘机窜入徽州,致使赌博、盗窃、强讨强要之事屡屡发生,危害地方,激起公愤,于是,便有了“合约永禁”碑。据说,像这样严禁流丐的石碑在祁门比较多,大多集中在祁西一带,如,离邬家三里之距的栗木村就收藏着一块“严禁流丐”的石碑,内容相差无几。祁门博物馆《徽州文书展览》中也有一份这样关于严禁无籍流丐强讨强要的“布告”,还有一份联户抵抗流丐的连心合约。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