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由馆藏绿釉瓷枕浅谈瓷枕文化

发布时间:2021-12-29 15:00:49

□ 戴雯雯 文

说起宋朝,不得不提独领风骚的宋瓷艺术,“五大名窑”更是珍品频出、驰名中外,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工艺史上令人叹为观止的辉煌成就。说宋瓷,离不开瓷枕,它独树一帜、

不可或缺,是宋瓷艺术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黄山区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瓷枕——宋吉州窑蕉叶纹绿釉瓷枕,馆藏一级文物,1986年12月新丰三保墓出土。瓷枕长38厘米,宽17.3厘米,高8.8厘米,中空,枕面微凹,前低后高,器型较大。该瓷枕通体施绿釉,釉色莹润,远远望去呈翠绿色,好似一张盛夏中郁郁的荷叶,给人带来阵阵清凉,又宛如一汪碧绿的湖水,滋润心头的烦躁。仔细端详,枕面不规则八角形开光内刻有五片摇曳的芭蕉叶,每片叶子都有锯齿形的边缘和纤细的叶脉,错落有致,形象生动。颇有“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的意境。瓷枕左右两侧对称分布着花卉、鱼鳞等纹饰,前为形象生动的鱼鳞纹,后为排列整齐的钱纹。瓷枕上的花卉、鱼鳞、钱纹等均为美好吉祥之物,以物寄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通过外在事物寄寓美好的祝愿和理想,以达到趋吉求祥的心理需求。

我国使用枕的历史悠久,《诗经·陈风泽陂》中就有“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记载。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之后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作为枕头。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原材料的丰富,逐渐有了玉枕、陶枕、漆枕、瓷枕、竹枕等,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

今人大多认为瓷枕“高冷硬”,做枕头舒服度不高。当你看到瓷枕,可能会疑惑:这又硬又冷的东西如何作为枕头使用?宋人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关于瓷枕的说法有很多,其中一说瓷枕是古人夏日消暑必备之物。古人头发较长,尤其是女性更是各种高耸的发髻,夏季睡觉相当闷热,此时瓷枕就派上了大用场。瓷枕一般为陶瓷打造而成,自带凉气,里面是空的,最下面有空穴之处可通风,四周可透气,古代女性把长头发枕在瓷枕上,既可支髻固发,方便梳理(瓷枕不挂脏、不缠发),又可消暑纳凉、清凉沁肤。陈万里《陶枕》一书中写有“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苏轼词作《蝶恋花》中有“玉枕冰寒消暑气,碧簟沙厨,向午朦胧睡”。寥寥数句就道出了瓷枕消暑怡神之功效。

此外,瓷枕兼具保健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瓷枕虽硬,长期使用却大有益处,可促进颈部血液循坏,疏通颈部脉络,调节人体血压,防止颈椎骨质增生。小一点的瓷枕放在脖子后面,还能对抗各种肩颈毛病,就像现代汽车座位上的脖颈靠垫,能按摩颈部,缓解疲劳。

关于瓷枕的高度,俗语称“三寸无忧,四寸长寿”,古人认为三寸至四寸(今10厘米至13厘米左右)最为合适,这与古人推崇“高枕无忧”的观点不谋而合,古人提倡侧卧的睡姿,侧卧的姿势比仰卧更适应“高枕”。现代实验调查发现,人睡觉用10厘米高的枕头时脑电波最为平稳,人也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同时人的颈椎是有弧度的,而瓷枕一般正中间设计有一定弧度,大多为U型,有的瓷枕还专门为颈部设计了托盘,使用带弧度的枕头,比较符合人的睡姿习惯,也较为舒适。由此可见,瓷枕的高度和弧度也间接印证了瓷枕有益于身体健康。

瓷枕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在唐朝,瓷枕造型多是长方形,尺寸较小,有睡枕及脉枕。到了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在所有瓷器中,它地位较高,不仅仅是一种“卧时蔫首之具”,相比较其他瓷器,它造型多样别致,有椭圆形、长方形、八角形、如意形、银锭型、扇形、卧婴型、美人型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采用刻、划、剔、印、堆塑等装饰技法,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艺术性。此时,瓷枕的装饰纹样也极其丰富,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游鱼、警言诗句等等,雅俗共赏,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瓷枕逐渐从实用品转向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兼具实用、观赏、陈设之多重价值,折射出时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工艺美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宋朝的瓷枕南北方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北方以磁州窑的白地黑花枕为代表,南方则以景德镇的青白瓷枕和吉州窑的绿釉枕为代表。馆藏宋·吉州窑蕉叶纹绿釉瓷枕就是南方吉州窑的代表之作。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创始于五代,繁荣于宋。著名古陶瓷鉴赏家周继海先生以“十窑一珍”概述宋瓷风貌,其中“一珍”即指吉州窑。吉州窑的低温绿釉是受宋代北方瓷窑影响而生产的,是吉州窑的早期产品,器形有碗、盆、枕等。装饰技法以刻划花、印花为主,纹样有蕉叶、缠枝花卉、水波纹等,艺术风格简练洒脱,素雅清淡。

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逐渐被其他软枕所替代,但清末民初仍有人使用,直到20世纪瓷枕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瓷枕,这朵宋瓷艺术中的奇葩,散发着千年的人文气息,极具所处时代的特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时光流转,物是人非,但那些描绘在瓷枕上的生动画面,表现出的人生情趣却千年不散,如醇酒般经久耐品。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