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艺术投资

从徽博馆藏谈徽派竹刻

发布时间:2021-12-29 15:00:18

□ 陈照军

在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珍品中,有多件明清时期的竹刻笔筒,其中有一件清代的竹刻留青山水笔筒,利用原生竹的自然形态,用留青技法刻画山水纹饰,气韵温雅,包浆浑厚,令人爱不释手。每次进馆,我总细细揣摩,将它和另一件馆藏的竹刻山水人物纹笔筒互为对照,从中感受传统徽派雕刻技艺的精湛。我从小就喜欢书画和篆刻,一直也喜欢描绘类似“竹林七贤”这种前贤名士的形象。

2001年开始的一个偶然机会,我接触到竹刻,马上就喜欢上了。在没有师傅教导的情况下,我通过自学和好朋友的点拨,逐渐摸进了竹刻的大门。后来找到组织,加入黄山本地的竹刻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习徽派竹刻的创作,潜心研究传统人物刻法。徽博的藏品是我不断学习的源泉,也是我借鉴传统、推陈出新的依据。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和竹刻已深入到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学术界认为,先民们在远古时期通过在毛竹上刻划记事,就已诞生了最初的竹刻作品。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说:“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竹刻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也记载了(唐)德州刺史王倚有一支毛笔,竹制的笔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中间刻军行一辅,人马毛发、亭台云水,无不精绝。”这种主题和技艺相融合的作品,需要相当的水准来呈现。这从一个方面说明,竹刻文化在唐宋时期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而作为传统徽州四雕文化代表之一的竹刻,自明清以来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佳作。徽博曾编印出版过馆藏文物集,在《文玩清供卷》里收录明清竹刻笔筒精品13件。通过那些以刀代笔,因材施艺,通过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不同雕刻技艺手法,生动形象地利用留青、贴黄、镶嵌等不同形态的表现形式,传递着典雅高古的艺术感受。我在2007年正式成立竹刻艺术工作室,专门研究留青竹刻,10余年时间对徽博藏品反复研究,可以说略有心得。留青是利用竹子表皮的青筠进行雕刻,竹青的厚度在0.01~0.02毫米左右,通过多留、少留和不留的方式对画面进行层次处理,以刻出书画用墨那种五色的效果。留青竹刻属于浅浮雕范畴,但比浅浮雕更具韵味。时间越久,竹青和竹地的反差越大,视觉效果则更丰富。

徽文化是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手艺人如何从艺术馆的藏品中潜心学习,获得启发,然后在竹刻创作中继承和创新,在题材上凸显徽州的文化符号,将青山绿水、和谐家园的现代生态理念融入作品中,从而使得现代的徽派竹刻既能展现传统的技艺,还拥有当代的审美意识和社会理念,从而活化传统,使徽派竹刻不断发展,不断得到社会的接受,这既是我们需要面临的现实,也是学习和提升自己修养的机会。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