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陶行知在徽州(十一)

发布时间:2022-04-07 10:44:15

  □ 林文胜

  “我,我们,交不起钱的。”翠仂终于从喉咙里挤出了这句话。

  “你们家穷,我知道,不要交学费。”唐校长非常痛快。似是要解释一下原因,又说:“这孩子,我非常喜欢。”

  曹翠仂一时喜得不知如何是好,双手在围裙上不停地搓,双唇抖着却说不出话。陶文浚更是惊喜万分,整理一下衣服,就准备磕头行拜师礼。唐校长赶忙伸出手拦着:“我们不兴这个,不要了。你回家准备一下,明天就来上学。再见。”说完,他拍了下陶文浚的肩膀,满脸悦色地离开了。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5岁的陶文浚进入崇一学堂。

  听说唐校长免费收了好友的儿子,章觉甫非常高兴。他又立刻找到唐校长,核实了事情,还提出安排陶文浚住在学堂,免除陶文浚每天往返黄潭源路上劳顿,以便专心一意读书。至于三餐,他主动提出可以在自己家搭伙。唐校长自然答应。章觉甫又赶紧找到曹翠仂,说了自己的安排,让她晚上回家好做准备。第二天一早,陶文浚就背了简单的行李随母亲来到学堂,章觉甫已早早地等着,带着他安置了床位和座位,还见着老师就介绍,拜托以后多关照。陶文浚就感觉章老师异常亲近,胜似家人,也就什么事都听他的,十分尊敬。

  九

  崇一学堂虽是教堂办的学校,但只有极少基督教义的教育,更多现代开明的教育,广设英文、国文、中国史、西洋史、数学、理化、医学、地理、音乐、体操等课程,可谓中西合璧。章觉甫老师就是既担任通事(翻译),又兼任医药医学课程老师。学校还有中籍教职员3名,一位张老师教音乐、体操,一位叫程修之的老师和另一位王老师教经学、国文、修身和历史等。唐校长也兼教员,担任了英文、理化等七门课程,可见他是一个博学的人。

  到学校的当天,唐校长就把其他几位老师聚到一起,当面测试陶文浚之前所学,也叫摸底。陶文浚对答如流,文思敏捷,尤其表现出记忆惊人,思路开阔,文章顺畅,甚至算术的功底也极好。大家一致认为他已经有极好的国学基础,今后应该侧重西学。于是决定让他直接插班二年级学习,一年级老师认为他尚有欠缺的学科内容,则由老师在课余稍加辅导补缺。于是陶文浚开始了一段极为充实的学习生涯,各种新知识新思想扑面而来,让他兴奋,让他惊喜,让他感觉如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废寝忘食地探究,以至很快成为学子中的翘楚,各门功课都十分优异。

  学堂在籍学生有姚文采、江粹青、程家庚、章文美、章文启、汪邦镐、汪邦嵘、朱家治、汪嵩祝、洪范五、程祖贻、汪邦钊、汪邦祁、汪邦钧、张枝一、汪采白等18人,都是家境殷实、好学上进,且经过了蒙馆私塾熏陶有相当旧学根底的,因此学风极为端正浓郁。陶文浚与洪范五、姚文采同住一个寝室,因此最为要好。一日晚课后,3人在寝室里谈起今后的志向。姚文采说是要学医的,治病救人是最善的事,况且洋人称国人为东亚病夫,是国人普遍体质羸弱的原因。洪范五说是要办图书馆的,因为国弱是因为国人普遍缺少知识,他要发动国人多读书。轮到陶文浚,他却不言语,眼望桌上的煤油灯沉思,那眼光深邃而凝重。“你呢?你今后想干什么?”姚、洪俩人的催促唤醒了陶文浚。他把桌上的墨研了研浓,拿起毫笔蘸饱了墨水,起身站到墙前,写下一行遒劲的字:“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这一举动,让姚、洪俩人感觉到陶文浚的沸腾热血,肃然起敬。

  崇一学堂的学习,让陶文浚汲取到以前极少接触得到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眼界大开,世界观得到改变。不但对旧学的一些思想观点有了质疑,如王明阳的“知行合一”说,还明白以前相信迷信也是错的,因此敢于打破世俗去做事。

  在崇一学堂,陶文浚接受了许多新思想,和同学们学着唐校长的发型剪了辫子。一个星期日,他到万安走亲戚,见老表曹子云头上还盘着辫子,就说:“现在革命了,都不留辫子。”随手拿来剪刀,“咔嚓”一声,剪掉了他的辫子,惹得老表哭了半天,并要找他算账。他却嘻笑地跑了。

  (未完待续)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