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匾额说辞——循陔

发布时间:2022-04-07 10:48:17

  □ 吴卫华

  徘徊徽州的古街巷,熟悉的不仅是那些马头墙,而且有那别具一格的门楼匾额。很多时候,你会禁不住驻足停留,细细辨认那些久远的文字。也许你一时之间,不会明白这些匾额的题字内涵,但你穷源深究一番后,定会颔首低眉,点头称是。

  我所关注的这幅匾额是黟县西街一户人家门上的匾额题字,半边已经被石灰水糊住,但是仍可辨识字体痕迹——欢补循陔。

  “循陔”的“陔”,形声。从阜,亥声。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即今日所说的“田埂”,“南陔”也就是“南边的田埂”。

  查阅资料,可知循陔出自《诗经》,其中有《南陔》,据毛苌注:“《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但是已经失传。据今天的资料记载,在《诗经》上没有内容的《南陔》诗,是一首礼生对逝故者赞颂孝子行孝的诗篇。《南陔》为六笙诗之一,有目而无诗。《南陔》《白华》《华黍》为前三篇,是燕(宴)飨之乐。《诗·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洁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有其义而忘其辞。”《礼仪·乡饮酒礼》:“竹入堂下,磬南北而立,乐《南陔》《白华》《华黍》,后用为奉养和孝敬双亲的典实。”

  今天所存的是晋代束晳据毛苌传补作。《文选·束晳〈补亡诗·南陔〉》:“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闱,心不遑安。”李善注:“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其父母。”后因称奉养父母为“循陔”。

  我在一博友的博客上阅读文章,居然得知《南陔》诗完整地保留在梅山的丧葬祭祀中。那么这样看来,“循陔”一词,出自“循彼南陔”,也就在情理中。

  据记载其诗有三章,摘录如下:

  循彼南陔,言釆其兰。彼其之子,罔或游盘。眷恋庭帏,心不遑安。馨尔朝(夕)奠,洁尔晨(夕)餐。

  循彼兰陔,厥草油油。彼其之子,色思其柔。眷恋庭帏,心不遑留。馨尔朝(夕)膳,洁尔晨(夕)馐。

  有獭有獭,在河之涘。凌波赴汩,噬鲂捕鲤。嗷嗷林鸟,受哺于子。养隆敬薄,惟禽之似。勖嗟尔虔,以介不祗。

  如此看来题额的人是熟读《诗经》的。西街历来多是商贾大户人家,儒商的传统,培养后代读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更何况懂得诗书的人家,讲究以礼待人,尊老爱幼。按照李善的注,可见是警示后代子孙要以愉悦的心情来供养父母的。

  昔日黟县城里有一句俗话:余家好祖宗,程家好儿孙。有人说这是嘲笑余家的祖宗溺爱后代,也有人说是余家教育后代得法,代代相传,榜样后人。我们暂且不去说这些,但是我们可发现一点就是,古代的徽商经商得法,赚得金钱,养家糊口,更有商家大贾,不忘本,时刻警醒自己,荣华富贵是从何而来。

  徽州历来闭塞,与外界的交流不多,很多人年少就出外做学徒,学得一技之长,经商致富后回家置办田地,培植后人,从儒学,希望改换门庭。他们深深懂得,自己的成功是怎么来的。百善孝为先,子不嫌母贫,母不嫌儿丑。这样尊老爱幼的传统在徽州普及到村村落落,那些楹联、匾额、门楣、砖瓦等等的装饰上,“孝”在时时提示着后人。

  清代著名学者赵翼的《<陔馀丛考>小引》说:“余自黔西乞养归,问视之暇,仍理故业,日夕惟手一编,有所得辄札记别纸,积久遂得四十馀卷,以其为循陔时所辑,故名曰《陔馀丛考》。”可见,前人很重视赡养老人。父母在,不远行。浪迹天涯,唯有父母日思夜不能寐。徽州常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说法。但是徽州人善解人意,子孙后代并不怪及父母,所谓“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这匾额可能是子女自身力行且教育后人要孝敬父母长辈而题的。

  看看西街这些民居,你就会明白。这匾额的前半是“欢补”。什么意思,我不得而知。查询诸多的资料,我也不知其中的涵义。权且释义前半,有待方家商讨。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