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凌如焕:行善尽孝美名传

发布时间:2022-04-19 10:23:26

  □ 李 军

  在休宁县西南的溪口镇碜溪村,有个名叫“晒袍坦”的秀丽小山村。这里山清水秀,宁静祥和,民风淳朴,宛如世外桃源。在村西后山“小王充”,有座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清代大墓,由巨大青石砌起的10余米高台上,设有三屋拜台,墓碑(该墓现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清晰地显示墓主人为凌右文及其配偶汪氏,另有“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兵部左侍郎奉旨还籍侍养愚丹侄如焕顿首拜题”字样。

  凌如焕何许人也?他为何要奉旨还籍侍养叔父凌右文呢?

  据记载,碜溪凌氏自歙县沙溪迁入,“世以耕读为业,不事商贾,乡居教授,文学行谊之士,世不乏人,足称邹鲁之乡。”至明嘉靖年间,碜溪人开始步入商海,经商致富且贾而好儒。

  碜溪人凌右文当年在“上海之根”松江一带经商,生意顺利,寄籍上海。膝下无子的他,收养了侄儿凌如焕。出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的凌如焕,自小在养父养母的精心抚养下长大,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康熙五十四年(1715)四月,十年寒窗的凌如焕金榜题名,考中进士,授庶吉士。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月散馆后,为翰林院编修。

  雍正六年(1728)十一月,凌如焕由翰林院侍讲升任湖北学政,留任至雍正十二年(1734)二月。旧例各给新进书籍而令缴银,名书价,他到任后即令禁绝之。

  凌如焕任湖北学政期间,特将明忠臣杨涟玄孙杨可镜选为拔贡生,但杨可镜朝考时,文却不合格,有议将凌如焕降级调用。雍正皇帝特旨褒扬忠义:“杨涟父子两世忠义,其子孙虽文不工,亦当格外造就。杨可镜准作选拔,入国子监读书。凌如焕免其降级。”

  雍正十一年(1733),凌如焕第四次来到“屈原故里”归州(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盛赞屈原“文章鼓吹呼六经,愤世嫉邪,道德炳麟于千古。孤忠为国,何恤杀身成仁?九死殉君,不辞舍生取义。其在三楚,固为第一流人。历乎九州,亦属无双国士”。他还亲自捐银并指示归州府维修好屈原祠(历三年完工),归州拔贡生向治为此专作《凌学院捐修屈公祠记》以示后人。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凌如焕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风瑟瑟,树萧萧,拽滩水落新滩高。蜀道青天不可上,横飞白练三千丈。居人欢喜旅人愁,千盘万折过陇头。”在湖北期间,他见三峡一带滩高石巨水险,特别是新滩等处流急浪高,常致船毁人亡。雍正十二年六月,他特奏请在三峡水道险阻处广设救生船,以救护往来商旅,留下“三峡救众生”之美誉。

  时朝廷规定,百姓开垦荒地种田,水田六年、旱田十年后始按普通田地征税,谓之“升科”。凌如焕在地方任职时发现,有些地方官吏为了增税,垦少报多,始成定额后,到了“升科”之年,按册有余,按亩不足,接任之官势必在里甲之中摊派,给百姓造成一定负担。他奏请应将相关虚报官员一并查处,而对于其中似田而难于成熟者,如泥面石骨之田,土气本薄,垦熟较迟;滨江滨河水田,一遇涨水,复淹浸之,应予详确斟报后再视情升科。

  乾隆二年(1737)七月,卢沟桥一带发生洪灾,凌如焕奉旨前往查看,并会同当地官员做好灾民安顿工作。他回京后由所见场景奏请进一步改进赈灾程序,建议今后各地如遭突发灾害急需赈济时,不必等部文到日,可许地方官先行安排库银仓粮,亦可倡导乡里富户捐资助力,以免灾民流离失所,得以恩准。乾隆皇帝谕称凌如焕为“能办事之人”。

  时年,凌如焕还撰写了《敬陈风化之要疏》,力陈乡约在乡村儒学教化中的作用,此文对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有一定意义,被收录《皇朝经世文编》。

  乾隆三年(1738)四月,凌如焕为兵部右侍郎。当年六月,他在赴江西担任乡试正考官途中,经杭州北新关时,发现纳税中“冗费”现象严重,给百姓造成负担,给财政造成不必要的开支,即奏除此弊。

  乾隆四年(1739)二月,凌如焕任会试副考官,录取了庄有恭等一批勤政爱民之士。

  “百善孝为先”,凌如焕始终不忘叔父叔母的养育之恩。乾隆六年(1741)三月,年逾八十的叔父凌右文病重,年前已迁兵部左侍郎的凌如焕即奏请给假归养,得旨:“凌如焕著给假数月,省视伊父。如伊父身体已健,仍来京供职。若尚须在家侍奉调养,再具摺奏闻。兵部侍郎且不必开缺。”乾隆皇帝还特赐御书福字。九月廿八,凌如焕又上奏:“伊父病患未克痊愈,更兼两目昏盲,举动需人扶掖,实有不能远离之势。恳请将兵部侍郎开缺。”得旨:“凌如焕准其在籍侍奉伊父,其兵部侍郎员缺著汪由敦调补,礼部侍郎员缺著赵国麟补授。”

  乾隆七年(1742),凌右文病逝。凌如焕按例守孝三年后,已花甲之年,便不再为官,在家潜心著述。乾隆十三年(1748),按察使翁藻、知县王健创办申江书院(今上海市敬业中学前身),作为举贡生童月课文会之所,慕名延请博学多才的凌如焕担任院长。凌如焕主教期间,除教学经史子集文章外,还传授《司马光传家集》《近思集》等实用之学,颇受学子好评。

  凌如焕喜好诗文,存有《应制集》《楚游集》《读史集》《皇华集》等诗文集。乾隆四年正月,他与同乡汪由敦(时任侍读学士)均赐在乾清宫参加九十九人御宴,并恭赋成章。他在游览苏州西山观音寺附近的明月湾时,曾留下“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之名句。其题画诗“茆堂深鏁碧溪湾,闲看溪云日往还。图里掀蓬君记否,桐庐江接富春山。此新安程生笔也,悬诸书室中,烟云之气布满几席,不减溪山无尽图。”2017年曾亮相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

  乾隆十四年(1749),凌如焕病逝,墓葬上海下沙东。其子凌应兰,乾隆二年进士,曾任江西万安县知县,主持重修云兴书院;侄凌应龙,乾隆元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可谓“一门三进士”。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