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绿滋馆主吴士奇

发布时间:2022-03-25 13:16:27

  □ 吴军航

  古老的徽州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明清之际,徽州涌现出一大批文化艺术家,奠定了坚实的徽学基础,为今天的徽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整理点校徽州古籍是我们徽州后学义不容辞的义务。在新年的钟声敲响前夕,《绿滋馆稿 考信编征信编》点校一书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明代史学家吴士奇所著。点校整理由吴有祥、吴军航完成。《绿滋馆稿》九卷,是吴士奇个人文集,包括文八卷、诗一卷。《考信编征信编》七卷,是其史学杂著,体例属传统目录学的“史评史钞类”,集中体现了吴士奇的史才、史学和史识。整理者以万历刻本为底本,以严谨认真的态度,遵循古籍整理的原则和方法,综合运用“校勘四法”,对此书的不同版本作了认真细致的校勘,匡谬补阙,择善而从。书末附有整理者搜集的吴士奇佚文及相关序跋三十多首(篇),以及考论文章《明末溪南吴氏“一门六中书”本事发微》。

  该书在点校整理过程中得到了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杜泽逊先生的热情指导和充分肯定,并且在百忙之中抽空写序,以资鼓励。北大张鸿鸣博士也为查阅资料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吴士奇(1566—1639),字无奇,号恒初,斋名绿滋馆,徽州西溪南村人。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次年成进士。约在天启初年(1621),晋太常寺卿,故人称“吴太常”。时魏忠贤阉党秉政,朝政日非,吴士奇“以疏斥魏珰,遂致仕归”。后来朝廷“以叙平川功,赐钱二百缗。命以原官起用,”地方巡按也连向朝廷十余荐,但他绝意仕进,坚卧不起,里居十四年,以著述终老故里。在家乡期间,吴士奇与当地文士汪廷讷、谢陛、潘之恒、毕懋康、程嘉燧、李流芳等人均有交往,其文集《绿滋馆稿》中保留了这方面的若干资料。吴士奇久任地方官,留心当时的国计民生,对盐政、漕运、钱法、边备、教育等问题都有所建言,只是因他官微言轻,没有引起执政者的重视,其观点对于今天的史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此外,他所作的若干明代仕人及徽商人物传记,可与正史互参,也保留了不少珍贵的徽商资料,对当今的徽学研究不无裨益,这也是吴有祥、吴军航整理点校该书的主要原因。

  《绿滋馆稿》原刻于万历末年,今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考信编》二卷与《征信编》五卷合刻于万历年间,但卷前书名分别写作《绿滋馆考信编》《绿滋馆征信编》与《考信征信编》原来别本单行,属于两部书;今国家图书馆所藏的《绿滋馆稿》与《考信征信》则合为一函,原因可能是两书的书名均含有“绿滋馆”三个字,且两书卷帙均不大,遂将两书合为一书。《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73册即据明刻清印本将两书影印(齐鲁书社1997年版),且将《考信征信》置前,《绿滋馆稿》置后。前书可见其“史才”之精,后书可见其“文笔”之美、人品之醇,所以吴有祥、吴军航也将两书一并点校整理。在整理点校过程中,也发现了一点小问题即此书的刊刻时间问题。按古人刻书,往往事先请人作序,作序之年通常要早于刻书之年,所以《考信征信编》的实际刊刻时间,很可能是在天启年间,即吴士奇辞官归里之后,所以称其为“万历刻本”是不准确的,严格说,《绿滋馆稿 考信编征信编》是天启刻本。

  这次点校,吴有祥、吴军航选用国家图书馆所藏的万历刻本为底本,参校了《史裁》(《四库存目丛书,史部》144册)的相关文字内容,并参校天津图书馆所藏的康熙重印本。天津图书馆重印本首卷附有康熙十七年(1678)施閠章所撰的《吴太常传》,有助于了解吴士奇的生平事迹。除了版本对校之外,对于各版本均漫漶模糊的一些字,则采用陈垣先生“校勘四法”中的本校,他校和理校法,参考正史、野史、方志、文集的相关记载,尽量做到匡讹补阙,还其旧观。

  整理点校者吴有祥、吴军航均系徽州西溪南镇人。月是故乡明。他们都有浓郁的家乡情结,都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远在四百年前的新安画派是家乡人貌写家山。今天,作为家乡人的吴有祥、吴军航面对家乡的大好山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受启发,他们心中总想着要用所学特长为家乡做一点事情。于是,在三年前就欣然合作,出版了《明清西溪南诗词选》。而这一本《绿滋馆稿 考信编征信编》点校就是继续先前的热情和动力,也算是为家乡作了一点微薄贡献。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