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军
乾隆四十年(1775)四月二十一日,紫禁城太和殿内,天下贡士们汇聚于此参加殿试。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起,此日举行殿试已成为定制。
之前由礼部组织的会试,此科主考官为嵇璜,副考官为王杰、阿肃(满),分别于三月初九、十二、十五开考了三场(每场三日),各场试题分别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论语》);“‘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孟子》)。四月十五日,会试放榜,158名新科举人喜登杏榜。
殿试后三日,四月二十五日,在太和殿举行了传胪大典。一甲吴锡龄、汪镛、沈清藻三人,进士及第;二甲王春煦等五十二人,进士出身;三甲张士凯等一百零三人,同进士出身(注:休宁县状元博物馆平政堂左侧展墙上张挂有此科大金榜)。
此科158名进士中,二甲第二名戴心亨与二甲第二十五名戴均元为叔父关系,其弟戴衢亨三年后中状元;三甲第四十三名戴震,休宁隆阜人,时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是清代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经学家。另二甲第七名王念孙,精通经史、精熟水利,后亦成为训诂学大师。
此榜群星璀璨,新科状元便显得更加光彩夺目了。状元何许人也?吴锡龄,字纯渊,徽州府休宁人。休宁县自古文风昌盛,此前已出过11个状元。上科(乾隆三十六年)状元就是休宁人黄轩,此科状元吴锡龄再加上其后的乾隆四十三年状元戴衢亨、乾隆四十五年状元汪如洋均为休宁人。也就是说,自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五年接连五科状元均为徽州人(乾隆三十七年状元为歙县人金榜),其中四名皆出自休宁,于此成就了“连科五殿撰,休宁四状元”之美名。至光绪六年,休宁人黄思永高中状元,休宁历史上共出了19位状元,被誉为“中国第一状元县”。
吴锡龄的老家大斐村(现属休宁县齐云山镇环居村),位于休宁县城西北部的云头山(又名“大斐岭”)南麓,北对黄山,南望白岳(今齐云山),恰在黄山白岳间。该村周边修竹环绕,村中有口半月形的池塘,风景独好。“大斐”原名“大榧”,为教后人诗书继业、礼义传家,遂以文采斐然之“斐”字改村名为“大斐”。吴锡龄高中状元后,家乡村民在村里吴氏宗祠“尊德堂”悬挂“文魁武威”金匾。
吴锡龄的父亲吴思英为康熙年间秀才,吴锡龄三岁时,父母就因感染伤寒双双病逝。同父异母的哥哥吴长龄是名增贡生,为了抚养吴锡龄,毅然放弃学业,替人当账房先生以挣钱养家,并延请名师为吴锡龄授课。吴锡龄从小懂事异常,为家中放牛、砍柴、种菜、挖野菜,同时勤奋进取、好学不倦,十六岁时考上了秀才。
乾隆三十六年(1771)秋,吴锡龄参加江南乡试中举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吴锡龄参加会试未中,后“中正榜”(在会试落卷中选取内阁中书及国子监学正、学录,另填一榜)授内阁中书。乾隆四十年(1775)正月,被选任军机章京,入直军机处。据统计,在清朝,类似吴锡龄在内阁中书任考上状元的,还有毕沅、金榜、戴衢亨、梁国治等9人。
“中书会试必有中鼎甲者。”据《藤阴杂记》记载,相传内阁大堂西边有棵老槐,可谓神奇。遇会试年,就有喜鹊在此树上结一巢,便有一名参加会试的中书中鼎甲。乾隆四十年,此树却结了数巢,果不其然——状元(吴锡龄)、榜眼(汪镛)、探花(沈清藻)、会元(严福)皆落在内阁中书。
五月十二日,吴锡龄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五月十四日,在新进士引见皇上的“恩荣宴”上,乾隆皇帝见吴锡龄眉清目秀,甚是喜爱,有意试探一下新科状元的才学,于是问吴锡龄:“那日大典,历经诸多宫殿,其中名联佳句可还能记得?”吴锡龄脑中立刻闪现出那日随礼部官员出太和门、经午门中门出宫到长安门放“金榜”的一幕幕,所见联句随即一一脱口而出。乾隆皇帝听得连连点头,禁不住高声赞叹:“过目不忘,真乃奇才也!”
乾隆四十一年(1776),吴锡龄翰林未做满一年,尚没散馆再任其他职务,就骤然病逝。乾隆皇帝闻知后叹道:“可惜徽州吴状元!”因“吴”与“无”字谐音,在场的徽州籍大臣们听罢后无不潸然泪下。
吴锡龄中状元后,还曾为湖北汉口紫阳书院(清康熙三十三年由旅居汉口的徽州商人创建)题匾“洙泗薪传”,落款为:“乾隆乙未季秋月/赐进士及第/敕授承德郎翰林院修撰/充四库全书纂修加一级/休宁后学/吴锡龄敬题。”正如休宁籍同科、大学士戴均元所说:“吴锡龄人虽不寿,但乡情已显。”
吴锡龄离世后,其子吴若曾由拔贡入选吏部文选司,成为七品京官。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