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卫华
桃李园,是西递村中留存至今,少有的完整私塾之一。人们对于西递的认识,就在于这个村子的文化氛围浓厚,说起来村子不大,可是几百年过去了,仍然在感染着后人。
领路的导游深知人的心理,带领游客在这里徜徉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人们在这里驻足细思量,就如匾额:桂林一枝。
咋一看,还真的难以明白其中的含义。走在园中,少不了会多看看,思考这里面的文化存留。“桂林一枝”出自《晋书》卷五十二《郤诜列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帝笑。
郤诜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后遂以“桂林一枝”等称誉人才学出众。原为自谦之词,谓己只是群才之一。后用以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
典故很精彩,所以后人引发遐想。诸如“折桂”即为登科。清代蒲松龄有一联:才得风檐片幅,已足当齐鲁之大观;行占桂林一枝,岂止坐僮仆之新敬。蒲松龄一生才华横溢,最终没有登科入仕途,心中难免郁郁。有兴趣的话,在蒲松龄的故居中可见一斑,这副联出自《与益都王禹臣亲家启》。
“桂林一枝”为历代文人所称颂,宋代诗人杨万里在《送赵判官端国趁班改秩》诗中如此陈述:与君相逢又相别,人生聚散如霜叶。桂林一枝三十年,诸公交章荐遗贤。他对于自己当年折桂的得意,而今三十年过去,岁月流逝,他对人生自然又是一番感悟。
清赵翼的《黄雨歌》:“桂林一枝定谁折,黄色上眉先报喜。”自注:“时诸生方乡试。”可见诸多的学者对于折桂的认识,还是十分切合自己的认识认知的。对广大读书士子来说,桂花树具有独特的象征,往往被视为科举中第的吉兆。而且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时间,多在秋季农历八月桂花盛开之时,而桂本是传说中月中神树。蟾宫折桂,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
桃李园,寓为“桃李满天下”。这所私塾的名声不小,从这题名额就可见,先生的才华预示着学生未来折桂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所以今天这里的游人如织,多想借助,期望他人折桂。正如杜甫所说:“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这里是私塾嘛,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初启蒙场所。学得文武事,货与帝王家。这是千百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引以为自豪的箴言。那么从私塾起步的教育,势必是最值得重视的。
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就是在于徽州的乡村十分重视教育。所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的商人在取得丰厚的资本后,并不是拿来再生产,而是来教育后人,改变自身的命运。徽州商人被称为儒商,就是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商人,经商与读书相互依持。经商为读书入仕创造经济条件,而读书为经商运筹帷幄,而且在徽州这片土地上出现了诸多的私塾,也为那些无法获得功名的读书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西递,在明清时期经济昌盛达到了顶峰,培养后代读书也就很重视,私塾建设势必跟得上时代步伐。走进古老徽州大地的私塾,你不得不为前人的伟大而喝彩。他们的精神至今激励着我们,读书求知,是社会进步的积极要素。
走进桃李园,多是敬仰。抬头所见,处处留痕。可见昔日这里是书香门第,谁不想折桂,光宗耀祖?之所以青石镌刻如此匾额,一方面是对未来的展望,另一方面也是告诉读书的士子,先天的才华,还需后天的努力。
如果你有心走进去,你会听到不少故事,让你感动。
匾额,往往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慨啊。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