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谏官周怡的少年轶事

发布时间:2022-03-18 14:58:14

□ 张辰保

明代的太平县,重熙累洽,人才辈出,拥有一段被世人称颂的时光。“邑介黄山,山峻峭少屈伏。水出麻川,湍急不可回折。”“君子多劲直自遂,不为不义屈。”(明·崔涯《众乐亭记》)“盖士大夫谈道而嗜义者,彬彬也。”(明状元焦竑《贞烈祠记》)“即节家巨族,其子若弟,亦恂恂然,布衣蔬食,绝不作世俗软媚态,盖所谓质而愿,忠而悫也。其为文亦因之。”(明太平县知县张廷榜《校艺序》)

太平县康熙旧志道出了其中缘由:“太邑罗近溪、王龙溪、钱绪山诸先生,常主教其地,而乡贤周给谏怡、杜文学质,俱面领微言,以故后之学者蒸蒸蔚起,莫不家周邵、户程朱。”一是当时有很多理学大家常来太平主教讲学,二是出现了像周怡等一批文人儒士的引领作用,使一方文化昌盛。

而谏官周怡,是明代太平县文化历史上耀眼的一颗明星。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寻溯到那个时代文明的脉渊,能遇见那个时代文化发展的缩影。

周怡是明史上著名的谏官,他先后担任河北顺德推官、吏科给事中、南京太常寺少卿等职。《明史·周怡传》载:“周怡,字顺之,太平县人。为诸生时,尝曰:‘鼎镬不避,沟壑不忘,可以称士矣。不然,皆伪也。’……立朝仅一岁,所摧击,率当事有势力大臣。在廷多侧目,怡益奋不顾。”

清代的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认为周怡“顾太平自唐天宝四载分县以后,其能挺名臣之节,著循吏之声者,实惟公一人,与天都青弋竞胜焉。”曾国藩也认为周怡是“‘致良知’三字成德发名者”。

周怡原名周恞,字顺之也是友人取的,“怡旧名恞,初试于邑,偶以音之同也,而书今名,遂因之未复。友人字以顺之,尝闻之师曰:‘人之生也,直以直养而无害,斯顺之矣’。又曰:‘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吉直之道也,不以直养面临徒以顺焉。’(《周恭节公文集·三字说》)

周怡“号都峰,后改讷溪,别号都华野人,世居宁国太平之县。前高祖端庆公,曾祖德夫公,祖全公,号仙源,俱不仕,潜德弗耀,隐于农亩,门单祚薄,惟忠信礼义,孚于闾里。父本秀公,字宗实,号西畴,礼义自守,孝友尤著,以先生文林郎顺德府推官考满,赠如其官,继因穆皇帝登极覃恩,以先生加赠中宪大夫,南京太常寺少卿。太平称世德之族,公家为首。先生由进士出身,立嘉靖隆庆两朝,前后以谏显,天启初追谥恭节。”(《周恭节公年谱》)可见他出生于黄山脚下很普通的农耕家族,立明两朝,以谏显。

据年谱载,周怡是明孝宗弘治十八年乙丑十二月丁卯辰时出生,换算成公元纪年,是1505年12月18日早上7至9点钟出生的。他母亲姓刘,同母的兄弟还有周忭和周恪,都是不喜欢成群扎堆玩的孩子。

周怡小时候,天资很颖异。在太平老县城一带,就有一个“周怡正头”的传说。

传说周怡小时候有歪头的毛病,他和家人也不怎么介意。有次邻里小孩做“包公审案”的游戏。轮到周怡时,他认真对待。此时路过的老伯方弼看见周怡一本正经的样子,也不禁打住脚步观看了一会儿,看毕,他笑着对周怡说:“哎呀,小周怡做官像是有点像,就是头歪了,不像是个好官。”此话谁知是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周怡回家就问母亲,“头歪了怎么办?”母亲说,“头歪是颈子的毛病,小孩子家只要按摩按摩,把头摆正就行了。”小周怡认真照着母亲的话,靠着自己坚强的毅力每天坚持按摩,坚持正头,从不间歇。几年后,当周怡进县学的时候,谁也看不出他曾经是歪头了。

据《周恭节公年谱》载,确有此事:“少偏头,或戏为言曰:‘汝头偏,不可以做官。’先生信然,是夜于月下,照影自直。次早人见之,头竟端正。”他偏头可能是从小自然养成的习惯,等到他意识这个不好的习惯时,立刻纠正。这对于一个五岁的小孩子来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还有一件事,也是能看到五岁的小周怡,在临事时,显得很机警。有一天,他到伯父竹居公周本正家去,一进门,见伯父在房间里兑银子,当时刚好有客人来,他伯父恍恍惚惚就急忙出房相迎,桌子上的银子,就堆放在那,慌忙中也忘记收藏起来。小周怡看到后,就站在那,一直不离开。等到他伯父送走客人,转身才惊想起那房间里的银子忘记收,看见周怡站在门前,问之曰:“汝在此,何为?”周怡即答曰:“吾见伯父银,此处看守耳。”见五岁的小周怡遇事这样冷静对待,很惊奇,此后伯父对他就特别钟爱。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六周岁时,周怡就上了乡学,见上学和放学遇到老师都要拱手作揖行拜礼时,周怡即悟道:“是揖者,揖吾师也。然则先师孔子,吾岂不揖也。”自从那以后,每天早晚上学放学,一经过县城的文庙,他必到庙前对着孔子座像,行揖拜礼。无论刮风下雨天,都这样一直坚持着,“人多异之”。而且从小周怡性格端正沉静,遇人蔼然和气,彬彬有礼。邻村方姓长老百里公方必通,他平日里是不轻易表扬别人的,见到小周怡跟其它小孩不一样,不同凡响,“尝语其子弟曰:‘吾见周怡其人不凡,后来必光大伊闾,汝等不可以慢也,当敬重之。’”(《周恭节公年谱》)

周怡天赋颇高,八岁时就对《诗经》特别感兴趣,学习态度特别端正。到了十三岁,他潜心用功更甚,在读书学习上,更加刻苦勤奋。当时养晦公项焕是这一带的名师,也是“食禀县庠”的老师,水平很高,以至项老师认为,周怡的学习用功,达到了“师亦自谓莫能及”的程度了。

真是应了那句俗话,“自古英雄出少年”。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