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陶行知在徽州(八)

发布时间:2022-03-25 13:15:27

  □ 林文胜

  六

  这无疑是对好学的陶文浚一次沉重的打击,凭读书出人头地、兴家耀祖的理想似乎遥不可及了。暂时谈不上继续读书,何况七岁的妹妹文渼已经辍学在家。于是陶文浚只得定下心来帮助解决家里的生存困难。此时,除了体力尚不强健,他已是里外的一把好手。与母亲一道织麻卖麻、种菜卖菜,与父亲一道砍柴卖柴、种稻收稻,独自一个人也能烧饭炒菜、挑水养鸡。一有空还找些书看,或是练习书法,也教妹妹一些学问。

  面对聪慧而懂事的儿子,长生心里是极为愧疚的,实在不忍心因自己的无能而耽误儿子的前程。一日,长生带了儿子各挑一担柴到歙城上路街去卖,遇到一亲戚。这亲戚看到陶文浚,而他是知道陶文浚读书的一些事的,便叹可惜,劝长生还是要想办法让孩子读书。长生叹气。

  亲戚忽道:“这上路街就有一位很有学问的先生,叫程郎斋,在家开私塾,我是认得的。”

  长生大喜:“不知能不能说下情?”

  亲戚是热心肠,当时就带了长生父子上门。见到程老先生,说明了缘由和家庭状况。程老先生碍于面子,便测试陶文浚一些学问。谁知这一测试倒让他感兴趣起来,立马同意让陶文浚在他门下走读,也不收半分学费。

  从此,陶文浚开始了一段半工半读的学涯。每天,他砍一担柴火挑进城出售,卖完就去程郎斋处上学。虽然时间不定,时早时晚,程老先生对他却是格外开恩,随到随教,甚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两人犹如忘年之交。陶文浚也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虽然艰辛却不抱怨,几乎是废寝忘食,在程老先生的指导下,系统完整地学完了《四书》《五经》,国学基础愈加厚实。他还十分孝敬老师,常担了柴去,或是拿些自种的山芋、萝卜、青菜,更是加深两人间的师生情谊。

  从黄潭源到上路街往返近20里,陶文浚早出晚归,路上总是很急,甚至要小跑。但到两处地方,他是要平心静气有仪式感地走过去的。

  一处是太平桥。太平桥横卧在练江上,东衔古城,西起太白楼,俗称河西桥。建于明弘治年间,长268米,宽7.1米,是多孔巨型石拱桥的代表。传说,古代民间只准建单孔桥,造双孔便有欺君之罪。歙县一寡妇为修善事,建造了这座16孔桥,因为双数犯了王法,钦处剥皮之刑,致使寡妇含冤而死。所以后人又称太平桥为“人皮桥”或“寡妇桥”。太白楼,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了此楼。也许是对诗仙的景仰,或是对寡妇的悲悯,或是对古人智慧的尊崇,陶文浚走这段路时,便要将鞋脱下,光着肉脚沉稳地走过,而那冰凉的青石板,总带给他许多古远的遐想。

  另一处是上路街入口处的八脚牌楼。八脚牌楼又称许国牌坊,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八脚牌楼,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额字出自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许国,字维桢(1527-1596年),歙县人,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相传,许国万历十二年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又获准回乡荣建牌坊,以示功德。但徽州牌坊很多,如果建四脚的,雕工再好也不会凸显,于是想造八脚的。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