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匾额说辞:爽延朝旭

发布时间:2022-03-22 09:49:59

  □ 吴卫华

  这座房子的朝东向门楣上,有四个字:爽延朝旭。如果你熟悉西递的话,一定会清楚这是村中的“仰高堂”。

  它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10多年的历史,是西递最古老的宅院,占地面积132平方米,为一进五间三楼建筑。它占天不占地,说来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写照,也是它保留到今天,让我们了解明朝中后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证。

  西递村中,明代房屋保留至今不多。这个村子由上而下发展,明清是最繁盛的时候。众多的游人都被其高屋建瓴吸引,不免会走进去。仰高,语出《论语·子罕》:“仰之弥高。”可引申为敬慕;又有《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孔颖达疏:“于古人有高显之德如山者,则慕而仰之。”可见,这是一处敬慕圣人、祖先高显之德的宅第。

  登楼后,你会发现房屋的朝向与门口朝向并不一致。一般的房屋都是面南背北,可是现在的大门却是朝向东方。登楼者在这里要看见村的全貌实在是太勉强,人们悻悻下楼。

  站在门口,人们却发现大门上的匾额有味,会长久驻留。不过,难解,也是让游客汗颜。

  其实,这门楣不在正门,而且正门早已经封死。何时封闭,不可考证了,飞檐与青石门框还可看得见。或许是早先的主人设计并不符合后来者的风水理念吧。

  “爽延朝旭”。今天众多的释义多是关注了后者:朝旭。大门的朝向是面向东方,早晨东方太阳升起,就照进门里,多么爽朗啊!“朝旭”,不就是“紫气东来”吗?

  有兴趣,你可以查网络上有关“朝旭”的一些出处:

  唐代韦承庆《灵台赋》:“怒则烈火扇於衡飇,喜则春露融於朝旭。”

  元朝冯子振《十八公赋》:“午曦斜而东箔撤蔽,朝旭警而西櫺透明。”

  清代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若红者,则一轮朝旭,如树头之高挂铜鉦已。”

  而“爽延”却是不见解释。为何?这可能是它来自门前的溪流。它自西向东,一路坦然,哗哗而来,潺潺流过门前。这算是房居者的独创想法吧?

  门前流水尚能东!西递,本是奇事。而此水,又是村子的生活源泉。有兴趣,你可观察门前这条河边房屋脚下的青石根基。几百年过去,现而今都有两米多深,下到水边,需要拾级而下。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我居住在隔壁,曾亲眼见过人们在溪水中淘金捞银。这条溪流,上上下下被挖过很深。临溪而建房屋,不惧洪涝,可见此水带给人们是怎样的愉悦。

  看来“爽延”,指眼前的河流是可以的。一个村子是否兴旺,水是最关键。自古以来,西递水如金。房屋能靠着溪流而建,必得有实力者方可建,缘溪行,可见桃花。阳光灿烂,心情愉悦。

  “爽延”,指这条奔流而下的溪流,是房屋建造者的心理感应。“延”可当水流来解释,这块匾额的解释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况且,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房屋的主人很高明,藏锋内敛。如此,你可以细致观察如今“爽延朝旭”的匾额上方的马头墙,重重叠叠。房居的主人,为聚集(太阳)光芒。早晨,旭日东升,早早的就感受紫气东来了。

  说到此,朋友又向我提供了一条“爽延”的线索,那就是道光皇帝《养正斋诗集》中有:“凌高神结构,平敞蔽清虚。纳爽延高下,当炎任卷舒”。尽管说的是“凉棚”,细细一想,有道理,或许正是后来主人对于自己改建门向,以及把朝阳纳入门内的心情吧。

  我不知以上的解释是否适合,但是后来者的文化品位远超前任主人。徽州遍及乡野僻壤有众多的才人俊秀,饱读诗书,不负书香门第的盛名啊。

  正因此匾额的特有“朝旭”,以致后人想搬取套用。在西递的大街上,后来者也在道路圆门口上方,题上“爽延朝旭”的匾额。只是门前无潺潺的溪流,取“朝旭”,只是符合方向而已,却无“爽延”意味。

  其实,匾额的理解,很多时候,来自造物者最初的理想,乃至梦想。文化的内敛往往蕴含其中,传统文化正是展现民族特色的关键。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