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海军
今年清明上五城扫墓,经过五城老街,忽见两边十几条小巷都新嵌了巷名标识牌。上街有条小巷,一直叫不出名,至此方知它叫“当铺巷”。不容分说这条小巷内不知何年一定有当铺。当铺这个词早已离开了人们的生活,这两年似乎有点复苏的迹象,街面上偶尔能见到一两家新开的当铺。这让我想起了孩提时常传唱的一首民谣:“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开当铺……”螺,是指螺旋型的指纹。人的指纹有两种形状,箕型和斗型,斗型即为螺。小时候,小孩聚在一起便常互相数十指中有几个螺,嘴里则念着民谣。只有一个螺的会有点失落,仿佛长大以后真的会受穷。小时候见到的当铺的确不少,不只海阳城里,几乎每个集镇都能见到一个大大的当铺,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想要富,开当铺”。
当铺属金融业,最早可追溯到西汉。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就有典当的描述,那时叫“质”,即以物质钱,司马相如经济困顿时就曾当了袍子买酒喝。盛唐时期,当时200多种行业,从事典当业者为最多,时称“僦柜”。杜甫有诗:“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想喝酒没钱,只得当衣服。白居易有诗:“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人一穷便顾不得以后,为纳租甚至连赖以糊口的桑园也典给了别人,这也反映了当时典当业非常普遍。作为一个业种,它自然要上税,朝廷从中显然也能得到好处。因典当业收入不菲,对朝廷的贡献自然不小。到南宋,为了鼓励典当业的发展,宋高宗甚至下诏:凡开设典当者得授以朝奉郎的官衔,并免除捐税徭役,这是对典当业老板的特别恩典,“朝奉”成了人们对当铺老板的尊称。此称呼在徽州商人中尤其盛行,明末便有了“徽州朝奉”这个专属名词,并逐渐成了世人对徽州商人的通称,徽州人也常自诩“徽州朝奉,自家保重”,徽州各地称自己的祖父为“朝朝”“朝”和“老奉”便源于此。
典当业发达应是明清两个时期。记得有副很有意思的对联,上联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据说这副上联是乾隆皇帝所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典当业的兴盛。这副上联挺难,当然,最终还是有人给出了下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宋元之后,徽商兴起并称雄明清三百余年。徽州商人除了木、茶、盐等,也涉足典当,几百年来做得风生水起,而典商也被认为是徽商中的“上贾”。其实徽州六县经商各有侧重。婺源多茶、木商,绩溪多菜馆业,黟县以经营布匹、杂货居多,歙县多盐商,而休宁多典当商,且以汪姓吴姓为多。清末翰林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就写道:“典商大多为休宁人……亦惟休称能,凡典肆无不有休人也,以专业易精也。”由此可见,休宁商人比较精于此行。事实上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休宁典商作为徽商的一部分,足迹已遍及全国,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休宁人开的当铺。《明神宗实录》载:“今徽商开当,遍于南北”“见在河南省,计汪克等二百三十家。”《金陵琐事录》载:“南京当铺总有五百家。”河南也好,南京也罢,这许多当铺无疑多为徽商所开设,以至有“无当不徽”的传说。外人对徽商不可能细分,统以徽商概之,但典商中的徽商以休宁人居多则无可置疑。明代休宁商山有个吴大郎,家私百万,号称吴百万,就是一个典当业的巨商。而休宁黄村那座漂洋过海落地美国的荫余堂主人就是活跃在汉口和上海等地的典商。休宁本县的典当更是特别兴旺。光绪七年,县城万洪典当正式开业,此事竟被当作一件大事载入《休宁县志》之中,誉其为“县内最大的典当”。至民国前期,县内名声比较大的还有万洪、成吉、万泰、万源、同兴、和济等多家当铺,一些老人至今还有印象。
典当一贯被认为是风险极小、赢利又大的行业。风险小,是因为古代,凡当铺开业,必获朝廷批准,也即“奉旨经办”。这样一来,便没人敢对当铺耍赖,更不敢随意滋扰。赢利大,主要有两项,一是能十拿九稳地赚取高额的利息;二是死当,客户到期无钱赎当则成死当,所当之物无论价值几何都归了当铺,当铺转卖后,获利是十分丰厚的。当铺收当时,对所当之物的估值都压得很低,行内不成文的规矩,大多只报三成。这一进一出,相差至少两三倍。徽州启蒙读物《日平常》这样写道:“开典当,真个稳,获得利兮容得本。估值当去无几赊,生意之中为强项。”所以,宋代当铺就有“长生库”之称。
因休宁人从事典当业多而盛,且行商范围又广,声名远播,颇有影响,以至“休宁典当”作为一个词条被编入一些辞典之中。然而,休宁典当之所以影响很大,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休宁典商坚守着徽商经营理念“居贾而息微”,讲信义、讲道德,总是以诚待客、以信接物、义利兼顾。《金陵琐事录》评说:“在南京,福建铺本小,取利三分、四分。徽州铺本大,取利一分、二分、三分。”明代休宁人程锁在江苏溧阳开当铺,坚持“居息市中”“终岁不过什一”“使得细民称便,争赴长公(即程锁)”,他本人也因此从一个资本不大的典当商成了一个“累资万金”的大富翁。休宁商人孙从理在江苏吴兴经营典业,取息仅一分,人们趋之如流,利润自然也较为丰厚。
曾经的休宁典当虽让人缅怀,休宁的典商虽也因之而致富,休宁当铺也确实能帮人解一时之困,但这个行业名声却未必好。因为到当铺去当东西者几乎都是穷人,而穷人把东西当给当铺,十有八九没有能力再赎回来,当出去东西多成了死当,显然吃了大亏。后来人便认为上当铺一定要吃亏,“吃亏上当”便成了一句口头语,这应该也是“上当”一词的由来,“上当”成了“吃亏”的代名词。正因为此,休宁等地便留下了一句俗语:“穷死莫去当,屈死莫告状。”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